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登强:沉睡还是苏醒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349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坐在办公桌前,翻开一本书来,静静地享受一时的清闲。隐隐间,一声声的“报告”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清晰而急迫。哪个班里的孩子?老师怎么会不予理睬?想着这些,我起身去探视。寻到二年级一班的门口,只见有一个孩子无助地站着,小脸绯红,那高大的门窗挡住了她的视线,更把她隔在了教室之外。我走过去,帮她推开门,轻轻把她领进去。
  教室里,是我熟悉的赵老师。见我进来,他慌忙过来,“哦,这孩子怎么才进来?”我冲他一笑,说:“也真难为了这孩子,喊了十几声报告。”看看班里,孩子们散乱地坐着,叽叽喳喳。“侯老师,这班学生真难管,说什么也不听。”他又说,“他们班主任没来,我就过来盯班,看不住啊!”赵老师跟我诉起苦来。看得出,他很焦虑,不时还会猛地回头去大喝:“坐好!”于是,我拿起孩子的语文课本:“同学们,咱们利用这次晨会,一起来读一读课本中的美文吧!”我给起了头,全班孩子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看看我,似乎略有感悟的样子。其实我只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课堂管理的一个原则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可做。当然,透过这样的一个做法也是在提醒他,教学是需要“技术”的,单纯的焦虑抑或发怒不会解决任何问题,甚至会越来越糟。
  还记得有一次听赵老师的课,看得出他作了精心准备,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设计了工整的板书。课堂上的讲授更是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可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依然清晰地看到他那黯淡、低迷的眼神,不敢正面看听课的同行,不敢与学生进行深情的对视。那一刻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内心一定充满了恐惧与紧张。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他的焦虑,在黑板前来回地走动,一旦看到某个孩子有点异样,就会厉声点出名来——而我相信,越显得严厉的教师,在孩子面前越没有自信。他们生怕失去对学生的控制,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惊恐地不得了,这也正映射出其教学勇气的缺乏。
  其实我对赵老师比较熟悉,在师范我们是邻班同学,他为人正直,善良忠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意气风发,铆着劲儿要干出一番名堂来。课堂教学努力创新,班级管理卓有成效。然而,因为一次教育事故,他彻底改变了。那一次,班里的量化计分被扣得严重,他火气上来,找到检查的学生,不容孩子争辩,猛地一拳就捶了过去……家长找到学校大闹一场,最终,赵老师掏出几千块钱了事。他说,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去管学生了,即使不得不去管,也是不愿深入,浅尝辄止。
  于是,赵老师面对课堂危机开始束手无策,面对学生表面深沉而内心狂躁,所以会一遍遍地埋怨学生难管。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恐惧已经占据了他的心灵,他自身已经成为一种矛盾,现实与理想的严重偏离,让他心力交瘁,惶惶不安。于他,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窒息的事情。当一个人的教育生活变成噩梦的时候,还要如履薄冰地行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对于一个从教态度消极的教师而言,他在课堂上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呢?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引领,只有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真正的教育才会来临。而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自己首先必须要有光明温暖的情怀,必须在忙碌的工作中能够停下来,去努力唤醒深层次的自我,最终成为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主人。教师只有能够清醒地与自我意识进行深刻的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才会从容地走进学生心灵,引领着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飞跃。成功的教育,不仅能成就了孩子的幸福,更能激活教师心灵的能源。所以,只有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蕴藉更多的教育智慧和勇气,才能实现心灵的澄澈、教育的回归。
  有一个故事说,一间窄小的阁楼失火了,消防队员赶来营救时,发现里面有个人正在沉睡。消防队二话没说,伸手就抬。可是办不到,这位先生太魁梧了,沉重的身子把消防员累得够呛,门又窄,很难出去。就在他们想罢手的时候,消防队长正好赶到,了解情况后,大声喊道:“快!把他叫醒,这样他就会拯救自己!”是啊,教师如果无聊或沉睡,再好的“救生员”都救不了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其实就在自己的手里。当然,必要的时候需要有人启发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一种机会,但这种外在的帮助与唤醒,只有触及尘封的教育心灵,才会激起教师自救的信心与勇气。这样看来,要想最终能够在教育心灵上发生质的变化,沉睡中的教师必须学会自救。
  教师是沉睡还是苏醒?当面对学生的时候,面对真实的自己的时候,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但愿更多的教师,始终怀揣一颗敏感而真诚的心行走在教育路上,体味着教育的幸福,感受着孩子的纯真,不再迷茫,更不沉睡。
