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课堂,您遇到过下面的情景吗?
镜头一:公开课上,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准备了很多小奖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发给了同学们,拿到奖品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兴奋不已。下课铃响了,老师大声对同学们说:“请刚才拿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还给老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
镜头二:语文课上。老师眉飞色舞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学校的红领巾电视台要招聘小记者了。今天,每位同学可以写一件你在校园中看到的让你最感动的事,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写,表现出你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争取成为红领巾电视台的小记者,好吗?”老师说完,同学们纷纷拿出纸笔埋头写了起来。可有个孩子却满脸不情愿地说:“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根本就不招聘小记者,又是骗我们写作文……”
镜头三:这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主题是“父母离婚我们该怎么办?”老师为了引出教学的主题,对一个同学说:“你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为什么离婚的?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后来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中,这个同学脸涨得通红,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镜头四:随着学校开学,老师们在计划一项令孩子们欢欣鼓舞的科学行动——培育蝴蝶。教师们通常会购买一套用于课堂教学的蝴蝶箱,包括说明书和一个装有3到6条幼虫和食物的网眼箱。利用这个蝴蝶箱,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种基本的生物现象:毛毛虫化身为美丽的蝴蝶夫人。然后,这些蝴蝶会被放飞到周边的田野里,在那里度过一生。学生由此知道,蜕变是多么神奇,幼虫变化成另一种形态有多么伟大。
陶行知曾经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有道德的生活”对人的德性生成具有正面的意义;“不道德的生活”则对人的德性生成具有负面作用。课堂生活是孩子整个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道德性,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更具有直接、持久和经常性的作用,可在孩子日常的课堂生活中,却存在着很多不道德的因素。上述镜头中的情景,就代表了目前我们课堂生活中3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不道德行为:
类型一: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着不道德的行为表现
已经发给学生的奖品,因为自己的需要而收回,这样的行为显然有悖于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为人基准,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如课堂上接打手机、对学生进行体罚、讽刺挖苦等,这些在课堂生活中存在的显性的不道德言行,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影响最大、也最直接。
类型二:教师用不道德的方式实施教学
镜头二中的老师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煞费苦心地创设了一种情境,这种欺骗也许是善意的,可当学生对老师失去了信任,对整个课堂生活失去了信任,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又如何去实现呢?即使那些没有提出异议的学生写出了作文。试问我们的课堂目标就真的达成了吗?而镜头三中的老师同样也是用了一种不道德的方式在实施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引发教学话题本身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可当这个话题牵涉到学生的隐私或是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时,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只顾及自己的教学需要。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类似于这样用不道德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的现象还有很多,如无法兑现的课堂延伸活动(“我们在班队活动课上再交流大家的倡议书”,实际上老师借班上课,根本无法组织这样的班队活动)、不顾学生的意愿指定他们在课堂中扮演某种角色、不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预设不同的见解等等,这些教学行为存在的道德问题也许是隐性的,但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
类型三:教师本身的修养和道德敏感性亟待提高
对镜头四很多老师可能无法一下子意识到其中的不道德因素,因为如果我们仅仅从教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课堂科学活动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它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意义,如珍视生命、发展生命等等。
但昆虫学家和蝴蝶保护组织却认为,这种行为造成了一种隐患——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的隐患。蝴蝶箱里的蝴蝶幼虫通常不是来自本地,一般来说,这些在农场中养殖的蝴蝶可能携带一些罕见的病原体。把孵化出来的蝴蝶放飞到学校周围的田野里,实际上就是把来自外地的蝴蝶放飞到本地来,这样不同品种间蝴蝶的杂交会导致那些习惯了当地环境的地方性物种出现基因变异,并改变它们的迁徙习惯。还有一种担忧是,放飞的蝴蝶会与当地蝴蝶争夺食物。而养育这些蝴蝶的后代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蝴蝶幼虫以蓟类植物为食,这些植物既包括可恶的入侵野草,也包括一些濒危物种。因此,这些盲目放飞的蝴蝶会导致对当地物种的入侵。给当地动植物群带来生态学的危害,需花费大量金钱来治理。因此,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那么要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应该怎么做呢?
