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新课程改革之际,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势在必行。情感是形成兴趣的动力。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启发、熏陶,用情感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沉浸在饱含情感的文章之中,接受道德情操的陶冶,美好心灵的净化,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
一、借助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感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同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也会格外投入,从而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表达的感情也理解深刻了。特别是古诗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当然就必须加强对古诗的朗读指导。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如在教《春》一课时,我首先放录音带,让学生找到感情点,然后要求学生跟着齐读,同学们读着读着,读出了春天的色彩,读出了春天的气息,读出了春天的声音,读出了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愉悦的情感,越读越有劲。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在《观潮》一文教学时,要求学生根据旁注来朗读,学生们随着朗读的进行,都在大海那喃喃细语、如痴如醉的倾诉、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领略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他们沉浸在大海柔情脉脉的静美中,陶醉在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之中,一往情深。学生们明净优美的情绪,纯洁崇高的境界,也随之不断地深化。
二、借助阅读的煽情,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例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先提出朗读要求:一是读通顺,二是读出感情,三是读出味道。让学生分角色去读,朗读描写群众、伽西莫多、爱斯美拉达的语言和动作的文段,体会三个方面的情感,感受当时的场面,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认识。尤其是伽西莫多三次“给水喝”的模拟朗读,再加上多媒体画面,学生深感其情,身临其境,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 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借助文字的激情,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爱憎分明而充满激情,机智幽默而富于同情心,气势流畅又有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重要的一环。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诵读,会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作文章。
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学语言要低沉而悲愤,把作者对刘和珍在反动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的赞扬和敬仰,对反动派的无耻、残忍地屠杀爱国学生的愤怒,以及对学生请愿行动的深刻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讲授刘和珍被杀害一节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流下眼泪,在讲述反动派的暴行时,课堂气氛异常严肃而凝重。这就是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效果。
总之,真正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就是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情感的潜质,让学生的心灵激荡,与作品、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郎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情感教育,这一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让学生展翅翱翔。
一、借助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感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同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也会格外投入,从而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表达的感情也理解深刻了。特别是古诗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当然就必须加强对古诗的朗读指导。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如在教《春》一课时,我首先放录音带,让学生找到感情点,然后要求学生跟着齐读,同学们读着读着,读出了春天的色彩,读出了春天的气息,读出了春天的声音,读出了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愉悦的情感,越读越有劲。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在《观潮》一文教学时,要求学生根据旁注来朗读,学生们随着朗读的进行,都在大海那喃喃细语、如痴如醉的倾诉、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领略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他们沉浸在大海柔情脉脉的静美中,陶醉在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之中,一往情深。学生们明净优美的情绪,纯洁崇高的境界,也随之不断地深化。
二、借助阅读的煽情,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例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先提出朗读要求:一是读通顺,二是读出感情,三是读出味道。让学生分角色去读,朗读描写群众、伽西莫多、爱斯美拉达的语言和动作的文段,体会三个方面的情感,感受当时的场面,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认识。尤其是伽西莫多三次“给水喝”的模拟朗读,再加上多媒体画面,学生深感其情,身临其境,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 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借助文字的激情,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爱憎分明而充满激情,机智幽默而富于同情心,气势流畅又有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重要的一环。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诵读,会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作文章。
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学语言要低沉而悲愤,把作者对刘和珍在反动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的赞扬和敬仰,对反动派的无耻、残忍地屠杀爱国学生的愤怒,以及对学生请愿行动的深刻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讲授刘和珍被杀害一节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流下眼泪,在讲述反动派的暴行时,课堂气氛异常严肃而凝重。这就是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效果。
总之,真正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就是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情感的潜质,让学生的心灵激荡,与作品、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郎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情感教育,这一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让学生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