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小组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是源于2006~07学年第一学期四(2)班《韵律活动和舞蹈:自我表现活动》一节体育室外课。笔者在教后反思中留下教学实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示的创编韵律体操的方法,按座位顺序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创编3~4节节奏操。
第二小组组长于跃(气冲冲地):老师。×××同学什么都不会,我们要换人。
师:×××同学,你怎么不参加小组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创编呢? (顿时,×××同学满面通红,泪水从眼眶中流了出来。她没有回答,转身跑了。)
笔者被这位同学当时的窘迫、伤心和无助所震撼。笔者发现学习小组中弱势群体一般都存在以下特征:沉默寡言,表情冷漠;自娱自乐,偏离群体;调皮好斗,喜好捣蛋。
笔者在从教的三、四年级2557人中选择这样的学生43人,发放多选调查问卷45份,收回43份。统计如表1。
笔者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小组学习有其影响弱势群体身心发展的弊端:①由于身体练习的学科特点,先天身体条件较差使部分同学自然归属弱势群体;②接受小组成员或教师消极的评价(即暗示)从而造成学生处于弱势群体,在调查表中分别占88.57%和60.47%。究其原因,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运动技术技能水平高低、体育成绩好坏等结果性评价直接影响教师、同学对他的评价。④学习内容竞技化、成人化倾向。这样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喜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学习中往往表现得比较懒散,偏离学习活动。④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过高或过低的学习目标抑制了部分同学参与的热情。
所谓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征。小组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赞誉、喜好等等,会使小组中弱势群体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参与创新的激情;反之,冷淡、排斥等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使人承受暗示带来的痛苦和压力、畏难和抵触情绪。实践证明,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提升学生对自身学习期望,发掘身体运动潜力,提高运动参与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暗示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渗透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小组学习中弱势群体现象得到改善。
一、设定合理的小组学习目标,建立“我能行,我也很出色”的心理暗示
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借助学生对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目标过高、过多,学生在短时间完成不了,达不到要求,容易造成负面的心理体验,如“我不行”、 “我太笨了”等等,目标过低,学生学习缺乏必要的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欲望。教师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实际水平,遵循“跳一跳摘葡萄”的原则,即目标必须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也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如水平二《跳跃:跑几步,单脚起跳,头触悬挂物》一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笔者对小组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让学生自选达标,分别设定低、中、高不同高度的悬挂物。这样弱势群体学生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有了保证。教学目标注意低起点、小步多梯度,及时对弱势群体学生完成某层次学习目标给予中肯的评价,鼓励他们向高层次努力,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到我能行,我也很出色的喜悦。
二、选择贴近生活的小组学习内容。建立“我需要,我喜欢参与”的心理暗示
提出兴趣论的教育家昆体良指出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选择有利于调动弱势群体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心理暗示的教学策略之一。同时, “有用的才是需要的”也给教师选择小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应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喜欢学”。如水平二前滚翻动作要领“低头含胸”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技术动作形象化、儿童化,启发同学分组尝试“谁能低头看天”。由于贴近了学生的思维特征,联系生活实际,弱势群体也能轻松地参与到小组尝试性活动中。反之简单机械地分析技术,必然使小组学习成为“优等生独角戏”,增加弱势群体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化、生活化等教学策略处理学习内容,调整技术技能教学的难易度,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小组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小组中自然地、自信地学习。
三、教师积极的评价反馈给他们,建立“老师说我棒”的心理暗示
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试验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个学生,对他们抱以较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就是“暗示效应”,又称作“教师期望效应”。弱势群体在学习小组中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疲劳等感觉和情绪,使他们自我效能降到较低水平。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期望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克服小组学习中的恐惧情绪,激发学习信心。下面是笔者在水平二《跨越式跳高:跳过一定高度的横杆》教学中的一段教学实录。
