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由广东省发起的生本教育席卷了台州路桥区教育界。生本教育者认为,生本教育很重要的教学出发点在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在笔者看来,之所以生本教育来势汹汹,更多的是针对师本教育、本本教育而来的。但现在的问题是,生本教育真的以“生”为本了,还是我们在“生本”中畸变了?也许,现实中最可怕的是,我们的生本教育只是披着狼皮的羊。下面我们不妨先以人教版七(下)《登上地球之巅》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笔者先做了学情调查,请学生谈谈读了本课后的感受,说说精彩的地方,提提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学生读到了文中许多描写,可以了解登山队员遇见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个性。再比如他们在登山时所闪烁着的团队合作、爱国精神以及集体意识、牺牲品质等等,但问题似乎没有人提出来。
  经过这样的调查,笔者发现,学生能够读到的这几点,基本在我们没调查前的判断之内。因而可以说,这次学情调查价值不大。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该怎么进行呢?我们如何以他们的“学”来定我们的“教”呢?
  还是以《登上地球之巅》为例,笔者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教”定“教”,也就是我们教师自己应该重读文本,去发现新的教学内容。
  在重读文本时,笔者发现,这篇文章从“高度”这个关键词入手,能读出另一番味道。文章写的是四个登山队员历经千难万苦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事。可我们发现,这个最高峰最后到底是几个人登上了呢?粗心的学生认为是四个,“细心”的学生认为是三个,因为刘连满没有登上最高峰,这是事实。
  但是,当所有的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认定这个事实时,笔者觉得,真正的教学价值却出来了。此时,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的最高峰,但他却登上了另一个高峰。这个高峰在他的心里,他比谁都做出了更大的牺牲,因为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其他登山队员;他比谁都来得惋惜,因为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离顶峰还有段距离;他比谁都来得坚强,因为他比谁都需要有勇气战胜失败、战胜荣誉、战胜自己。
  显然,把深入理解刘连满精神的“高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只是有价值教学内容的一种选取。但当我们找不到其他的理解,当我们没有能力确定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时,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应该这样定位:让学生读懂我们教师所认定的教学内容。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用智慧的教学手段,用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方法,让学生读懂文章。
  正因为这样,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刘连满放弃登山时的心里活动。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我们可以挖掘这里的空白点,当时刘连满想不想留下来,在作出决定时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这里,对人物真实心灵世界的挖掘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刘连满这个人物。此时,可以想象,刘连满在最后的距离中,是多么渴望登上珠峰。因为为了这最后的冲刺,他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多太多了。现在要他放弃显然太残酷了。这不但是对自己之前所有努力的否定,更意味着对“承认失败”与“放弃荣誉”的双重接受。但刘连满的放弃又是不得已的:为了登上珠峰,刘连满可以置生命于不顾,但他不能不顾队员们对他生命危险的担心,更不能不顾自己将成为队员的负担这个后果。可以说,此时刘连满一方面渴望登山,另一方面又要说服自己留下来,这两种愿望都极其强烈,本身又互相矛盾。此时,经历过千难万苦的刘连满内心有着太多的感慨和纠结。
  但最后他还是留了下来,这种纠结背后做出的决定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信念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宽的海。当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高度时,我们需要确立自己心里的高度。同时,征服自己心里的高度更需要勇气,更需要强大的心灵选择的力量。最后文中说,“现在,他们三个人的头顶,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看似极其简单的句子,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我们教师是否要问一问,这三个队员真的找不到可以攀登的山岩了吗?此时,我们是否可以问问学生,你想对这三位队员说些什么?正如胡明道老师所说,课堂教学要于无疑处设疑,于无趣中引趣,于点拨中探胜,于比较中鉴赏,于揣摩中获知,于辨析中识误,于发散中思维。笔者认为,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是可以如上进行确定与选择的。
  如果这样做是科学的,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学定教”不主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对立的。恰恰相反,成熟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虽然不是全部)应该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教什么”和“学什么”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交集的。这种交集的范围随着教学的成熟,其自然融合性应该越来越大。这正如有高超专业能力的医生,他不需要询问病人得了什么病(事实上很多时候病人也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因为他不是医生),却能很快诊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需要吃什么药一样。同理,只有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去调查学生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
  但当前的生本教育,却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好像教师所教的都是学生不想学的,不需要学的。所以教学一再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笔者觉得,上面提到的这种教学情况和案例,如果我们教师不主动定好教学内容,必然会出现学生和教师都不知道要学什么的局面。不要说中学,就是小学也会出现。如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提到的现象:有一次,一位老师在上柳宗元的诗歌《江雪》时,其中一学生提到“独钓寒江雪”一句不能理解。这位学生说,这么冷的天,水都结冰了,还怎么钓鱼。这时另一位“机灵”的学生帮老师解围说:“可以在冰块上打开一个洞钓鱼”。结果,有同学又反问了:“这么冷的天,即使打开一个洞,鱼也不肯来吃,根本钓不到鱼。”就这样纠缠在学生的问题中,老师傻眼了。
