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早期的教学太注重于教,陶行知先生对此提出来了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什么内容),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其二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其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即先生的教应该既和学生的学联络又和先生的学联络。
因此,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让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探究的意识
事情的缘由其实是来源于我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教学时,第一层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初步感悟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与长、摆的排数与宽之间的内在联系。
4×3=12(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第二层通过分组探究,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每组同学准备12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要求选择其中若干面积单位拼成长方形,并把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们自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当我花了大半节课详细的推导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课上也似乎很投入地去探究了推导过程,当我满心以为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时,作业的反馈却让我大吃一惊。主要错误竟然是和上学期的周长完全混淆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单位的混乱。
不过当我和同事探讨之后以及回顾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总结了以下几点:
(1)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探究过程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其次是这个教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为学生创设出合作探究的发展空间,但学生对“长与宽都是线段,以长度为单位,它们的乘积为什么就是面积?为什么长方形的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的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排”等核心问题还是迷惑不解,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教学的关键。我们知道,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它们的核心概念是面积单位。我们要以基本概念“面积单位”为核心,抓住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摆的排数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推导。教学过程不但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忽视探究知识内涵的教学,都只能使学生获得肤浅的、缺乏生命活力的知识。
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能是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还没有完全理解吃透教材。当三年级伊始,教学到解决问题策略——从条件出发时,不是很重视这一章节的内容,总觉得平时在做应用题时也经常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为何要单独留一章出来呢?在听了其他骨干教师的课之后,深深明白了这一章的重要性。
(1)加强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不难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系列单元,旨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一观点,它更多的关注课程标准赋予解决问题的独特理念。教材单独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系列单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地位和意义。当然,在新课程中,这一部分内容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还是要结合其它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涵
“策略”意在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基本判断和产生的基本解决思路。“策略”比“方法”一词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学生,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解决過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因此,对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应该上升到其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层面。相应的,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个认识展开设计,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组织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及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领会策略的价值意义。
三、数学语言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中,往往是以老师说为主,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能够会解题就算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常常忽视了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却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是长远而不可忽视的目标。
数学语言的特征是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语言仅涉及事物的逻辑形式和数量关系,不涉及一些无关的东西,它的主要形式表现为高度符号化的语言。例如:“一盒饼干5元,那么3盒饼干的价钱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5×3=15这个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的特点日常语言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而数学语言却是十分严谨的。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并不是日常语言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科学处理和加工转化而来的。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性的特点数学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简洁性。
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即不仅要会做,还要会分析表达,能告诉别人自己的思路。往深一层次来说,语言表达绝不只是这一章的内容,而是在平时就要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四、结论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好充分准备。故“鱼”不如“渔”。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做到教、学、做相结合,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作者简介:唐晨辉(1992—),男,汉族,学历:本科 籍贯:江苏昆山,单位: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研究方向:教育
因此,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让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探究的意识
事情的缘由其实是来源于我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教学时,第一层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初步感悟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与长、摆的排数与宽之间的内在联系。
4×3=12(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第二层通过分组探究,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每组同学准备12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要求选择其中若干面积单位拼成长方形,并把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们自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当我花了大半节课详细的推导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课上也似乎很投入地去探究了推导过程,当我满心以为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时,作业的反馈却让我大吃一惊。主要错误竟然是和上学期的周长完全混淆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单位的混乱。
不过当我和同事探讨之后以及回顾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总结了以下几点:
(1)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探究过程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其次是这个教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为学生创设出合作探究的发展空间,但学生对“长与宽都是线段,以长度为单位,它们的乘积为什么就是面积?为什么长方形的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的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排”等核心问题还是迷惑不解,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教学的关键。我们知道,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它们的核心概念是面积单位。我们要以基本概念“面积单位”为核心,抓住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摆的排数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推导。教学过程不但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忽视探究知识内涵的教学,都只能使学生获得肤浅的、缺乏生命活力的知识。
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能是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还没有完全理解吃透教材。当三年级伊始,教学到解决问题策略——从条件出发时,不是很重视这一章节的内容,总觉得平时在做应用题时也经常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为何要单独留一章出来呢?在听了其他骨干教师的课之后,深深明白了这一章的重要性。
(1)加强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不难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系列单元,旨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一观点,它更多的关注课程标准赋予解决问题的独特理念。教材单独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系列单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地位和意义。当然,在新课程中,这一部分内容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还是要结合其它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涵
“策略”意在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作出的基本判断和产生的基本解决思路。“策略”比“方法”一词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学生,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解决過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因此,对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应该上升到其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层面。相应的,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个认识展开设计,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组织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及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领会策略的价值意义。
三、数学语言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中,往往是以老师说为主,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能够会解题就算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常常忽视了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却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是长远而不可忽视的目标。
数学语言的特征是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语言仅涉及事物的逻辑形式和数量关系,不涉及一些无关的东西,它的主要形式表现为高度符号化的语言。例如:“一盒饼干5元,那么3盒饼干的价钱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5×3=15这个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的特点日常语言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而数学语言却是十分严谨的。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并不是日常语言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科学处理和加工转化而来的。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性的特点数学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简洁性。
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即不仅要会做,还要会分析表达,能告诉别人自己的思路。往深一层次来说,语言表达绝不只是这一章的内容,而是在平时就要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四、结论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好充分准备。故“鱼”不如“渔”。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做到教、学、做相结合,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作者简介:唐晨辉(1992—),男,汉族,学历:本科 籍贯:江苏昆山,单位: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