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只因追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陈德兵老师,是在东莞市第三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上。当时陈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雨点儿》,课文朗读很有魅力,声音清朗,字正腔圆,与孩子们的对话也很亲切、自然、不失童趣。整堂课气氛活跃,简直就是一个大男孩带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在课堂里畅玩文字游戏。低段教学一般女教师居多,极少见男教师,尤其是一个爽朗、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所以他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打听,陈老师在松山湖实验小学工作,我想,松山湖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该有多么幸运啊!
  后来,陈老师多次应黄江镇宣教文体局的胡老师邀请,来给黄江镇小学语文老师们上观摩课、举办讲座。多次的学习、聆听、交流,让我觉得陈老师的语文素养很高,极有才华。
  陈老师不仅才高,而且随和、谦逊、有德。一次我因为与同事争执“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的读音,遂上百度搜索,点开其中一个博客,博主居然就是陈德兵老师,就是经常来我们黄江镇上课、讲座的嘉宾陈老师,一下子一种遇到故人的亲切感涌上心头。想着还有些教学上的知识点请教,就按博客上的QQ号发起了好友添加。没想到竟然通过了,更没想到每次讨教,陈老师都不厌其烦地指教,还很谦逊,每次回复都附上“我觉得”“我认为”。真觉得陈老师很了不得!加他的人应该不少,像我一样向他讨教的老师应该也不少,他又该多忙啊,还能一一回复、指教,我更觉得陈老师是一个既有才又谦逊的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根小小的网线,让我了解到了陈老师的博学,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陈老师是一个有执着信念的追梦人。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实现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
  2016年7月,陈德兵老师调入黄江镇宣教文体局,成了我们黄江镇小学语文辅导员。消息一传来,一时间,在同行中引起轰动——“哇!陈德兵老师成了我们的辅导员了!”“真厉害!”“还这么年轻呢!”……
  陈老师上任后,首先对各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摸底了解,每学期定时分段开展全镇小语教学研讨活动,课后鼓励大家互相评课、交流。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拘谨,陈老师就笑着说:“大家不要紧张、拘束,随便说,随便讲,讲错也没关系。咱们就是一个大家庭,坐下来聊聊天,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大家就放开了,你一言,我一语,甚至到后来的课后互评、交流,大家都开始抢话筒了。集思广益,开启了大家的智慧,拓宽了彼此的视野,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思考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从“观”中吸取精华,从“议”中受益匪浅。
  为了提高全镇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年多来,陈老师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培训活动。我们全镇语文教师可有福了,跟在“陈德兵名师工作室”后面“蹭”了好多专家讲座、名师课堂。陈老师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邀请的知名专家有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余映潮先生、全国儿童文学研究泰斗朱自强教授、省教研室教研员杨建国老师、市教研室王健主任、省小语会副理事长桑志军教授、深圳市小语泰斗石景章老师、《语文教学通讯》杂志裴海安主编、《新作文》杂志聂闻主编。邀请的省内外名师就更多了,有郝洁、刘小波、胡修喜、季锋、赵春华、刘佳佳、方茹、周奇、易志军、彭才华、欧义赐、魏克雄、王建国、刘映伦、尹亮、汤俊……全镇的培训活动还邀请了东莞市教研室严考全副主任,市内外名师吴桂贤、胡红梅、杨雯雯、曾婉、刘艳。这些名家的课如百花齐放,又似璀璨星光,每次活动都让我们一次次领略到名师的风采。余映潮老师的课,听了好几次,总是那么自然、实效、归真、本色,课堂充满了语文味。赵春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特别是“七嘴八舌”和“与众不同”处理得很巧妙。还有季锋老师的习作课《话说绰号》,季老师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当季老师说下课的时候我们还惊诧怎么那么快,感觉只上了半节课。好的课确实一晃而过,听课的老师们意犹未尽,上课的学生们也依依不舍。各项专题讲座培训,如胡红梅老师的《儿童阅读教研活动》、胡向婷老师的《谈谈教师朗读素养的修炼》、刘艳老师的《低年级识字教学与海量阅读》等,操作性强,实用性高,让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为了提高和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陈老师还专门成立了“小学语文读书沙龙”,每周三晚将黄江镇各所学校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聚集在一起,或赏析名家课例,提升专业能力;或朗读诗歌,提高朗读水平;或尽情遨游书海,汲取知识……大家在一起读书学习,为做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代的博学教师而努力着。
  陈老师不仅有领导的能力、做事的魄力,还是我们黄江镇小学语文老师们的一位良师益友。陈老师以身作则,带头上示范课,与老师们一起学习、成长。他的教学可以纵横高、中、低年级,有时是生动有趣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时是妙趣横生的中年级写作教学,有时又是激情震撼的高年级阅读教学。从陈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他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孜孜不倦的专业追求、平易近人的处事态度,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名师的风范,却随和、亲切,没有架子,是一个让我们不觉得畏惧的领导。我可以跟他无拘无束地聊天,甚至可以在同事间打趣他。有次听完他的课,一个同事说陈老师的课很棒,我说陈老师还很可爱,浓眉大眼,小时候肯定长得虎头虎脑。大家一听“虎头虎脑”这个词就乐了,又问现在呢,我说现在也很可爱,头发又黑又密,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站着,平整的板寸头就像刚修剪好的绿化带一样齐刷刷的,有型!大伙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
  陈老师还喜欢“微服私访”,冷不丁跑到学校来随堂听课,从最常态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帮着大家解决问题。就算被“私访”的老师仓促间上得不理想,陈老师也不批评,总是以鼓励为主,从优点切入,自然过渡到问题所在,委婉点评,善于引导,最终让我们心里豁然开朗。总之,陈老师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有水平、有方法,又尊重人的好領导。