  其实,学生提到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但很多时候,教师的问题恰恰不在“以学定教”,而是“学了不能教”,学生想学的我们却不知道教或没办法教,因为我们没有能力随学生的“以学”动态形成相应的“需教”,也就是我们无法根据学生想学的内容而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带领学生学,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只做学生思想的“尾巴”。以《登上地球之巅》为例,有的教师上完课后,学生学到的和没上课前几乎没多大差别。可以说,现在的“生本教育”严重扭曲了它的本来面目,“教”与“学”出现了严重的错位,这绝对是有问题的。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现在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还一直以为我们缺少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能力和智慧形成动态的教学内容。
  笔者觉得,以学定教的前提是我们教师应该有相当的智慧。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不知道的话,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很快收集到信息。其次,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查来确定教学内容。但问题是,语文是以文选型呈现教学内容的,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学情调查,根据学生提出或教师发现的问题,重新解读文本。最后,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有足够的教学手段和智慧以“学生好学”而不是以“教师好教”来设计教学,这是不是意味更大的难度呢?
  当前的生本教育好像认为:我们教师是白痴,什么都要由学生牵着鼻子走,大有学生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味道。同时,尴尬的是,因为课堂空前开放了,当教师意识到自己角色的价值是想给学生以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时,由于教师自己没有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研究,以致教师的引导相当生硬。最终,教师甚至放弃了专业价值努力,还美其名曰还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这种以“尊重学生”的方式掩饰自己“放逐专业追求”的做法是可怕的。可以说,对教师真正“教”的放逐是生本教育埋下的最大祸根。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真正成功的语文老师,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内在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
  应该说,“生”本教育相对于严重压抑学生生命能量与学习天性的“师”本教育来说是一种解放,他们激情的释放是必然的,但能持续多久是值得怀疑的。在中国最可怕的是一刀切,一刀切容易走极端。师本教育,是经常压迫性的灌输教育。而生本教育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同样很容易成为教育的另一种倒退。教育的智慧与中国所有的智慧一样,在于“度”的控制,只要过度了,再好的东西都将以打折的方式实现它的价值。
  再回到刚才的课例《登上地球之巅》,我们有了教学内容的确定,又考虑了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有人认为,这不是教师自己设计圈套让学生走入自己的教学内容吗?
  笔者觉得,这篇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在学生已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自己确定的,问题确实不是学生提出来的。但不是学生提出问题,不是学生主动呈现学习内容,就不能构成生本教育的教学内容了吗?显然不是。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学生能提出其他值得探究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我们当然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来进行文本解读,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但有时限于学生阅读能力的低下和文本钻研肤浅的局限,学生很难提出值得学习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合乎教育现实的。而此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已知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教”来提升学生的“学”。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生本”吗?难道就不是“以学定教”了吗?
  如果这叫设计圈套,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圈套:我们是在选择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内容来“教”学生“学懂”他们应该知道的学习内容。
  我想,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应该对文章读得更深了。我们觉得,生本教育不是一切由学生自己说了算,更不是学生学到哪里就是哪里。我们教师“教”的价值永远在于:学生以后知道的事情,学生以后读懂的东西,由于我们智慧的引领,他们提前真正知道了,提前真正读懂了。在这篇课文中,学生起码懂得了,这个世界还有比珠峰更高的高峰,这个世界失败与成功的内涵还有新的理解和新的拓展。
  笔者始终认为,我们现在谈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更多的是新瓶装旧酒,以学定教,简单说不就是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情吗?先学后教,难道不就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成果后我们再教吗?而学情分析、预习成果的展示不就是伴随我们教育的诞生而诞生的吗?老是拿些醒目的新名词来进行教学改革,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其实,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教师即使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我们也没办法教好。要知道学生学什么是不难的,做个调查,我们马上就知道学生要学什么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后,我们不知道教什么,或者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教。比如郑振铎的《猫》一课,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文中最后说“我家永不养猫”这是为什么?教师要知道这个,还真需要我们好好读文章,真正读出为什么永不养猫。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也不怎么清楚的,恰恰是学生很想知道的。而同时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有价值的问题,或许是找到了有价值的问题,却由于我们自身水平的局限而没有能力和办法去利用。所以,当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时,我们就需要教给学生我们知道而且学生需要知道的东西。
  有时,学生不知道学什么而我们知道教什么,但我们知道了以后,却不知道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教学生学。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教师找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后,通过巧妙的方式进行点拨,这算不算一种“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呢?
