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少男少女们穿行于校园之中,受人体发育规律的影响,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异性多加关注。异性交往,纯属自然与正当。然而,什么时候适宜开始进行异性间的交往呢?异性间的交往只有特殊性的交往吗?应该如何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异性间的交往呢?本文将尝试从当前高职生异性交往观入手,提出异性交往的必要性及相应的交往策略。
关键词: 高职 异性交往 心理辅导策略
异性相吸,这是人类进化史上永恒的主题。在高职院校中,男女生不当的交往而导致的不良现象,是各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重中之重。从我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接触的案例来看,“尽疏勿堵”方是上策。为此,我就高职院校中如何看待男女生交往提出如下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高职院校进行异性交往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当他们由原来的“升学”是唯一目标升入高一级学校,思想上犹如“长途征程”后到了休息的驿站,加上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与中学的差异性,导致许多学生放慢自己学习的脚步,将目标转向人际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
在异性交往中,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迷茫中夹带着兴奋与紧张,甚至是无知,导致许多同学因异性交往不当而深受其害或者因异性交往而与同性伙伴起冲突,宿舍、班级人际关系不佳。
(一)当前高职生异性交往观透视。
由于我工作时与学生直接、间接接触的机会多,因而也了解到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异性交往的看法,总结起来大致如下。
1.赞成异性特殊交往观。持该观点的同学认为,异性交往在同学中的现象十分普遍,也十分正常,谈个女(男)朋友并不一定是坏事,况且,高职学生并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培养模式,必然要尽早进行人际交往的练习,包括学习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若是处得来,谈个恋爱也无妨。
2.反对异性特殊交往观。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特殊的异性交往会限制自己,甚至阻碍个人的成长,同时也会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这部分同学认为,现在谈恋爱是不敢预测未来的,毕竟现在年龄都小,物质生活全部依赖家庭,未来自己会在哪里都是未知数,如若在异性交往中建立特殊交往关系,到时就会取舍难决,陷入困境。
3.异性交往的顺其自然观。持该观点的同学认为,学校中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不着刻意寻找目标进行交往,但是如果是在相互交往中不断了解彼此,从而进行特殊交往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观点大体上可以表现出大部分在校学生对异性交往的看法。然而,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尚未完善的同学们而言,应当明晰异性交往的内涵。
(二)异性交往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生生不息来源于异性间的交往及繁衍,长久以来,生物界、历史界、文化界及哲学界、心理学界都对男女交往做了足够的理论探讨。就在校生而言,正常的异性交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在异性交往中建立正确的两性世界观。孩子自出生后,父母亲就会根据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角色期待,有意识地在孩子的姓名、衣服、玩具等方面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儿童一旦建立性别意识,就会在生活中寻找角色榜样,从而向榜样学习,习得该性别所特有的角色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性”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心理发展时期”。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性心理发展都经历三个阶段,即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怀春期)和青春后期,第三个阶段才是两性恋爱期。高职学生大多处于第二阶段,即对异性产生接近渴望的时期,在此时期,如能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则对促进其性心理发展,为今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做良好的铺垫。因此,在此阶段,异性相吸、互为接近是性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需要教师们的“疏”而非“堵”。
2.异性交往是生存动力的“加油站”。“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当前社会是个急剧发展的社会,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人人为发展经济而铆足劲往前奔。面对川流不息的“车河”,比肩接踵的人群,许许多多的人都感觉身心皆疲。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具有更好的精力投入新的生活、工作中?方式多种多样,但最传统也最直接的就是来源于“异性”这一座“加油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异性交往能给你的“生存容器”及时地加满能量。
3.异性交往是人际冲突有效的“缓冲器”。希腊神話传说中,美丽无比的海伦引发了两国之间长达十年的交战。这种冲突因爱而起,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男人自尊的需求。同样,在异性交往中,也会面临着同性间的一些人际冲突。人际冲突的形成从内心的不满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都有着情感的酝酿及最后的爆发。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事实表明,当有异性在场时,冲突双方或一方会有所考虑而减缓实质冲突的形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异性交往可以促进个体人际交往的成熟。