  他希望我们语文教师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爱看书,都会教书;他希望孩子们都爱阅读,都爱上语文课,语文素养都能逐步得到提高。所以,陈老师很注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如会朗读、能写字、博览群书,并强调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鼓励我们大胆去朗读,去示范,去带读,与学生一同成长,努力进步。以前,我们总是播放示范朗读的音频、动画给学生们听、看,极少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朗读。现在,老师们特别注重训练自己的朗读技能,将朗读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带动学生一起品读、欣赏文本,一起感受语文的美。所以,现在的课堂上,你可以随时看到老师们捧着语文书,要么动情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要么忘我地与学生朗读,以最好的行动,带孩子们进入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引领孩子们热爱读书,认真读书。除了朗读,变化很大的还有老师们对练字的热爱与坚持,不少老师坚持每天练几行字,有些还利用周末、节假日,把小黑板带回家苦练粉笔字,甚至自费到培训班跟着书法家习字。在他的引领和指导下,老师们的精神面貌和语文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我们相信,陈老师一定能带领黄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坛上大放异彩!奔跑吧,陈老师!奔跑吧,有执着信念的追梦人!奔跑吧,黄江的小学语文老师们!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梅塘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统编本教材中出现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两个全新的栏目,体现了统编本教材“提倡亲子阅读,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的编写思路,直指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北京大学中文
作为医生,他再忙都会留出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时间,治愈了许多内分泌方面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被病人当成良医益友。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他使原科室迅速发展成为山东省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在全省内分泌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引领和指导作用。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教书育人,几十年来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现已成长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  他精勤科研,针对脂毒性提出预防糖尿病策略,有效提
有人迷恋茉莉的芳香,有人倾慕玫瑰的典雅,但我对桂花却有着独特的情愫。这不仅在于桂花有着独特的芬芳,更在于它带给了我新的成长空间。在那个桂花飘香的日子里,我加入了“张玲名师工作室”,相识了师傅和工作室里的一群“女将”。  第一次见师傅,是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在一次演讲比赛上,得知她是清溪小学副校长,很诧异:副校长也来参加这样的演讲比赛?这令我心生敬意。一晃8年,却是那样机缘巧合。当学校教务主任打电话问
雷夫火了,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都曾出现过他讲学的身影。因为金钱和时间的原因,很遗憾我没能亲临现场目睹其庐山真面目。但是,也不甚遗憾,因为他的精彩都浓缩在一本书中——《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这本书,让更多的中国教师认识了他。  有人从书中看到了雷夫的奇迹,一个类似于棚户区的杂牌班在他手里一年,就能全程排演莎士比亚名剧;有人从书中看到了雷夫的疯狂,没有节假日、不分上下班、每天早来迟走……  那么
小学阶段要求阅读200多篇课文,从文体看,大部分都是叙事性作品,文质兼美。那这类课文该怎么教?  《天火之谜》和《诺贝尔》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两篇课文。细读之后发现,它们在叙事表达、内容安排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重要发明:《天火之谜》介绍了富兰克林以及他的风筝实验;《诺贝尔》从诺贝尔奖的由来写到了诺贝尔和他发明炸药的经过。如何引领学生展开学习,
【教材简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解读出做人的深奥道理。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单元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学习本文对于学生学习如何做人有
一、从分层解题到导入课文  师:这是什么字?  (师课件出示:球)  生:球。  师:我们把它送进田字格。左边是——  生:王字旁。  师:王字旁只是它的小名,它的学名叫斜玉旁,带有这个偏旁的字都跟玉石有关。右边是——  生:求。  师:你知道哪些“球”?  生: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  师:听说过这个神奇的球吗?(板书:地球)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的——  生:中间。  师:地球的中间可无法
前段时间,许多媒体都在推究一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回想自己在高校工作已32年,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作为导师,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大概有百余人,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也有十多人。我的时间就在这教书、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中悄悄地溜走了。回想起来,既感到欣慰,也让人感慨。  在我所指导的众多的硕士研究生中,冯永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最美好、最难忘的学生之一。他上课积
记者:王校长,您好!我们知道您在2000年就开始进行“学导和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了。2002年,您的课题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的研究成果《“学与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例谈》也已刊载。作为一名教学研究者,您的这一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王思明:“学导和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探讨,探讨教师如何践行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如何认识并处理好课堂上师生角色与
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的语言朴素、平实、口语化,易于大家传播讲述,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多以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题材,深得听者情感共鸣,也许是因为民间故事在讲述寻常的生活琐事中又加了一份神奇、多了一些超然……总之,从《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从《孟姜女哭长城》到《牛郎织女》,一个个民间故事在丰富人类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钟情与喜爱。  但是,民间故事的价值仅仅是传播一个故事、增添一份乐趣、丰富一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