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秦性格造成连横失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yi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秦出山,志向高远,睥睨天下策士,意气吞吐,寰宇皆在算中。但是苏秦出山,入秦连横,却注定要失败——苏秦初出茅庐,疏于谨慎;苏秦虑事深沉,但机变不足;苏秦能够洞悉大势,却未能揣透时事,导致策论不当,不符合秦国当时微妙复杂的局势;苏秦出身富商之家,与艰苦创业、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而这一切都是苏秦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性格冲动、率直造成的!
  【关键词】苏秦;性格;机变
  
  一、苏秦连横的时代背景
  在连横之前,苏秦就看到了不被列国士子甚至张仪都未看好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人人视国法如神圣,商货络绎不绝,农耕欣欣向荣,已是吏治清明,国家逐渐强盛。当时各国中,再无第二个有这样的气象,而且,秦国变法,是列国之中最彻底的一个,旧氏族势力彻底清除。苏秦认定,秦国将是战国中最有希望脱颖而出,一统天下的潜在强国。苏秦对大局的洞察入微、鸟瞰掌控,对时势的分析,对未来的解读,都是深刻而透彻的,历史证明,苏秦是对的,秦国最终因为连横策略而一统六合。但苏秦连横却失败了!为什么?
  二、苏秦失败的原因例析
  1、苏秦年少轻狂,缺乏磨练。
  苏秦初出茅庐,书生意气,虽然充满政治天赋和策略智慧,但未经磨练,缺乏踏实稳健。我们看苏秦初说秦王的说辞:
  “大王之国,西有……之用,南有……之固。……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可以……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在这段话中苏秦盛赞秦国之富有、强大、地理之险要、秦惠王之贤能。但这套王霸说辞相对来说有点“老套”,并不新颖,因为在苏秦说秦之前,已经有另一位名士犀首对秦王陈述了相似的说辞,所以秦王是有备应对,苏秦是无知陈词,未能知己知彼的苏秦被秦王当头一棒,浇了一盆凉水:
  “寡人闻之,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王的这番话里,包含了如下含义:一是他并不是不想连横称霸,而是感到条件尚不成熟,而苏秦的说辞中,只有主张而无策略,因而他心虽有所动,却不便表态;二是秦王从苏秦的话中,已感到他尚不成熟,一句“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就多少带有“你带着赫赫声威而来,就这点见识”的讥讽;三是作为秦王也确实想听听苏秦还有什么高见,“愿以异日”,虽是拒绝,却暗含改日还可再谈。如果苏秦是一个性格成熟、头脑冷静的辩士,重新调整自己的进谏策略,寻找机会再展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可惜苏秦根本没认真听秦王的话,只等秦王话因刚落,他就迫不及待的再陈自己的主张: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一个“固疑”,虽是想用激将法再次撩拨秦王的雄心,但由于不懂秦王之心,这句话反而可能给秦王留下狂放莽撞的印象。接下来,他长篇累牍,从正面到反面,从古代君主战而王说到现在天下崇尚文策、重视文士之失……说到今“欲并天下”“非兵不可。”殊不知这段宏篇大论,全与秦王心思不接,更加深了秦王对其才能的不信任,到此为止,苏秦的游说败局已定。
  2、苏秦策论不当,不符合秦国微妙复杂的当时局势;苏秦性格率直,不知进退之道;苏秦长于谋略,缺乏机变;苏秦出身富商之家,秉性轻浮。
  当此之时,秦国刚刚经历了商鞅变法,又经过旧氏族和变革派之间的较量,新君秦惠王才车裂了权倾朝野、名盖君王的商鞅不久,“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正是对策士心怀忌惮之时,再加上秦国当时的真实实力是:如果秦国出击,六国相互援助,秦国可以以一敌二,但以一敌三则胜算极小;另外,秦国内治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秦国地广人稀,耕地不足,一旦大规模的战事一起,扩军备战、物资供应都无法为继。再就是秦国变法时日尚短,新法还未能生根。大战一起,绵绵无期,倾国之力,能否持久,是一个不可预料的巨大变数。
  苏秦一不能勘透秦国实情,二不能审时度势,作为策士是极大的失败,假若苏秦当时不要坚持己见,改弦更张,谈论秦惠王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新君即位的秦惠王未尝不想有所作为,不是未尝,而应该是急于有所作为。
  我们反过头来以历史的眼光再看苏秦的策论方略:
  苏秦方略,倚重军争,看似远图,实为近谋。何谓近谋?以当下秦国国力为根基,而秦国当时的真实国力并非苏秦的揣测:秦国尚未扩充新军,以五万之众欲吞灭天下,岂非笑谈!秦国若想东出大战,没有三十万精兵不能言胜。另则,秦国当时可耕之良田,唯关中近百万亩,余皆山地广漠,无以提供数十万大军长期征战之军粮。故此,苏秦之谋,近不可行。
  所以秦国一统大业,在当时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而行。
  以苏秦之才之智,未能揣透秦国实情,却轻言连横,他的年轻、幼稚、浮躁、盲动便跃然纸上。如若苏秦当时不年轻冲动,见机的快,以苏秦的三寸不烂之舌,定能让秦惠王消除成见,假以时日,苏秦连横之说,定能功成。这都是苏秦的性格使然,急于求成,不能见机而变,以未成气候的一己执见,死钻牛角,策士贵在权变,苏秦权变何在?苏秦说秦的失败,为后来张仪连横做了嫁衣。
  苏秦出现以上巨大失误,也与他的身世有巨大关联,苏秦出身王畿富商之家,受教于名师门下,年少得志,名满列国,仅以洛阳王畿与魏国的文华礼教熏陶而言,苏秦的言行都无不带有浓厚的贵族名士色彩——豪爽而不失矜持,洒脱而不失礼仪,没有丝毫的粗俗野气。这些都注定初出茅庐的苏秦做事失于老练,与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
  对于苏秦这个策略名士,秦惠王本来是充满期盼的,但苏秦的一番说辞,却让秦惠王大倒胃口。一朝连横失败,造成苏秦人生的悲剧。后来苏秦虽然在合纵中誉满列国,煊赫一时,但终以悲剧结尾。
  非是苏秦谋略不智,口舌不利,辩才不佳,实是辩术有误,性格使然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71页1983年10月第一版岳麓书社出版发行(以下至第八条标注皆同)
  [2]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272、273页
   [3]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样列传第二十三624页
  [4]史记卷第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906页
  [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苏秦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8,335.
  [6]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A].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C].北京:中华书局,1998,1180-1181.
  [7]车新亭.《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辨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94-101.