二、异性交往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观念先行,引导异性交往。
“观念决定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个人风格,风格一旦得以形成、巩固,就会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引导日后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选择就是在价值取向,即观念的引导下完成的。那么,异性交往时,什么样的异性交往行为是符合社会期待的呢?符合社会期待的异性交往观念所引导的异性交往行为便是为人们所鼓励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异性间的交往,而不是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或强行干涉,就应该创置平台,与学生对话、引发思维冲突,从观念的角度引导。例如,在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我开展了“爱情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导出“校园情侣”现象,让同学们从自己身边出发,讲讲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也就是利弊分析。由于此话题是他们当前很关心的内容,同学们大胆交流。最终在师生共同总结下,利弊分明。通过此类活动,同学们坦然面对“异性相吸”的自然现象,将焦点集中在“花儿什么时候开”的讨论之中。活动使得同学们开始从观念上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开展团体互动,握紧友谊之手。
团体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较为盛行、辅导效果较好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团体活动强调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在活动中充分挖掘每个参与学生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资源交融及资源互促。“90后”一代有着青春的朝气、洋溢着奔放的活力,渴望动起来,有较强的参与感。在进行异性交往的辅导时,可以应用团体活动,引导男女生在活动中体验异性正确交往的行为,理解爱情的特性在于一对一,而友谊的特质并非单一。比如,我曾在班级中开展“同学之间,向左转?向右转?”的团体辅导。事先布置作业让他们形成自己对“向左还是向右”,即同学之间爱情还是友谊的观点,在活动中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树起同学之间友谊重于爱情的“旗帜”。 (三)豐富课外活动,转移注意焦点。
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广度都是有限的。学校生活内容十分单一,形成“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线模式。单一的生活易使人产生无目的感。我院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与普通高中有所区别,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层次性,学习目标也如普通高中集中。由于学习目标的缺失,注意焦点由学习转移出来后,在单一的校园中“居无定所”,最后,在青春萌动的引领下,将焦点集中在异性交往上,期待从异性交往中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
青春期男女生注重异性交往也无可厚非,但此时,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即习得本领,为今后生活工作“奠基”。为此,可以尝试从改变外部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引领到丰富的课外生活之中。此外,通过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外知识查询等方式,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变压力为主动性,让他们的生活在单纯的校园中充实起来。
(四)加强性知识教育,拨开交往迷雾。
长期以来的道德观使大部分要都羞于谈性,也将“性”的内涵理解得过于狭隘。在非正式的交谈中,有近九成的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青春期知识”的教育,他们的性知识来源主要有:私密好友的口口相传;通过网络自学“成长”,街头报刊的“囹囵吞枣”,甚至是一种不明确的“道听途说”。处于青春期的身体急剧变化时的他们,由于缺乏正确、全面的性知识教育,有些不慎跌入“性”的误区中,却出现不敢倾诉,无人可诉的现象。为此,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加强性知识的教育,扩充人们对“性”知识要领的狭隘理解。
(五)转变教师固有观念,给青春放行。
校园中的异性交往在“90后”一代中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此,持传统教学教育观的教师十分不解,也深感哀伤,认为公开场合中的拉手、勾肩搭背实在有伤风化,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部分教师的观念固然没错,但也体现出观念上的“代沟”。如何解决?明令禁止、硬性规定的结果是更吸引学生对这方面的关注,诱发其好奇心,更有甚者可能促进“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外界舆论压力加强了异性间的凝聚力现象。若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校园异性不可交往,即把异性交往的定义扩充到“广义”的范畴,在生活中“假意忽略”学生的异性交往,使校园异性交往日常化、平常化,最终体现正常化。
青春期的学生们有着张扬的个性、蓬勃的朝气,校园中的异性常态化交往既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又为其今后完成婚恋的异性交往提供正常的发展轨迹。教师应转变观念,创置平台,引导学生异性间正常交往,使学生拥有正常的心理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栾小倩,等.大学生爱情观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VOL16,(4).
