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认为讲课是一门艺术,其实听课也是一门艺术。听课是一项能让授课者与听课者双方受益的活动。但在有的教师眼中,听课不是一种需要珍惜的权利,而是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所以,许多教师以工作忙不想去听课,有的以听课受罪不愿去听课,特别是有些新教师,仅仅是迫于学校管理和外在压力去听,对听课应付了事。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不要说听课之后会增长自己的学问或者丰富自己的见识,即便只是想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弄明白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恐怕也很难。但是听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各个学校又必须进行,这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中将听课的形式由任务式转成自由式,即不定听课任务、不要求详细的听课记录,只要教师自己真正有心得体会、有所收获、有所体验和提高即可。本人经过几次听课有以下感悟:
一、听课的意义
通过听课活动,上课的教师能有机会经常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升华课堂管理的艺术;听课班级也因处于“战备状态”,学生注意力提高,表现欲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较好,而对于听课者来说,在发现他人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增长自己的业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汲取众人所长为自己所用。听课活动也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搞好听课这一有益教学的群体性活动,对教学管理而言也能收到多方面的作用。听老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以及普通教学课,尤其对新教师迅速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二、听课的准备
要想高效率地听一堂课,就要做好听课前的准备活动。要做好三项工作。
1.做到充分预热。听哪门课、听谁的课,听哪堂课,应带那些相关材料听课,听课者要了然于胸,一清二楚,对所听内容最好能提前了解。
2.做到课前交流。上课前,问一下所听老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设想、重点难点。跟该班学生交流此前学习的体会。
3.做到结伴同行。如有可能,与一两位同事一同听课,课后可以互相补充交流意见,效果要比自己一个人去听好得多。
三、听课要注意的常规礼貌
听课前最好提前5分钟到达地点并和任课老师提前打好招呼。不要搞突然袭击,或像领导检查工作。上课开始起立时听课人要跟学生一起起立问好,表现出对讲课老师的尊重。听课过程中,要关掉手机、不能打瞌睡或表现出漫不经心,注意做好记录并不时用目光和讲课老师交流。中途不能随意离开。听课结束,要向讲课人道谢,如有时间可进行简短沟通,最好先听教师讲自己的授课体会,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存疑问题。主要肯定讲课人优点。听课记录可以常翻看,只有常思考,才能使听课的意义落到实处。那种“为听课而听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听课技巧
听课时,有几个常见的问题要处理好。其一,听课不是评课。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我所用。其二,多记还是多听。有的新教师听课时手中的笔挥舞不停,有言必录。其实,听课要多听少记,而且,记的学问也不可不学,应该主要记下教师的教学流程、重难点处理、听者自己对教学闪光点的点评感悟等“精髓”就可以了。其三,设想本节课如果自己来讲怎么去讲。可以将听课记录与自己的教案或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经过理性的思考后,大胆地去粗取精,必要时,不妨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后再与老教师探讨,对照比较效果,发现问题。要勤看,勤听,勤想,勤记。这样就会从听课中得到启发,提升自己的讲课水平。
听课的范围可以灵活,可以放宽。比如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听课。听听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课堂,多加比较鉴别、批判继承、消化吸收会更好地开启教学思维、顿悟教学灵感,也有助于新教师早日成熟,缩短形成教学个性的磨合期,从而使听课成为教师成长之路上的强力胶、黏合剂,最终登堂入室,青出于蓝,回报老教师付出的辛勤汗水。比如我在听课时发现,有的老教师课堂教学程序及板书很规范;有的教师的基本功很扎实;有的教态、课堂语言、表述方式、互动技巧等很标准;有的课堂艺术高超、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也从许多老师教学中的不足,领悟到自身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有的老师讲课能引经据典但是声音太小使得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老师自备教具但是展示时随手一晃,学生还没机会看清和观察其特点就收回了;有的老师上课很认真,但调动课堂气氛缺乏技巧,处理学生课堂的一些问题方式简单;有的老师讲课很放得开但过于随意,以致课堂失去了它的严肃性。
下课铃声的响起,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但并不代表听课者听课任务的完成。听课犹如欣赏艺术作品,听课者在欣赏完之后,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总结出来,对于听课者和授课者来说都会大大降低听课的作用和效果。