  [8]周骋.苏秦相六国辨[J].江苏社会科学,1996(05),102-106.
  [9]秦丙坤.《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9-63.
其他文献
1、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包括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括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影响课程改革能否科学、健康发展,教育质量能否有效提高,开发利用的水平是体育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入的重要因素。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学校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其他校外资
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是全体师生文明意识的体现,是广大师生整体素质的反映,而每个人素质的高低又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文明建设的基础,强化思想品德教育是促进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为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应以传统道德教育为基点,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为辐射面,做到点、线、面结合,相辅相成,形成网络,成为一个统一有机体,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摘要】课堂效果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课堂效果的评价也越来越合理,这对我们的课堂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才能更让学生喜欢上思品课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属于他们自己的呢?因此我们进行了一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体现我的课堂学生做主的原则。  【关键词】课堂模式 积累知识 展示成果 教学片段 课后反思    我从教已十年多了,一直以来都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都非常喜欢上我的思品课。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传统的科技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作好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作一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政治课 教学 多媒体  一、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结构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来设计和安排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英语课堂教学经过了改革和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拟就这些问题作分析探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影响和阻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有:   1、填鸭式。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
语法是用词造句规则的综合。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基本语法,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差异甚大,这就给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增加了不少困难,笔者就有效教学探索出了以下技巧,  一、注重感知,采用情景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理解、操练、实践某些语法项目。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法的含义,帮助他们正确地运用语法来表达思想。通过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现代媒体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新教材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谈一下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营造创
【摘要】数学教育面向全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是促进课堂和谐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关键词】教育;面向全体;提高;教学质量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果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成败。师生关系作为构成课堂教学
【摘 要】幼儿美术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从事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老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美术教师的研究将在促进学前教育美术学科教学发展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主要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传统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进行改良两个方面对学前美术教学的发展进行了集中的论述,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
【摘 要】张爱玲小说以其丰富的“月亮”意象而著称,本文拟从月亮色彩出发,主要分析黄色、蓝色等月亮的独特魅力与内涵,并探讨其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 月亮 色彩    张爱玲小说里意象繁多,但出现最多、最典型、也最具特色的是月亮意象。“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漠的月亮。月亮这个卑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以表示”。在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