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第一辑共公布了六组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史料。
1930—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街巷道路等级及路幅名称 / 王永芬 田尚秀选编
北洋时期,京都市政公所于1918年起着手办理北京市各重要街巷房基线的测定,相继公布了市内重要街巷道路等级及名称、路幅。国民政府成立后,自1930年起,北平市工务局继续对未测定房基线的街巷进行测定,并对部分已测房基线进行修正,陆续予以公布。本组史料反映了1930—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街巷房基线的测定修正情况。
1934—1936年北平市政府制定市区干线道路计划史料 / 田尚秀选编
1934年6月,北平市政府为便于财政局处理房基线余地,训令工务局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及人口密度,调查应行保留房基线余地之街道。工务局就此提出厘定市区干线道路系统计划,规定一等干线、二等干线的路幅宽度。后经市政府与工务局反复研究、磋商,通过了房基线余地保留方案,但变更房基线方案最终通过的仅为几处。日伪时期,1941年6月,工务局以该项干线计划与当时的都市计划相抵触,请求废止该计划。7月4日,北京特别市公署指令批准废止。本组史料反映了1934—1936年北平市制定市区干线道路计划情况。
1946—1948年北平市重新厘定内外城干线系统测绘干线道路史料 / 梅 佳选编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北平市政府曾拟定北平市区干线道路计划。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交通日益繁忙,1946年10月,工务局呈请市政府批准,重新厘定北平市内外城干线系统,将城内干线道路分为一等干线、二等干线和三等街路三种,加宽路幅,规定一等干线、二等干线、三等街路的路幅宽度,达到取缔违规建筑、畅通城市交通的目的,并将测绘北平内外城主要道路列为1947年度重要工作,自4月起,工务局陆续对内外城一等、二等干线道路进行了测量。1948年7月,又将什刹海前后海及积水潭四周划定为三等道路干线。本组史料即反映上述情况。
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兴修整治市区重要沟渠史料选 / 梅 佳选编
北平市的沟渠始建于明代,历年久已失修,大多淤塞坍塌,日伪统治期间更甚。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开始进行市政恢复和建设,将改善沟渠定为1946年度工务局的第二项中心工作,计划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掏挖本市重要明沟、改建部分暗沟。1947年仍将改善沟渠定为工务局两项中心工作之一,计划分五年进行,最终使全市明、暗沟渠得以彻底改善。自1947年5月起,工务局对市内六处重要沟渠以登报公告招标和招商比价两种方式进行招标,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修整,其中掏挖龙须沟、大石桥明沟、御河、永定门外护城河子河四处工程均于当年按期完成,而新建崇内大街暗沟工程和改建永定门内暗沟工程,因工程量大、承包厂商施工能力等原因,延迟至1948年3月先后竣工。本组史料主要反映北平市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兴修和整治市内重要明暗沟渠的情况。
1947年北平市工务局挑挖龙须沟史料 / 王永芬选编
龙须沟原为旧北平城南下水宣泄之要道,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污水外溢,秽气熏蒸。作为北平市以工代赈修整市内六条重要沟渠工程之一,1947年6月25日,工务局开工对龙须沟进行了挑挖,8月20日竣工,施工范围自外五区精忠庙南口至安定门外护城河一段。
1946年北平市工务局修缮永定门史料 / 邓玉娜选编
永定门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两次增建、重修,成为京师外城的最大城门。但年代推移和战乱,都对永定门造成了比较大的毁坏。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工务局把永定门的修缮工程列为1946年上半年工作计划之一,工程自6月开工,同年底结束,包括对城楼及箭楼、墩台、瓮城及其东部城垣的修缮三个项目。
本辑还刊登了毛立平的《嫁妆对清代婚姻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沈洁的《清末捐纳制度研究》,贾国静的《民国初年北京的私塾改良努力》,王世儒的《对李大钊〈致刘震东便条〉的几点质疑》,胡荣华、李可意的《抗战胜利后华北日俘日侨遣返综述》,张鹏、田皓的《北京“最早的四合院”——元大都居住遗址》,刘守华的《“样式雷图档”背后》,白皓的《京城的王公府第概述》、冯其利的《〈府第寻踪〉拾遗》。