  其实,话无论怎么说都可以,只是我们的生本教育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真正的问题,那无论什么改革也不会有实质性、长久性的进展,而且说到底,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我们一线教师是否愿意去做一个个案例,去做一些细碎而永恒的事。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就美学意蕴而言,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登峰造极之作。文章篇幅不长,但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文学“富矿”。这给执教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二是要掌握一定的授课艺术,能解读出作品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交给学生一把探宝的钥匙,自行探宝,学有所获。  笔者明知这篇文章“难教”(难以教好),但受其美的诱惑,挑战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人如此,文亦如此。内容厚实、观点新颖,但语言梗塞、结构杂乱的文章,难以引发阅读兴趣,更不用说给人教益、引起审美愉悦了;反之,内容空洞、观点陈腐、无病呻吟的文章,辞采再绮丽,结构再精美,
1  十四岁生日那天,我没吃到糖水荷包蛋。  鸡蛋有很多种吃法,抛开番茄炒蛋、蛋炒饭以及鸡蛋饼之类的合作项目,单论鸡蛋本身的吃法也很多,蒸鸡蛋羹,煮茶叶蛋,煎荷包蛋,还有简单的水煮囫囵蛋。但我最喜欢的,是糖水荷包蛋。做法很简单,就是水开了,鸡蛋打下去,不去搅动它,让它裹成个荷包,然后盛在碗里,放一勺糖,真是美味。我每次连糖水都会喝得干干净净。  不过这样的糖水荷包蛋,平时吃不着,要过生日才吃。鸡蛋
在“废科举兴学堂”以前,学生入塾意味着“习文断字”,那时没有所谓“语文教育本质”问题。20世纪前五十年,虽然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但当时国语教育相关科目从属于“中国文学”、“国语”或“国文”等,也不存在“语文教育本质”属性之争。而从1950年叶圣陶将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科书定名为“语文”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争论“语文”究竟是什么意思。“工具性”论者认为“语文学科”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由于
一、导语引入(1分钟)   “父与子”,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就以此为题。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是对这一母题的思考与延伸。圣人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慢速),就是讲父亲要像父亲,有为父之道;
《语文课程标准》里多次提到或隐含了“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这两个概念。如“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我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很显然,该句主语应该是“我”,才能“赶到”“赶上”,发出“来”这一动作。所以,应该删去“的”,以保证主谓短语的搭配。此其一。其二,“饱尝一尝”不妥。“饱尝”的常用义项有两个:①“充分的品尝”,②“长期经受或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而“尝一尝”是“浅尝”“体验体验
概念术语是语文思维的工具。语文教育研究中,最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之一就是语文思维工具的开发。开发工具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条是旨在厘清语文教育的原有概念、辨明原有术语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术语辨析研究”;另一条则是旨在生产新的概念术语而进行的“个人语文实践经验研究”。前一条指向历史,后一条面向现实。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的论题出发,选取两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评析,以期说明这个问题。  一、原有概念术语辨析研究  
[评议论文] 赵冬臣、马云鹏、韩继伟、宋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原载《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原文提要]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内容,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中学语文教师11项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来源。结果显示:中学语文教师认为,“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与“自学课外书刊”是专业知识发展非常
夜深人静,倚首窗边,窗外寒风呼啸,恰如我此刻的心,冰冷且孤独……  习惯了家中无休止的争吵,习惯了一个人静静待着,习惯了孤独,习惯了冷清。在这临近考试的日子,沉重的压力压得我快透不过气来,没有人给我温暖与关心,没有人给我鼓励与慰藉,也没有什么成为我奋进的动力。  许是内心那股郁闷苦恼的情绪终于按捺不住,鬼使神差般,我拿起手机,打开QQ,把我的孤独寂寞之感和苦闷郁悒之情全都一股脑输了进去。本以为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