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天空下的万里长城
我感到自己正在打破某个做了一辈子的奇怪的梦。
北京给我的第一个震撼是其光线的性质。那是一种大陆之光,一种西伯利亚大草原或北美大草原的光线,似乎微染着绿色。最初我认为这光是金属的,但后来它让我觉得更像是混凝土的:在这座都城上空拱起一口巨大的碗,一个微微泛绿的混凝土的天空!
在辽阔的绿色天空下,踏足那些无休止的混凝土道路,我感到离家非常非常的远。当我沿着久远的游客路线,搭上一辆车去八达岭的长城,在那儿,在阳光炙烤的砖石建筑上,越过那些广阔的北方平原和呈现紫色的山岭朝外眺望,我感到自己正在打破某个做了一辈子的奇怪的梦。长城在八达岭城门周围重建,多得惊人的各种国籍的游客在城墙下的轿车与公交车中间乱冲乱闯,他们爬上长城拍照,骑本地居民的骆驼,吃小桃子,喝可口可乐。然而,避开他们是容易的。你从城门处朝西边的掺望塔沿着陡峭得可怕的长城往上爬——“孔先生,我们一定得谢谢你,”一个汗流浃背的美国商人一边沿着那些令人生畏的台阶往上爬,一边发出难以置信的喘息,太阳穴青筋直暴,我听到他说,“是你让这次旅行成为可能——伙计们,难道这不是一次棒极的旅行吗?”
一旦登上掺望塔,你会发现在它之外,城墙没有继续往前重修,而是立刻堕落成碎裂的砖石,在压根儿没人的起伏山脊上向远处蔓延。我沿着它走了一长段路,一直走进旷野,全然寂静,除了风声,全无生气,除了毛毛虫在我脚下不平整的砖石上爬来爬去。但是,瞧!在荒野之中,我在胸墙上坐下来,思考我这颇为孤独的处境,这时,有四五个瘦小的形影从野地里冒出来,打开纸包和粗麻布包裹,问我是否想要买个古董钟或抓痒刨。中国再一次令我颠倒混乱。我偶然落入这些老熟人中,他们轮流上前来用我的双目望远镜打望,哦,我暗自思忖:不管怎么说,中国的长城上还有什么玩意儿是你们没见过的?
西伯利亚快车
它拉响凯旋的汽笛,威严堂皇地驶入北京,驾驶室里坐着三个司机,如同三位海军上将坐在旗舰舰桥上。
从东边看过去,北京一点也不远——离海只有100英里,离东京坐飞机只需要大约3个钟头。而当你从西边走向北京,或者更恰切地说,从西方的感受走向北京,它始终是如此传奇般的遥远。在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我走向有着双塔楼和绿色屋顶(还有出了故障的自动扶梯)的巨大火车站,去看从莫斯科开来的跨西伯利亚快车到站。这是一个戏剧性的时刻。几百号我这样的人来迎接这趟车。提前几个小时我们就在巨穴般的国际旅客候车室里等待,钟声一响,大门敞开,我们一涌而出奔向站台,一股最令人振奋的期待感弥漫在我们中间。可以说,我们单腿站立,我们换一条腿站立——我们再次看表,我们坐下来,我们站起来——我们再给孩子一瓶可口可乐,好让他们安静——在那边,跨西伯利亚快车非常非常庄重地出现啦,它慢慢地绕过弯道,开进站来。
它拉响凯旋的汽笛,威严堂皇地驶入北京,驾驶室里坐着三个司机,如同三位海军上将坐在旗舰舰桥上。车门打开时,等待的人们鼓掌,欢呼,挥舞报纸,他们的亲人从蒙古或西伯利亚、鄂木斯克或莫斯科而来,被旅途磨损得筋疲力尽,眼下终于回到北京。一节车厢里装满西方旅游团,旅行者目光呆滞、面容憔悴地站上月台,充满疑惑地打量着周围,让我想到经过漫长而迷失的太空之旅后重返地球的宇航员。
胡同里的“外宾”
最终我发现那是最难忘怀的一个永恒之地。那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地方。
我经常一大清早就在胡同里游荡,这是些曲里拐弯的街区,有带院子的小宅子,在离开宽阔新马路的地方随处可见。这些地方笼罩着一种奇怪的静默。小巷里没有机动车行驶,高墙后藏着乱糟糟的庭院。只有透过虚掩的大门,你才能够窥见其中那些陷入洗衣房和盆栽植物的混乱纠结、拥挤不堪的生活,这里有一个男人光着上身用锡碗吃粥,那里有一个老太婆抽当天的第一支烟,或者一个穿着一尘不染白衬衫的女孩正把自行车轮从碎石里拨出来。空中悬浮着一层从公共厕所飘来的淡淡的烟霭,闻起来有强烈的排泄物和消毒剂混合的味道,沉重的呼吸和扫帚有力的刷刷声表明,某个无权无势的同志正在履行大清早的工作。在太阳升起来时,漫步于这些寂静的小巷,始终没有人对我多加留意,只是偶尔在一个女人现身往水沟里倒马桶,或者一辆自行车响着铃铛将我赶到路边时,有一双不太敢大胆盯着看的眸子盯着我瞧。