(×××同学一直不敢尝试跳过横杆,引起小组成员的不满和嘲笑)
师(弯下腰低下头,注视着她):×××同学,老师从你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这个高度你一定能跳过去。(听了老师的话,她还是犹豫。其他同学笑了起来。)
师(坚定地):你们不信,老师敢和你们打赌,×××同学一定能过。我最了解她了,一定OK。(笔者做了个OK手势。其他同学开始鼓掌。她有些跃跃欲试了。)
师(握拳振臂一挥):注意动作要领,你一定行。(在老师的注视和同学们掌声中她勇敢一跃。虽然因为下竿时脚跟勾到横杆而试跳失败,但笔者看到了她自信的目光和开心的微笑。通过几次练习,她的跳高成绩在小组中名列第三名。)
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弱势群体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充分利用“权威谎言暗示”,有效提高弱势群体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运用充满鼓励、期望的语言,例如“你一定行”、“你是最棒的”,给学生一种“我能行”、“我很棒”的强烈暗示。教师也可以运用神态、肢体动作赋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如一个手势、有力的握拳等,学生自然产生肯定的自我暗示,激发弱势群体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评价的暗示功能,体育教师要注意评价的两点要求:①评价要及时。在动作练习中或完成之后及时对弱势群体进行激励性评价;②评价要适度。适度的评价能给予弱势群体正面的暗示,帮助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相反,“过度”的评价,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则会引起学生盲目 自信或挫折感加重的负面效果,从而学习动机水平下降。
四、在小组学习中建立积极的互评机制,建立“失败不仅仅是我的错”、“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心理暗示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竞赛性,要求每个参与者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去争取小组优异的成绩。这样就要求组内必须齐心协力,每个组员都要努力表现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所谓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因为小组学习中存在组间竞争因素,而弱势群体往往是小组中“拖后腿”的,所以小组内部容易产生心理摩擦。反映到互评时就出现案例中“都怪你。你怎么这么笨”、“又是你,拖大家的后腿”,“下次你不要和我们一组”等强烈偏激的互评言词。所以说,由于同学之间在能力上的差异,弱势群体学生极易受到同伴的消极暗示。而且,这些弱势群体学生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是小组成员的评价又特别敏感和在意。这样就容易造成他们在活动中心理上产生消极的归因,通过暗示替代作用(以部分替代总体),把失败归因为“我天生太笨”、“我不是这块料”等等对自己否定的自我暗示,学习积极性下降。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互评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怎么建立有利于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评机制呢?
首先,教师在设计、选择小组学习内容时,尽量选取集体性的活动,并在组织游戏时,着重强调集体努力和配合对获得胜利的重要性。这样,就使个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能力差异在团队能力差异中被掩盖。从而有效降低小组对弱势群体学生活动表现的“关注”。比如小组跳绳、小组拔河等集体性活动。其次,教师对弱势群体有意识地渗透积极的心理策略,进行情景归因的引导,将活动的失败归因为“失败是暂时地,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家一起不努力造成活动的失败”等。最后,教师要建立积极的小组学习氛围。在分组学习之前,教师应明确学习小组的意义,即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成绩(竞赛获胜或完成任务),学习小组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
五、创设有利于弱势群体参与的小组学习氛围,建立“我轻松,我愉快,我参与”的心理暗示
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天赋、心理等综合因素,在学习小组中往往情绪上处于紧张、害怕、怯弱、孤单等消极状态。同时,学习小组作为一个个小团体,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竞争,这就给单个小组造成“外部压力”。 “外压”造成学习小组内部“空间”缩小,组员之间易产生摩擦,造成互相埋怨的情绪。弱势群体往往就陷入“埋怨”的漩涡中。他们或羞于参与,或走极端而捣蛋搞坏,学习小组难以形成合作共勉的氛围。所以说,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比如小组中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客观地提出讨论和质疑;注意发现同学的优点和进步,能让对方看到自己对他的欣赏和肯定。其次,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贴近弱势群体发展水平的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给他们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空间。最后,教师要从指挥的位置走下来,深入小组中,适时运用教师在学生心中“权威”作用,表扬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设置音乐情景、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感到轻松愉悦,形成“我轻松,我愉快,我喜欢参与”的心理暗示。
除上述策略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小组学习中组织机构(小组干部)以弱势群体为主,帮助他们建立“我是组长,我是老师的小助手”的积极心理暗示。通过把学习小组成员组成选择权交给他们,使他们建立“我喜欢他们,他们也喜欢我”的心理暗示等等。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到四(2)班在组织小组学习时,弱势群体学生在参与水平、小组学习效率方面明显提高。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他们对自身的学习期望,发掘身体的潜能,这对于提高小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动机,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示的创编韵律体操的方法,按座位顺序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创编3~4节节奏操。
