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语文课堂诗意地栖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e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荐稿理由: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
  
  近年来,青年学生中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相关资料显示,自杀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的死亡率中排第一位。远的不说,仅在笔者所接触和干预的心理患者中就曾有三起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案例。这三名患者虽然就读于市内外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但在个性上却有共同的人格缺陷,那就是:视生命如儿戏,脆弱、自卑并且过分自怜;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责任感,考虑问题只从个人感受出发。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长期缺乏生命教育不无关系。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唤醒生命之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高一学生思维已趋成熟,生命意识的培养,显得更是紧迫。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恰当地渗透生命教育,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此外,生命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之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生命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双胞胎,其容貌、气质、身材也还是有诸多不同,更别说人的天赋、秉性。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自认成绩不好、容貌不佳或身材、生理方面有缺陷而自卑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把自己都看成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可代替的、无法重复的个体,从而欣赏自己,也悦纳他人。因此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拓深拓展开去,让学生坚信:一个人的价值是不可被磨灭的,“你”是很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即便你有很多缺点抑或缺陷,都是弥足珍贵的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生命个体。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欣赏生命之瑰丽
  
  中学阶段,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每个人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同时中学阶段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赞歌,在这里汇成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利用文本这一载体,让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发育与生命的丰盈。就拿执教“吟诵青春”这一专题来说吧,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诗意地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涵,除了让学生领会“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还通过反复的品味和吟诵过程,让学生走进青春,走进生活,走进历史的长河,走进本专题青年诗人们的视野,在他们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悟他们青春的风华、青春的激情、青春的使命,用他们的精神情怀培育学生丰盈的人生品格和健全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美好和神圣,进而更好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
  
  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世上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只有相对的顺心如意,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烦恼,只不过其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些人善于变痛苦为动力,善于变烦恼为快乐;有些人却深陷不如意的苦海,越活越会感到没有意思。“祝您吉祥如意”,仅是美丽的谎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而不变的是事物的本象,做好心情的环保很重要。所谓“哭也一天,笑也一天,为何不开开心地过日子!做也一天,坐也一天,为何不努力学习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中国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反而忽视了死亡教育。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很难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不良思想的侵蚀,他们欠缺有效积极的处理方式,其中有一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困难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甚至采取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行为。据了解,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残忍,有的青少年杀人后还能正常上学,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没有恐惧感,没有罪恶感,他们对生命的无知令人震惊,在他们眼中,生命的价值不过就是“碳水化合物”。某校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在接受我的心理辅导时,就曾大大咧咧地说:“反正也不是我自己要来到这世上的,这条小命不要也罢”。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如此无知,对死亡的认识如此浅薄,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去珍惜和尊重生命呢?曹操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因势利导:生物有机体的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对人类的死亡你怎样理解呢?对轻生现象你会怎么看待?怎样正确面对死亡?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把握非正常的和不光彩的死亡等道理。
  
  四.“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实现生命之和谐
  
  《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一文的作者王北生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四个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
  生命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学会与自身的和谐。人类最大的痛苦往往源于自身的不和谐,世界不和谐的根本也源于个体生命的不和谐,个体生命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分裂状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剧增,脆弱的心理容易导致心态的扭曲、人格的变态,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
  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要让青少年学会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什么是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以创造为己任。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主动地调适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生命教育还要让青少年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利奥波德是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他从‘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中领悟到了山的思考,从一点‘绿火’的熄灭中看到了生态的危机。《像山一样思考》一文,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美,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让人忽视的土地、生态、资源伦理问题。它警示我们: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要保持必要的克制,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像善待自己和家人一样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类与自然才能长期共存,共创永恒。”这是我在执教《像山一样思考》时的结束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
  
  参考文献:
  [1]童潇主编.走向学习型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2]张大军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周国平主编.智慧和信仰〔M〕.北京:中国盲人出版社,2006年.
  [4]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J〕教育研究,2004,(5):26.
  [5]肖川,徐涛.论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21
  [6]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黄飞宙,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其他文献
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杨朔是代表着一种创作方向的,被誉为当时散文创作三大家之一。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显现着人们所期待的狭义散文创作的实绩,在那个时代被传颂一时,一些篇章被视为经典。记得我上初中和高中的90年代中后期,语文课本选有杨朔散文作为单元重点课文,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很好。但时隔十年,再去翻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发现这位曾经煊赫的散文作家竟悄悄地撤离了我们的语文课本,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
李培明,现任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数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十堰市优秀教师,2002年当选为十堰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现代教育报》推荐为“湖北省百名优秀校长”,2006被评为十堰市明星校长,200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型校长。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云:李校长,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深入“十一五”课题研究
“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这句颇具闽南风味的俗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传统的作文教学三部曲让教师费时费力,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干脆应付。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主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怕写文,先生怕改文”的状况呢,我在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董超纲,男。生于1971年。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中国社会科学管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黄冈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穴市作家协会理事。历任武穴市大金高中副校长,武穴市教研室高中化学教研员,武穴市教研室副主任。2003年开始担任湖北武穴市实验中学校长。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8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陈:董校长您好!学科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近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善于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会撬起自己心目中的“地球”。这个“支点”是什么呢? 就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它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合作探究的课堂让给了学生,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自己做主”。  用赏识点亮每颗星  赏识是学生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尽管“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几乎都参
回顾几年来的语文课改,在历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分追求形式的课改阶段,终于“浮华洗尽见清醇”,凸显本色语文,着眼于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情感认同和思维创新。  千年的积淀,百年的探索,世纪末的全国语文大讨论,跨世纪的教育大改革,给新的语文开辟了新的天地。新课标旗帜鲜明的构建全新立体化目标体系,重视语文课改的人文性、实践性与生活化,真正让语文走进心灵,提升诗意人生。    一、在口
在晓苏新作《给李风叔叔帮忙》(原载《小说界》2010年第5期,《小说月报》2010年第12期转载)里,有一个触人心弦的“实在”,随着时代变迁,其含意日渐丰富,褒贬不一,也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逐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实在”,可以指为人诚实,不虚假;可以指依从原则,不徇私情;也常指人现实、唯利是图;还可以指人愚钝、不开窍,甚至落后、冥顽。小说紧扣“实在”,以几组人物的对比层层展开情节,阐释了引人深思时代
全国上上下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个人体会和实践经验上来看:现在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是新课标下追求的课堂。  很显然,教师、学生和课堂舞台这三者,在迎接这一轮课改挑战,追求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从多方面入手开发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机会,努力为学生建设丰富的大语文教学环境。  一.阅读让学生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一些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