[2]宋强玲.柳州市三所高职高专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程静.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丁喜龙.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性教育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王焕梅,谢赛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5).
[6]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8).
关键词: 高职 异性交往 心理辅导策略
异性相吸,这是人类进化史上永恒的主题。在高职院校中,男女生不当的交往而导致的不良现象,是各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重中之重。从我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接触的案例来看,“尽疏勿堵”方是上策。为此,我就高职院校中如何看待男女生交往提出如下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高职院校进行异性交往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当他们由原来的“升学”是唯一目标升入高一级学校,思想上犹如“长途征程”后到了休息的驿站,加上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与中学的差异性,导致许多学生放慢自己学习的脚步,将目标转向人际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
在异性交往中,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迷茫中夹带着兴奋与紧张,甚至是无知,导致许多同学因异性交往不当而深受其害或者因异性交往而与同性伙伴起冲突,宿舍、班级人际关系不佳。
(一)当前高职生异性交往观透视。
由于我工作时与学生直接、间接接触的机会多,因而也了解到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异性交往的看法,总结起来大致如下。
1.赞成异性特殊交往观。持该观点的同学认为,异性交往在同学中的现象十分普遍,也十分正常,谈个女(男)朋友并不一定是坏事,况且,高职学生并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培养模式,必然要尽早进行人际交往的练习,包括学习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若是处得来,谈个恋爱也无妨。
2.反对异性特殊交往观。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特殊的异性交往会限制自己,甚至阻碍个人的成长,同时也会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这部分同学认为,现在谈恋爱是不敢预测未来的,毕竟现在年龄都小,物质生活全部依赖家庭,未来自己会在哪里都是未知数,如若在异性交往中建立特殊交往关系,到时就会取舍难决,陷入困境。
3.异性交往的顺其自然观。持该观点的同学认为,学校中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不着刻意寻找目标进行交往,但是如果是在相互交往中不断了解彼此,从而进行特殊交往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观点大体上可以表现出大部分在校学生对异性交往的看法。然而,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尚未完善的同学们而言,应当明晰异性交往的内涵。
(二)异性交往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生生不息来源于异性间的交往及繁衍,长久以来,生物界、历史界、文化界及哲学界、心理学界都对男女交往做了足够的理论探讨。就在校生而言,正常的异性交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在异性交往中建立正确的两性世界观。孩子自出生后,父母亲就会根据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角色期待,有意识地在孩子的姓名、衣服、玩具等方面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儿童一旦建立性别意识,就会在生活中寻找角色榜样,从而向榜样学习,习得该性别所特有的角色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性”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心理发展时期”。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性心理发展都经历三个阶段,即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怀春期)和青春后期,第三个阶段才是两性恋爱期。高职学生大多处于第二阶段,即对异性产生接近渴望的时期,在此时期,如能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则对促进其性心理发展,为今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做良好的铺垫。因此,在此阶段,异性相吸、互为接近是性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需要教师们的“疏”而非“堵”。
2.异性交往是生存动力的“加油站”。“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当前社会是个急剧发展的社会,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人人为发展经济而铆足劲往前奔。面对川流不息的“车河”,比肩接踵的人群,许许多多的人都感觉身心皆疲。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具有更好的精力投入新的生活、工作中?方式多种多样,但最传统也最直接的就是来源于“异性”这一座“加油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异性交往能给你的“生存容器”及时地加满能量。
3.异性交往是人际冲突有效的“缓冲器”。希腊神話传说中,美丽无比的海伦引发了两国之间长达十年的交战。这种冲突因爱而起,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男人自尊的需求。同样,在异性交往中,也会面临着同性间的一些人际冲突。人际冲突的形成从内心的不满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都有着情感的酝酿及最后的爆发。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事实表明,当有异性在场时,冲突双方或一方会有所考虑而减缓实质冲突的形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异性交往可以促进个体人际交往的成熟。