第二小组组长于跃(气冲冲地):老师。×××同学什么都不会,我们要换人。
师:×××同学,你怎么不参加小组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创编呢? (顿时,×××同学满面通红,泪水从眼眶中流了出来。她没有回答,转身跑了。)
笔者被这位同学当时的窘迫、伤心和无助所震撼。笔者发现学习小组中弱势群体一般都存在以下特征:沉默寡言,表情冷漠;自娱自乐,偏离群体;调皮好斗,喜好捣蛋。
笔者在从教的三、四年级2557人中选择这样的学生43人,发放多选调查问卷45份,收回43份。统计如表1。

笔者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小组学习有其影响弱势群体身心发展的弊端:①由于身体练习的学科特点,先天身体条件较差使部分同学自然归属弱势群体;②接受小组成员或教师消极的评价(即暗示)从而造成学生处于弱势群体,在调查表中分别占88.57%和60.47%。究其原因,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运动技术技能水平高低、体育成绩好坏等结果性评价直接影响教师、同学对他的评价。④学习内容竞技化、成人化倾向。这样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喜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学习中往往表现得比较懒散,偏离学习活动。④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过高或过低的学习目标抑制了部分同学参与的热情。
所谓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征。小组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赞誉、喜好等等,会使小组中弱势群体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参与创新的激情;反之,冷淡、排斥等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使人承受暗示带来的痛苦和压力、畏难和抵触情绪。实践证明,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提升学生对自身学习期望,发掘身体运动潜力,提高运动参与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暗示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渗透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小组学习中弱势群体现象得到改善。
一、设定合理的小组学习目标,建立“我能行,我也很出色”的心理暗示
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借助学生对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目标过高、过多,学生在短时间完成不了,达不到要求,容易造成负面的心理体验,如“我不行”、 “我太笨了”等等,目标过低,学生学习缺乏必要的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欲望。教师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实际水平,遵循“跳一跳摘葡萄”的原则,即目标必须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也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如水平二《跳跃:跑几步,单脚起跳,头触悬挂物》一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笔者对小组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让学生自选达标,分别设定低、中、高不同高度的悬挂物。这样弱势群体学生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有了保证。教学目标注意低起点、小步多梯度,及时对弱势群体学生完成某层次学习目标给予中肯的评价,鼓励他们向高层次努力,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到我能行,我也很出色的喜悦。
二、选择贴近生活的小组学习内容。建立“我需要,我喜欢参与”的心理暗示
提出兴趣论的教育家昆体良指出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选择有利于调动弱势群体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心理暗示的教学策略之一。同时, “有用的才是需要的”也给教师选择小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应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喜欢学”。如水平二前滚翻动作要领“低头含胸”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技术动作形象化、儿童化,启发同学分组尝试“谁能低头看天”。由于贴近了学生的思维特征,联系生活实际,弱势群体也能轻松地参与到小组尝试性活动中。反之简单机械地分析技术,必然使小组学习成为“优等生独角戏”,增加弱势群体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化、生活化等教学策略处理学习内容,调整技术技能教学的难易度,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小组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小组中自然地、自信地学习。
三、教师积极的评价反馈给他们,建立“老师说我棒”的心理暗示
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试验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个学生,对他们抱以较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就是“暗示效应”,又称作“教师期望效应”。弱势群体在学习小组中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疲劳等感觉和情绪,使他们自我效能降到较低水平。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期望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克服小组学习中的恐惧情绪,激发学习信心。下面是笔者在水平二《跨越式跳高:跳过一定高度的横杆》教学中的一段教学实录。