有一天一大早,我翻过一座山脊,往护城河边一条树叶披覆的小径走去。将我吸引到那儿去的是由喊叫、唱歌与弹拨乐器组成的一片奇怪的嘈杂声。最终我发现那是最难忘怀的一个永恒之地。那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地方。整个那条道上有男有女,全都像犹太人对着哭墙一样坚定地面朝护城河上一堵高大的石墙,在晨曦中私下练习他们各自的特殊技艺。如同我们晚上在浴盆里唱歌,这些北京人就这样来到这堵墙前面。有一个人,他的脸离石头只有几英寸,正在朗诵着豪壮的独白。有一个女人,正在练习音域惊人的琶音,从女高音到洪亮的男中音。一个优美的男低音正在唱浪漫的民谣。一个诗人似乎正在提炼佳句。一个带自行车的老头正在拨弄一把古琴的琴弦。这些冲动似乎如此普遍,连我也想要加入,想要让“生存还是毁灭”的诗句在石墙上回荡,或者也许是朗诵我自个儿的文章里一些比较华丽的段落,但作为“外宾”,我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这番冲动,仅仅吹着口哨回酒店吃早餐去了。
从南方告别中国
终于我抵达了这个恢弘巨物面前,它露出紧张的微笑。
我同时感到眩晕、迷惑和深深地被打动,我从中国的存在中退却。我注意到,长城上那些毛毛虫从来不爬到另一边,而是在铺路石的缝隙中安身;我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们会在那儿化身为蝶,扑扇翅膀,脱离凡尘,飞上九天。在快要离开时,我感到非常喜欢它们,因为我采纳了朋友的建议,乘船泛舟,穿过远在潮湿南方的广西的那些平地隆起的绿色山丘离去。
我去过的中国城市让我产生相互抵触的情绪和彼此矛盾的结论,搅得我的脑子一团糨糊,我梦游般晃晃悠悠地朝海滨前行。我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骑自行车,穿过丰收的公社,田间劳作的女孩朝我挥手,在滑稽的帽子下面咧嘴大笑,简直和宣传画里一模一样。我爬上陡峭的小丘,去仙境般的小屋里品尝茉莉花茶。我加入游客们每日沿漓江行进的大迁徙,舒展身体平躺在船头,一路吃着荔枝,穿过一座座梦幻般的球根状山峰,绿色的稻田,蜻蜓,渡船船夫,笼罩在一片蝉鸣中的河边村落,带着鸬鹚蹲在竹筏上的渔夫,由女船家艰难地弓着身子撑篙逆流而上的平底帆船,浅水中的鹅,高高地站在岩石路径上的农民,打响鼻的水牛,呼哧哧、轰隆隆乱响的旧汽船。一路上,荔枝在阳光里变得越来越成熟松软。我身边有个悲伤的男人直立于船首,向微风裸出胸膛,一边唱起他的革命青春年代的骄傲的歌,在这片传奇的风景中穿行。
就这样,我走出中国的心脏地带,回到海边。在这一路上,我见到绝妙之物,也看到蹩脚货,我和王太太一块吃腌萝卜,也被卫兵驱逐过。我用枸杞治愈头疼。我成功地避开了京剧。我买了一只竹编的山羊,在公园里下跳棋击败了鲁先生。我从前想象中的中国宏大而单纯,亲眼见到后,我发现它们确实宏大,但却混杂。终于我抵达了这个恢弘巨物面前,它露出紧张的微笑。
我坐的船驶出珠江,被黑色的舢板包围,它停下来等待。
作者后记:
从那以后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人向现代科技进军,上海变成一个持续不断追求现代性的大都会,北京在意识形态方面开明了许多
我感到自己正在打破某个做了一辈子的奇怪的梦。
北京给我的第一个震撼是其光线的性质。那是一种大陆之光,一种西伯利亚大草原或北美大草原的光线,似乎微染着绿色。最初我认为这光是金属的,但后来它让我觉得更像是混凝土的:在这座都城上空拱起一口巨大的碗,一个微微泛绿的混凝土的天空!