其他文献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积极反思处于不利境遇的社会底层群体(被压迫者)的受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又深刻的观点,如人性化与非人性化、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对传统的“银行储蓄式”的教育观的批判及主张“提问式教学”等。正如编者在《被压迫者教育学》序言中所说的一样,“它不是一
2010年11月1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京逝世。短短几个小时里,大学生们常用的人人网、开心网、校园BBS上,转发讣闻、寄托哀思的帖子占满了一个又一个页面,新浪微博有留言数千条。  这位79岁的老人之所以赢得这样的敬爱,并非因为他《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的头衔,并非因为他正部长级领导的官阶,而是因为网友追忆的一件件小事:  他熟悉学院几乎全部学生,叫得出许多人的名字,甚至毕业好几年的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扩大知识积累、强化能力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能抓好阅读教学,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带动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高效地获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材料,又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与运用能力,带动其他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康个性大有裨益。    一、释“疑”与激“趣”——引发“探究式”与“专题性”课外阅读    朱
题记:  前几日,接到学部学生办公室刘春荣老师的电话,说《学部通讯》下期“人物专访”约请了俞启定教授,询问我能否在“百忙”中帮忙做个访谈。我虽不是俞老师的亲炙弟子,但从读书到工作,他一直是我很亲近的老师,熟稔自不必说,便很爽快地应下了这个任务。在和俞老师的博士生王欢一起斟酌采访框架后,我们与俞老师约了访谈时间。俞老师很迁就我们,在将近3个小时的访谈中,拍摄电影的童星经历,“上山下乡”中云南建设兵团
2011年3月,一段“杭州小学教师打骂学生”的音频在网络疯传,各界人士反应不一。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及时做出处理,同时,该教师也向被批评打骂的学生及其家长道了歉。此事虽然逐渐平息下来,但在近年同类事件时有发生,颇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当这类事件发生后,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介入调查,处理结果也基本定性为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问题,对教师进行处罚,以平息众怒。但从防微杜渐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应从教育管理入手,还应
《中国教师》:熊教授,您好,您对在中小学校开展“女性教育”有什么看法?   熊丙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是只有女生才要受教育,男生也需要受教育。因而,现在不是抓不抓“女性教育”的问题,而是两性都要抓。不应该说是女性教育,谁说女性需要教育男性就不需要呢,难道女性可以讲求“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男性就不需要了吗?没有道理,男女都是平等的。可能有些农村里还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存在,女生会因为家庭负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会议室里,悬挂着几幅不大不小的照片,用来纪念校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学家。他们都是些老前辈,如果能活到现在,也都百岁开外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邱椿(名椿,自号“大年”)先生——不是说仪表,而是那独特的表情。一睹之下,其他老前辈大都端庄安详,让人有“即之也温”之感。唯有邱先生双唇紧闭,目光冷峻,呈“愤懑的沉默”状。这就是我崇敬已久的邱先生么?  我“初识”邱先生,在1980年
赵本山小品《捐助》中有两句台词:“感谢中央气象台”“感谢搜狐气象台”,这是明显的“错话”,可是因为错得及时,错得巧妙,立即引发了轰堂大笑,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一位教师在黑板写下一首诗“在一个黄昏的早晨,有一个年轻的老头,骑一匹黑色的白马,杀死一个可爱的敌人”。这首错误百出的“诗”使全班同学兴趣盎然,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评:这首诗虽然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也很押韵,可是句句有矛盾,算不得好诗,作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示例,让学生掌握“归谬法”的特点和方法。  2.通过口语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归谬法”反驳对方的论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是他的四个著名学生,纵横家的风采主要在于他们杰出的辩才。他们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能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雄师。我们如何才能像这些纵横捭阖的辩才那样练就一副口吐莲花的“金嗓子”呢?今天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令人惊叹不已。本文就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视角对教学过程进行一番审视。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认识的特性  作为一种人类认识,教学认识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认识的一般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教学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