(×××同学一直不敢尝试跳过横杆,引起小组成员的不满和嘲笑)
师(弯下腰低下头,注视着她):×××同学,老师从你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这个高度你一定能跳过去。(听了老师的话,她还是犹豫。其他同学笑了起来。)
师(坚定地):你们不信,老师敢和你们打赌,×××同学一定能过。我最了解她了,一定OK。(笔者做了个OK手势。其他同学开始鼓掌。她有些跃跃欲试了。)
师(握拳振臂一挥):注意动作要领,你一定行。(在老师的注视和同学们掌声中她勇敢一跃。虽然因为下竿时脚跟勾到横杆而试跳失败,但笔者看到了她自信的目光和开心的微笑。通过几次练习,她的跳高成绩在小组中名列第三名。)
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弱势群体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充分利用“权威谎言暗示”,有效提高弱势群体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运用充满鼓励、期望的语言,例如“你一定行”、“你是最棒的”,给学生一种“我能行”、“我很棒”的强烈暗示。教师也可以运用神态、肢体动作赋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如一个手势、有力的握拳等,学生自然产生肯定的自我暗示,激发弱势群体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评价的暗示功能,体育教师要注意评价的两点要求:①评价要及时。在动作练习中或完成之后及时对弱势群体进行激励性评价;②评价要适度。适度的评价能给予弱势群体正面的暗示,帮助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相反,“过度”的评价,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则会引起学生盲目 自信或挫折感加重的负面效果,从而学习动机水平下降。
四、在小组学习中建立积极的互评机制,建立“失败不仅仅是我的错”、“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心理暗示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竞赛性,要求每个参与者通过自己的身体活动去争取小组优异的成绩。这样就要求组内必须齐心协力,每个组员都要努力表现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所谓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因为小组学习中存在组间竞争因素,而弱势群体往往是小组中“拖后腿”的,所以小组内部容易产生心理摩擦。反映到互评时就出现案例中“都怪你。你怎么这么笨”、“又是你,拖大家的后腿”,“下次你不要和我们一组”等强烈偏激的互评言词。所以说,由于同学之间在能力上的差异,弱势群体学生极易受到同伴的消极暗示。而且,这些弱势群体学生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是小组成员的评价又特别敏感和在意。这样就容易造成他们在活动中心理上产生消极的归因,通过暗示替代作用(以部分替代总体),把失败归因为“我天生太笨”、“我不是这块料”等等对自己否定的自我暗示,学习积极性下降。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互评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怎么建立有利于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评机制呢?
首先,教师在设计、选择小组学习内容时,尽量选取集体性的活动,并在组织游戏时,着重强调集体努力和配合对获得胜利的重要性。这样,就使个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能力差异在团队能力差异中被掩盖。从而有效降低小组对弱势群体学生活动表现的“关注”。比如小组跳绳、小组拔河等集体性活动。其次,教师对弱势群体有意识地渗透积极的心理策略,进行情景归因的引导,将活动的失败归因为“失败是暂时地,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家一起不努力造成活动的失败”等。最后,教师要建立积极的小组学习氛围。在分组学习之前,教师应明确学习小组的意义,即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成绩(竞赛获胜或完成任务),学习小组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
五、创设有利于弱势群体参与的小组学习氛围,建立“我轻松,我愉快,我参与”的心理暗示
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天赋、心理等综合因素,在学习小组中往往情绪上处于紧张、害怕、怯弱、孤单等消极状态。同时,学习小组作为一个个小团体,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竞争,这就给单个小组造成“外部压力”。 “外压”造成学习小组内部“空间”缩小,组员之间易产生摩擦,造成互相埋怨的情绪。弱势群体往往就陷入“埋怨”的漩涡中。他们或羞于参与,或走极端而捣蛋搞坏,学习小组难以形成合作共勉的氛围。所以说,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比如小组中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客观地提出讨论和质疑;注意发现同学的优点和进步,能让对方看到自己对他的欣赏和肯定。其次,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贴近弱势群体发展水平的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给他们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空间。最后,教师要从指挥的位置走下来,深入小组中,适时运用教师在学生心中“权威”作用,表扬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设置音乐情景、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感到轻松愉悦,形成“我轻松,我愉快,我喜欢参与”的心理暗示。
除上述策略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小组学习中组织机构(小组干部)以弱势群体为主,帮助他们建立“我是组长,我是老师的小助手”的积极心理暗示。通过把学习小组成员组成选择权交给他们,使他们建立“我喜欢他们,他们也喜欢我”的心理暗示等等。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到四(2)班在组织小组学习时,弱势群体学生在参与水平、小组学习效率方面明显提高。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他们对自身的学习期望,发掘身体的潜能,这对于提高小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动机,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