在辽阔的绿色天空下,踏足那些无休止的混凝土道路,我感到离家非常非常的远。当我沿着久远的游客路线,搭上一辆车去八达岭的长城,在那儿,在阳光炙烤的砖石建筑上,越过那些广阔的北方平原和呈现紫色的山岭朝外眺望,我感到自己正在打破某个做了一辈子的奇怪的梦。长城在八达岭城门周围重建,多得惊人的各种国籍的游客在城墙下的轿车与公交车中间乱冲乱闯,他们爬上长城拍照,骑本地居民的骆驼,吃小桃子,喝可口可乐。然而,避开他们是容易的。你从城门处朝西边的掺望塔沿着陡峭得可怕的长城往上爬——“孔先生,我们一定得谢谢你,”一个汗流浃背的美国商人一边沿着那些令人生畏的台阶往上爬,一边发出难以置信的喘息,太阳穴青筋直暴,我听到他说,“是你让这次旅行成为可能——伙计们,难道这不是一次棒极的旅行吗?”
一旦登上掺望塔,你会发现在它之外,城墙没有继续往前重修,而是立刻堕落成碎裂的砖石,在压根儿没人的起伏山脊上向远处蔓延。我沿着它走了一长段路,一直走进旷野,全然寂静,除了风声,全无生气,除了毛毛虫在我脚下不平整的砖石上爬来爬去。但是,瞧!在荒野之中,我在胸墙上坐下来,思考我这颇为孤独的处境,这时,有四五个瘦小的形影从野地里冒出来,打开纸包和粗麻布包裹,问我是否想要买个古董钟或抓痒刨。中国再一次令我颠倒混乱。我偶然落入这些老熟人中,他们轮流上前来用我的双目望远镜打望,哦,我暗自思忖:不管怎么说,中国的长城上还有什么玩意儿是你们没见过的?
西伯利亚快车
它拉响凯旋的汽笛,威严堂皇地驶入北京,驾驶室里坐着三个司机,如同三位海军上将坐在旗舰舰桥上。
从东边看过去,北京一点也不远——离海只有100英里,离东京坐飞机只需要大约3个钟头。而当你从西边走向北京,或者更恰切地说,从西方的感受走向北京,它始终是如此传奇般的遥远。在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我走向有着双塔楼和绿色屋顶(还有出了故障的自动扶梯)的巨大火车站,去看从莫斯科开来的跨西伯利亚快车到站。这是一个戏剧性的时刻。几百号我这样的人来迎接这趟车。提前几个小时我们就在巨穴般的国际旅客候车室里等待,钟声一响,大门敞开,我们一涌而出奔向站台,一股最令人振奋的期待感弥漫在我们中间。可以说,我们单腿站立,我们换一条腿站立——我们再次看表,我们坐下来,我们站起来——我们再给孩子一瓶可口可乐,好让他们安静——在那边,跨西伯利亚快车非常非常庄重地出现啦,它慢慢地绕过弯道,开进站来。
它拉响凯旋的汽笛,威严堂皇地驶入北京,驾驶室里坐着三个司机,如同三位海军上将坐在旗舰舰桥上。车门打开时,等待的人们鼓掌,欢呼,挥舞报纸,他们的亲人从蒙古或西伯利亚、鄂木斯克或莫斯科而来,被旅途磨损得筋疲力尽,眼下终于回到北京。一节车厢里装满西方旅游团,旅行者目光呆滞、面容憔悴地站上月台,充满疑惑地打量着周围,让我想到经过漫长而迷失的太空之旅后重返地球的宇航员。
胡同里的“外宾”
最终我发现那是最难忘怀的一个永恒之地。那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地方。
我经常一大清早就在胡同里游荡,这是些曲里拐弯的街区,有带院子的小宅子,在离开宽阔新马路的地方随处可见。这些地方笼罩着一种奇怪的静默。小巷里没有机动车行驶,高墙后藏着乱糟糟的庭院。只有透过虚掩的大门,你才能够窥见其中那些陷入洗衣房和盆栽植物的混乱纠结、拥挤不堪的生活,这里有一个男人光着上身用锡碗吃粥,那里有一个老太婆抽当天的第一支烟,或者一个穿着一尘不染白衬衫的女孩正把自行车轮从碎石里拨出来。空中悬浮着一层从公共厕所飘来的淡淡的烟霭,闻起来有强烈的排泄物和消毒剂混合的味道,沉重的呼吸和扫帚有力的刷刷声表明,某个无权无势的同志正在履行大清早的工作。在太阳升起来时,漫步于这些寂静的小巷,始终没有人对我多加留意,只是偶尔在一个女人现身往水沟里倒马桶,或者一辆自行车响着铃铛将我赶到路边时,有一双不太敢大胆盯着看的眸子盯着我瞧。