1930—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街巷道路等级及路幅名称 / 王永芬 田尚秀选编
北洋时期,京都市政公所于1918年起着手办理北京市各重要街巷房基线的测定,相继公布了市内重要街巷道路等级及名称、路幅。国民政府成立后,自1930年起,北平市工务局继续对未测定房基线的街巷进行测定,并对部分已测房基线进行修正,陆续予以公布。本组史料反映了1930—1936年北平市内外城街巷房基线的测定修正情况。
1934—1936年北平市政府制定市区干线道路计划史料 / 田尚秀选编
1934年6月,北平市政府为便于财政局处理房基线余地,训令工务局根据当时的交通状况及人口密度,调查应行保留房基线余地之街道。工务局就此提出厘定市区干线道路系统计划,规定一等干线、二等干线的路幅宽度。后经市政府与工务局反复研究、磋商,通过了房基线余地保留方案,但变更房基线方案最终通过的仅为几处。日伪时期,1941年6月,工务局以该项干线计划与当时的都市计划相抵触,请求废止该计划。7月4日,北京特别市公署指令批准废止。本组史料反映了1934—1936年北平市制定市区干线道路计划情况。
1946—1948年北平市重新厘定内外城干线系统测绘干线道路史料 / 梅 佳选编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北平市政府曾拟定北平市区干线道路计划。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交通日益繁忙,1946年10月,工务局呈请市政府批准,重新厘定北平市内外城干线系统,将城内干线道路分为一等干线、二等干线和三等街路三种,加宽路幅,规定一等干线、二等干线、三等街路的路幅宽度,达到取缔违规建筑、畅通城市交通的目的,并将测绘北平内外城主要道路列为1947年度重要工作,自4月起,工务局陆续对内外城一等、二等干线道路进行了测量。1948年7月,又将什刹海前后海及积水潭四周划定为三等道路干线。本组史料即反映上述情况。
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兴修整治市区重要沟渠史料选 / 梅 佳选编
北平市的沟渠始建于明代,历年久已失修,大多淤塞坍塌,日伪统治期间更甚。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开始进行市政恢复和建设,将改善沟渠定为1946年度工务局的第二项中心工作,计划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掏挖本市重要明沟、改建部分暗沟。1947年仍将改善沟渠定为工务局两项中心工作之一,计划分五年进行,最终使全市明、暗沟渠得以彻底改善。自1947年5月起,工务局对市内六处重要沟渠以登报公告招标和招商比价两种方式进行招标,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修整,其中掏挖龙须沟、大石桥明沟、御河、永定门外护城河子河四处工程均于当年按期完成,而新建崇内大街暗沟工程和改建永定门内暗沟工程,因工程量大、承包厂商施工能力等原因,延迟至1948年3月先后竣工。本组史料主要反映北平市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兴修和整治市内重要明暗沟渠的情况。
1947年北平市工务局挑挖龙须沟史料 / 王永芬选编
龙须沟原为旧北平城南下水宣泄之要道,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污水外溢,秽气熏蒸。作为北平市以工代赈修整市内六条重要沟渠工程之一,1947年6月25日,工务局开工对龙须沟进行了挑挖,8月20日竣工,施工范围自外五区精忠庙南口至安定门外护城河一段。
1946年北平市工务局修缮永定门史料 / 邓玉娜选编
永定门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两次增建、重修,成为京师外城的最大城门。但年代推移和战乱,都对永定门造成了比较大的毁坏。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工务局把永定门的修缮工程列为1946年上半年工作计划之一,工程自6月开工,同年底结束,包括对城楼及箭楼、墩台、瓮城及其东部城垣的修缮三个项目。
本辑还刊登了毛立平的《嫁妆对清代婚姻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沈洁的《清末捐纳制度研究》,贾国静的《民国初年北京的私塾改良努力》,王世儒的《对李大钊〈致刘震东便条〉的几点质疑》,胡荣华、李可意的《抗战胜利后华北日俘日侨遣返综述》,张鹏、田皓的《北京“最早的四合院”——元大都居住遗址》,刘守华的《“样式雷图档”背后》,白皓的《京城的王公府第概述》、冯其利的《〈府第寻踪〉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