掌握听课的技术和技巧,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教师自身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不断向专业化程度和专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教师熟练掌握了听课的技术,也就拥有了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强有力的武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听课理念,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听课者和授课者的自觉行动,体现在现实有效的听课活动之中。我认为真正的听课首先应该是自觉自愿自发的。“听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不仅要求你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思考。
一、听课的意义
通过听课活动,上课的教师能有机会经常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升华课堂管理的艺术;听课班级也因处于“战备状态”,学生注意力提高,表现欲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较好,而对于听课者来说,在发现他人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增长自己的业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汲取众人所长为自己所用。听课活动也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搞好听课这一有益教学的群体性活动,对教学管理而言也能收到多方面的作用。听老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以及普通教学课,尤其对新教师迅速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二、听课的准备
要想高效率地听一堂课,就要做好听课前的准备活动。要做好三项工作。
1.做到充分预热。听哪门课、听谁的课,听哪堂课,应带那些相关材料听课,听课者要了然于胸,一清二楚,对所听内容最好能提前了解。
2.做到课前交流。上课前,问一下所听老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设想、重点难点。跟该班学生交流此前学习的体会。
3.做到结伴同行。如有可能,与一两位同事一同听课,课后可以互相补充交流意见,效果要比自己一个人去听好得多。
三、听课要注意的常规礼貌
听课前最好提前5分钟到达地点并和任课老师提前打好招呼。不要搞突然袭击,或像领导检查工作。上课开始起立时听课人要跟学生一起起立问好,表现出对讲课老师的尊重。听课过程中,要关掉手机、不能打瞌睡或表现出漫不经心,注意做好记录并不时用目光和讲课老师交流。中途不能随意离开。听课结束,要向讲课人道谢,如有时间可进行简短沟通,最好先听教师讲自己的授课体会,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存疑问题。主要肯定讲课人优点。听课记录可以常翻看,只有常思考,才能使听课的意义落到实处。那种“为听课而听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听课技巧
听课时,有几个常见的问题要处理好。其一,听课不是评课。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我所用。其二,多记还是多听。有的新教师听课时手中的笔挥舞不停,有言必录。其实,听课要多听少记,而且,记的学问也不可不学,应该主要记下教师的教学流程、重难点处理、听者自己对教学闪光点的点评感悟等“精髓”就可以了。其三,设想本节课如果自己来讲怎么去讲。可以将听课记录与自己的教案或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经过理性的思考后,大胆地去粗取精,必要时,不妨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后再与老教师探讨,对照比较效果,发现问题。要勤看,勤听,勤想,勤记。这样就会从听课中得到启发,提升自己的讲课水平。
听课的范围可以灵活,可以放宽。比如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听课。听听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课堂,多加比较鉴别、批判继承、消化吸收会更好地开启教学思维、顿悟教学灵感,也有助于新教师早日成熟,缩短形成教学个性的磨合期,从而使听课成为教师成长之路上的强力胶、黏合剂,最终登堂入室,青出于蓝,回报老教师付出的辛勤汗水。比如我在听课时发现,有的老教师课堂教学程序及板书很规范;有的教师的基本功很扎实;有的教态、课堂语言、表述方式、互动技巧等很标准;有的课堂艺术高超、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也从许多老师教学中的不足,领悟到自身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有的老师讲课能引经据典但是声音太小使得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老师自备教具但是展示时随手一晃,学生还没机会看清和观察其特点就收回了;有的老师上课很认真,但调动课堂气氛缺乏技巧,处理学生课堂的一些问题方式简单;有的老师讲课很放得开但过于随意,以致课堂失去了它的严肃性。
下课铃声的响起,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但并不代表听课者听课任务的完成。听课犹如欣赏艺术作品,听课者在欣赏完之后,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总结出来,对于听课者和授课者来说都会大大降低听课的作用和效果。
掌握听课的技术和技巧,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教师自身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不断向专业化程度和专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教师熟练掌握了听课的技术,也就拥有了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强有力的武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听课理念,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听课者和授课者的自觉行动,体现在现实有效的听课活动之中。我认为真正的听课首先应该是自觉自愿自发的。“听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不仅要求你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