有一天一大早,我翻过一座山脊,往护城河边一条树叶披覆的小径走去。将我吸引到那儿去的是由喊叫、唱歌与弹拨乐器组成的一片奇怪的嘈杂声。最终我发现那是最难忘怀的一个永恒之地。那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地方。整个那条道上有男有女,全都像犹太人对着哭墙一样坚定地面朝护城河上一堵高大的石墙,在晨曦中私下练习他们各自的特殊技艺。如同我们晚上在浴盆里唱歌,这些北京人就这样来到这堵墙前面。有一个人,他的脸离石头只有几英寸,正在朗诵着豪壮的独白。有一个女人,正在练习音域惊人的琶音,从女高音到洪亮的男中音。一个优美的男低音正在唱浪漫的民谣。一个诗人似乎正在提炼佳句。一个带自行车的老头正在拨弄一把古琴的琴弦。这些冲动似乎如此普遍,连我也想要加入,想要让“生存还是毁灭”的诗句在石墙上回荡,或者也许是朗诵我自个儿的文章里一些比较华丽的段落,但作为“外宾”,我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这番冲动,仅仅吹着口哨回酒店吃早餐去了。
从南方告别中国
终于我抵达了这个恢弘巨物面前,它露出紧张的微笑。
我同时感到眩晕、迷惑和深深地被打动,我从中国的存在中退却。我注意到,长城上那些毛毛虫从来不爬到另一边,而是在铺路石的缝隙中安身;我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们会在那儿化身为蝶,扑扇翅膀,脱离凡尘,飞上九天。在快要离开时,我感到非常喜欢它们,因为我采纳了朋友的建议,乘船泛舟,穿过远在潮湿南方的广西的那些平地隆起的绿色山丘离去。
我去过的中国城市让我产生相互抵触的情绪和彼此矛盾的结论,搅得我的脑子一团糨糊,我梦游般晃晃悠悠地朝海滨前行。我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骑自行车,穿过丰收的公社,田间劳作的女孩朝我挥手,在滑稽的帽子下面咧嘴大笑,简直和宣传画里一模一样。我爬上陡峭的小丘,去仙境般的小屋里品尝茉莉花茶。我加入游客们每日沿漓江行进的大迁徙,舒展身体平躺在船头,一路吃着荔枝,穿过一座座梦幻般的球根状山峰,绿色的稻田,蜻蜓,渡船船夫,笼罩在一片蝉鸣中的河边村落,带着鸬鹚蹲在竹筏上的渔夫,由女船家艰难地弓着身子撑篙逆流而上的平底帆船,浅水中的鹅,高高地站在岩石路径上的农民,打响鼻的水牛,呼哧哧、轰隆隆乱响的旧汽船。一路上,荔枝在阳光里变得越来越成熟松软。我身边有个悲伤的男人直立于船首,向微风裸出胸膛,一边唱起他的革命青春年代的骄傲的歌,在这片传奇的风景中穿行。
就这样,我走出中国的心脏地带,回到海边。在这一路上,我见到绝妙之物,也看到蹩脚货,我和王太太一块吃腌萝卜,也被卫兵驱逐过。我用枸杞治愈头疼。我成功地避开了京剧。我买了一只竹编的山羊,在公园里下跳棋击败了鲁先生。我从前想象中的中国宏大而单纯,亲眼见到后,我发现它们确实宏大,但却混杂。终于我抵达了这个恢弘巨物面前,它露出紧张的微笑。
我坐的船驶出珠江,被黑色的舢板包围,它停下来等待。
作者后记:
从那以后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人向现代科技进军,上海变成一个持续不断追求现代性的大都会,北京在意识形态方面开明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