二、异性交往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观念先行,引导异性交往。
“观念决定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个人风格,风格一旦得以形成、巩固,就会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引导日后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选择就是在价值取向,即观念的引导下完成的。那么,异性交往时,什么样的异性交往行为是符合社会期待的呢?符合社会期待的异性交往观念所引导的异性交往行为便是为人们所鼓励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异性间的交往,而不是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或强行干涉,就应该创置平台,与学生对话、引发思维冲突,从观念的角度引导。例如,在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我开展了“爱情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导出“校园情侣”现象,让同学们从自己身边出发,讲讲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也就是利弊分析。由于此话题是他们当前很关心的内容,同学们大胆交流。最终在师生共同总结下,利弊分明。通过此类活动,同学们坦然面对“异性相吸”的自然现象,将焦点集中在“花儿什么时候开”的讨论之中。活动使得同学们开始从观念上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开展团体互动,握紧友谊之手。
团体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较为盛行、辅导效果较好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团体活动强调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在活动中充分挖掘每个参与学生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资源交融及资源互促。“90后”一代有着青春的朝气、洋溢着奔放的活力,渴望动起来,有较强的参与感。在进行异性交往的辅导时,可以应用团体活动,引导男女生在活动中体验异性正确交往的行为,理解爱情的特性在于一对一,而友谊的特质并非单一。比如,我曾在班级中开展“同学之间,向左转?向右转?”的团体辅导。事先布置作业让他们形成自己对“向左还是向右”,即同学之间爱情还是友谊的观点,在活动中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树起同学之间友谊重于爱情的“旗帜”。 (三)豐富课外活动,转移注意焦点。
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广度都是有限的。学校生活内容十分单一,形成“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线模式。单一的生活易使人产生无目的感。我院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与普通高中有所区别,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层次性,学习目标也如普通高中集中。由于学习目标的缺失,注意焦点由学习转移出来后,在单一的校园中“居无定所”,最后,在青春萌动的引领下,将焦点集中在异性交往上,期待从异性交往中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
青春期男女生注重异性交往也无可厚非,但此时,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即习得本领,为今后生活工作“奠基”。为此,可以尝试从改变外部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引领到丰富的课外生活之中。此外,通过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外知识查询等方式,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变压力为主动性,让他们的生活在单纯的校园中充实起来。
(四)加强性知识教育,拨开交往迷雾。
长期以来的道德观使大部分要都羞于谈性,也将“性”的内涵理解得过于狭隘。在非正式的交谈中,有近九成的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青春期知识”的教育,他们的性知识来源主要有:私密好友的口口相传;通过网络自学“成长”,街头报刊的“囹囵吞枣”,甚至是一种不明确的“道听途说”。处于青春期的身体急剧变化时的他们,由于缺乏正确、全面的性知识教育,有些不慎跌入“性”的误区中,却出现不敢倾诉,无人可诉的现象。为此,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加强性知识的教育,扩充人们对“性”知识要领的狭隘理解。
(五)转变教师固有观念,给青春放行。
校园中的异性交往在“90后”一代中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此,持传统教学教育观的教师十分不解,也深感哀伤,认为公开场合中的拉手、勾肩搭背实在有伤风化,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部分教师的观念固然没错,但也体现出观念上的“代沟”。如何解决?明令禁止、硬性规定的结果是更吸引学生对这方面的关注,诱发其好奇心,更有甚者可能促进“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外界舆论压力加强了异性间的凝聚力现象。若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校园异性不可交往,即把异性交往的定义扩充到“广义”的范畴,在生活中“假意忽略”学生的异性交往,使校园异性交往日常化、平常化,最终体现正常化。
青春期的学生们有着张扬的个性、蓬勃的朝气,校园中的异性常态化交往既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又为其今后完成婚恋的异性交往提供正常的发展轨迹。教师应转变观念,创置平台,引导学生异性间正常交往,使学生拥有正常的心理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栾小倩,等.大学生爱情观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VOL16,(4).
[2]宋强玲.柳州市三所高职高专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程静.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丁喜龙.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性教育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王焕梅,谢赛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5).
[6]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