把蝴蝶杀死。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知识,那么这就是他们要学习的知识之一:我们应当为自己可能给世界造成的灾难负责。因此。当蝴蝶脱茧而出时,马上把它们放进冰柜里。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并不那么容易,我们为世界带来一个生命,就必须为此负责。如果这样做太有悖于我们的传统。那么。聪明的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捕捉当地的野生毛毛虫。把它们养大,当蝴蝶出生时再把它们放飞。这才是真正科学而又道德的一课。
如此看来,如果老师不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水平,这样的教学行为背后的不道德因素其实是很难察觉的。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的敏感性,这样才能避免在课堂生活中由于“无心”或“无知”而出现不道德的教学行为。
真正的道德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长。儿童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可是有多少老师能够意识到江苏教育课堂生活中不道德的因素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所带来的伤害呢?以上三种类型的课堂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层次是由浅入深的。如果说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尽量避免或不出现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大多数老师可以做到,那么避免使用不道德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具备新的教育理念,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有关知识,而最后一个层次的不道德问题,即对自己教学行为道德性的认定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加全面和开阔的知识积淀、教学视野、道德素养和敏感性,是对教师更高意义的挑战。因此,关注课堂生活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把道德教育真正融入日常课堂生活,让道德教育弥漫在学生的所有生活之中,做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管,应当成为每一个老师和德育工作者不可推脱的责任和追求。
镜头一:公开课上,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准备了很多小奖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发给了同学们,拿到奖品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兴奋不已。下课铃响了,老师大声对同学们说:“请刚才拿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还给老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
镜头二:语文课上。老师眉飞色舞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学校的红领巾电视台要招聘小记者了。今天,每位同学可以写一件你在校园中看到的让你最感动的事,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写,表现出你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争取成为红领巾电视台的小记者,好吗?”老师说完,同学们纷纷拿出纸笔埋头写了起来。可有个孩子却满脸不情愿地说:“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根本就不招聘小记者,又是骗我们写作文……”
镜头三:这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主题是“父母离婚我们该怎么办?”老师为了引出教学的主题,对一个同学说:“你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为什么离婚的?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后来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中,这个同学脸涨得通红,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镜头四:随着学校开学,老师们在计划一项令孩子们欢欣鼓舞的科学行动——培育蝴蝶。教师们通常会购买一套用于课堂教学的蝴蝶箱,包括说明书和一个装有3到6条幼虫和食物的网眼箱。利用这个蝴蝶箱,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种基本的生物现象:毛毛虫化身为美丽的蝴蝶夫人。然后,这些蝴蝶会被放飞到周边的田野里,在那里度过一生。学生由此知道,蜕变是多么神奇,幼虫变化成另一种形态有多么伟大。
陶行知曾经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有道德的生活”对人的德性生成具有正面的意义;“不道德的生活”则对人的德性生成具有负面作用。课堂生活是孩子整个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道德性,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更具有直接、持久和经常性的作用,可在孩子日常的课堂生活中,却存在着很多不道德的因素。上述镜头中的情景,就代表了目前我们课堂生活中3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不道德行为:
类型一: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着不道德的行为表现
已经发给学生的奖品,因为自己的需要而收回,这样的行为显然有悖于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为人基准,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如课堂上接打手机、对学生进行体罚、讽刺挖苦等,这些在课堂生活中存在的显性的不道德言行,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影响最大、也最直接。
类型二:教师用不道德的方式实施教学
镜头二中的老师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煞费苦心地创设了一种情境,这种欺骗也许是善意的,可当学生对老师失去了信任,对整个课堂生活失去了信任,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又如何去实现呢?即使那些没有提出异议的学生写出了作文。试问我们的课堂目标就真的达成了吗?而镜头三中的老师同样也是用了一种不道德的方式在实施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引发教学话题本身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可当这个话题牵涉到学生的隐私或是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时,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只顾及自己的教学需要。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类似于这样用不道德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的现象还有很多,如无法兑现的课堂延伸活动(“我们在班队活动课上再交流大家的倡议书”,实际上老师借班上课,根本无法组织这样的班队活动)、不顾学生的意愿指定他们在课堂中扮演某种角色、不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预设不同的见解等等,这些教学行为存在的道德问题也许是隐性的,但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
类型三:教师本身的修养和道德敏感性亟待提高
对镜头四很多老师可能无法一下子意识到其中的不道德因素,因为如果我们仅仅从教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课堂科学活动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它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意义,如珍视生命、发展生命等等。
但昆虫学家和蝴蝶保护组织却认为,这种行为造成了一种隐患——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的隐患。蝴蝶箱里的蝴蝶幼虫通常不是来自本地,一般来说,这些在农场中养殖的蝴蝶可能携带一些罕见的病原体。把孵化出来的蝴蝶放飞到学校周围的田野里,实际上就是把来自外地的蝴蝶放飞到本地来,这样不同品种间蝴蝶的杂交会导致那些习惯了当地环境的地方性物种出现基因变异,并改变它们的迁徙习惯。还有一种担忧是,放飞的蝴蝶会与当地蝴蝶争夺食物。而养育这些蝴蝶的后代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蝴蝶幼虫以蓟类植物为食,这些植物既包括可恶的入侵野草,也包括一些濒危物种。因此,这些盲目放飞的蝴蝶会导致对当地物种的入侵。给当地动植物群带来生态学的危害,需花费大量金钱来治理。因此,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那么要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应该怎么做呢?
把蝴蝶杀死。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知识,那么这就是他们要学习的知识之一:我们应当为自己可能给世界造成的灾难负责。因此。当蝴蝶脱茧而出时,马上把它们放进冰柜里。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并不那么容易,我们为世界带来一个生命,就必须为此负责。如果这样做太有悖于我们的传统。那么。聪明的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捕捉当地的野生毛毛虫。把它们养大,当蝴蝶出生时再把它们放飞。这才是真正科学而又道德的一课。
如此看来,如果老师不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水平,这样的教学行为背后的不道德因素其实是很难察觉的。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的敏感性,这样才能避免在课堂生活中由于“无心”或“无知”而出现不道德的教学行为。
真正的道德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长。儿童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可是有多少老师能够意识到江苏教育课堂生活中不道德的因素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所带来的伤害呢?以上三种类型的课堂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层次是由浅入深的。如果说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尽量避免或不出现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大多数老师可以做到,那么避免使用不道德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具备新的教育理念,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有关知识,而最后一个层次的不道德问题,即对自己教学行为道德性的认定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加全面和开阔的知识积淀、教学视野、道德素养和敏感性,是对教师更高意义的挑战。因此,关注课堂生活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把道德教育真正融入日常课堂生活,让道德教育弥漫在学生的所有生活之中,做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管,应当成为每一个老师和德育工作者不可推脱的责任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