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减”政策,教师需做强“教学五常规”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n0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对缓解当前教育的过度焦虑,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更好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五育”并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科老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我认为,备课是关键。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仅是撰写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过程,更是利用、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教育家于漪老师所提倡的“三备法”: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三备法”体现了于老师“功夫在课外”以及精益求精的备课理念,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与借鉴的。如今各学科都強调在单元视域下解读与实施“这一课”的教学,更需要学科教师站在单元角度,纵横勾连、瞻前顾后地读懂教材,准确定位“这一篇”的教学功能,深入挖掘“这一篇”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这一篇”的教学活动。
  课堂上,我们强调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并不把愉快作为教学的直接目标,因为学习活动毕竟不能等同于游戏,在本质上它是个艰苦曲折的身心发展过程,愉快并不是知识掌握、能力获得的充分条件。教学不能追求简单的形式上的快乐,而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内容情趣因素的挖掘、教师教学语言情感趣味的融入和对认知过程内在逻辑趣味的呈现,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认知趣味和情感愉悦。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科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指导学生善于提问,自主释疑。要突出学科个性,着力培养习惯、激发兴趣、扎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课后,我们要精心设计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巩固新知、发展能力、锻炼思维、拓展提升的媒介。要加强作业的单元整体设计,强调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匹配度和一致性。每课的课前预习、课内练习、课后作业应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有助于目标达成与巩固的完整的练习系统。要根据年段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尽量避免“简单化”的作业布置方式,特别是在中高年级,应尽量减少低效的重复训练(如重复性的抄默等),倡导阅读、探究、合作、体验等多种作业类型。要研究题目难度的分布、题目对相关知识技能点的覆盖度,题目之间的关联性等,以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的结构性。同时,依据学科特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作业。比如,语文学科可以经常为学生推荐与课文题材相类、结构相似、难度相近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读原著,读整本的书。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交流读书方法,展示读书成果,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及时、认真地批阅作业,加强作业的反馈与交流。
  辅导,是学科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教师在确定辅导对象时,应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应采用观察、调查、测试等手段,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语文能力水平。可以对所任班级学生进行分类,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最后制定分类辅导计划,提出针对性措施。教学辅导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语文教学的课前辅导主要是指预习辅导。预习辅导要因文而异,不同类型的课文要有不同的预习要求。课中辅导应是主阵地,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导”,重在从旁点拨,授之以渔。课后辅导是课内教学的辅助;不仅仅是作业辅导,还包括学生心理情感的辅导等。不仅关注学生显性的知识,还应关注隐性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及时记录在辅导中了解到的学生学习的情况,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的心理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课后辅导积累经验。
  “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更离不开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学科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参照教材,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要紧扣课程标准,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运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的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课程与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善于从中捕捉学生发展变化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教与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面对“双减”政策,面对新课程,“教学五常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与评价)必然会被赋予更多的时代烙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很多……任重而道远,且行且思吧。
其他文献
【摘 要】“互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场域。本文结合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深度互动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阐述了深度学习理念下的互动学习应与个体经验互动,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与学习任务互动,引发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与生活问题互动,促进综合性的迁移应用;与认知评价互动,凸显自觉化的价值引领。我们力求通过深度互动,让学习向更深远处
【摘 要】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指明方向;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可以为教师调整和改进当下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有效生成提供重要依据;教学之后的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知晓教学达成情况,促进教后反思。本文以“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来阐述如何在教学之前、课堂之上、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展开教学、反思教学。  【关键词】学情分析 教学前测 教学后测 教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摘要】阅读不仅讲究宽泛广博,同时也要追求精深细致。要达到此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批注能力,使其将无形的思考化为有形的文字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授之以渔,明确阅读批注规范;零整相融,涵咏咀嚼深入文本;质疑合作,交流整合批注结果等方式提高学生品读文本和逻辑思维能力。  【關键词】小学 阅读批注 阅读教学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都被使用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表述当中的三个关键词“倾听、表达、应对”,表明“口语交际”有别于过去的说话课,更不同于常规语文课,它更强调交互性和情境性,要求学生在有效情境中,懂得说话的场合、语气、礼貌、肢体语言等,从而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  一年级第一学期口语交际目标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趋势是“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学生更加“自主”了。小组交流和动手操作成为教师趋之若鹫的课堂模式。在“交流的热闹”与“操 作的自由”背后,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思维运动,缺少思维含量的交流与操作看似热闹却收 效甚微。只有充分落实操作与思考的通与联,才能将解决问题的技能内化于心。  【关键词】操作思考通联  课改提倡操作理念后,在课堂教学中,动手
【摘 要】表现性评价融教、学、评三位于一体,如果教师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巧妙设计评价任务,语文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评价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评价任务要紧扣“两个目标”,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要彰显“思维递进”。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评价任务 穷尽思维可能  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融教、学、评三位于一体,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个体的评价,符合新课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师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由于其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特色。本文试以《秦兵马俑》《水》的教学为例,从言意兼得、语用智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科特色 言意兼得 语用智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學生知识的习得、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
【摘 要】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指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产品指数学思想、数学审美等观念成分。以此定义审视现在的课堂,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文化的传播与学习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过去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