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文本阅读中的学生情感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有效的阅读,必定是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做法。
  一、喜:光辉灿烂的莫高文化
  毫无疑问,莫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飞天、卧佛、天王、力士、菩萨,已经成为许多人心目中莫高文化的典型符号,想到这些符号时,内心便洋溢着一种自豪与欢喜。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学生在阅读本文之后也能有这样的惊叹。或者说,要让学生读则喜,还需要教师更多地努力。
  读课文后可以发现,本文描写莫高文化的句子很多,也很传神。要让学生有所感悟,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细的品味。如课文开头第一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性的思考:何为明珠?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被描述为明珠?为什么说敦煌莫高窟是颗明珠?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理解,只有知道了明珠的价值才能知道以明珠来形容某个事物是多么的确切;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联想,事实上当有学生说出“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时,说者与听者其实都已经感受到了明珠所代表的含义;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去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猜想,猜想的依据或者说标准,便是明珠。
  二、怒:野蛮粗暴的西方掠夺
  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都不应当是孤立的,《莫高窟》一文也不例外。在本文中有一个细节着墨相对不是很多,应当引发学生的高度关注。那就是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所描述的“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小学语文教学固然不能播种仇恨,但让学生了解更为丰富、更为真实的历史,却也是语文人文性的应有使命。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说,这一句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学生是难以产生真实的感受的,因为学生一般不知道何为帝国主义,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公然掠走本属于我们的财富。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结合本段的描写,并且将学生的视野进行适度拓展,笔者将余秋雨的《道士塔》、斯坦因的《发现藏经洞》等文本向学生呈现,让学生去了解这一简单描述背后更为丰富的历史现实,让学生知道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敦煌莫高窟其实只是劫后余生的文化残留,其很美,却是一种凄惨的美。其给我们留下的绝对不应当只是一种喜的感受,列强对我国的强取豪夺,应当激发起学生应有的怒。此怒乃士之怒,非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乃为收复河山之冲冠之怒,是国人勇气的一种体现。
  三、哀: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甚至是课后的交流中,笔者常常听到学生甚至是同行,都对某种社会现实有一种哀的情绪。且这种哀中常常有一种绝望的态度,笔者恰恰以为是不可取的,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予以适当关注的。事实上,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也读到了哀的情绪,只是做了一些引导而已。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一句抽象的话,清王朝有多腐败,有多无能,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般没有直觉的认识,因此应当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从挪用军饷办寿宴,到正规军队的孱弱战斗力,其实都是腐败与无能的体现,教师要做的只是向学生提供这些材料而已。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也就读懂了为什么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保护是那么的无力。在这种感情的熏陶下,当学生阅读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陈列于故宫等处”一句中的“仅存”二字时,内心往往有一种一声叹息的感觉。但这样的哀需要引导,需要从懈怠的哀,导向必胜之兵的哀。其引导技巧则在于告诉学生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不哀而乐。
  四、乐:面向人类的中华文明
  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只能通过文明的手段取回,即使暂时由于种种原因取不回,那也不影响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只是,其可以同时提醒今天的国人:使命未竞,尚需努力。同时,只有面向人类发展去通过自身发展以为文明的延伸作出努力,那才是真正的文明的力量。
  对《莫高窟》的阅读,应当引导学生在感受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将阅读者个体(学生)置于人类文明的框架中,这样才能真正读出这种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情境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将12克盐放在一个人的面前,让这个人吃下去,他肯定无法咽下肚子。如果把这些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那么这个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这些盐。情境对于知识而言,正如汤中放入了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人吸收;知识融入情境,才能被学生接纳。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充满趣味性、生活性、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习得知识,掌握
她扎根山区13年,把教育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执著地追求着,在湖北省青基会开展的希望工程20年系列评选表彰活动中,因长期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经过层层推荐评选,喜获十堰市希望工程园丁奖;她多次荣获丹江口市优秀教师、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家级“数学教育优秀教师奖”;她所写的教学论文、案例、书画作品、下水作文等在丹江口市多次获得一等奖。她就是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镇小学教师吴朝琴。  
2013年8月,浙江开全国之先河,出台了浙江省“地方版意见”,全省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异地轮岗”。浙江的全面推开是在该省嘉善经过两年试点之后的进一步尝试,因此,可以说嘉善是县域范围“教师异地轮岗”的先行者之一。  先行先试的嘉善有哪些经验和效果呢?我刊记者和一些业内记者同行一起,与嘉善教育界有过面上的接触,也做过深入走访。并在采访了解的基础上,就嘉善教师轮岗进行了宽泛的交流和探讨。  顺应时势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地处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江苏省如东县中部。该校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以少先队活动为依托,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以种植基地为载体,在孩子在农田劳作中播下科普的种子;将乡间游戏纳入学科教学,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爱乡之情;以“马塘锣鼓”为突破口,让孩子在演奏中传承着民间艺术。学校近几年来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当地资源,构建乡土文化,实施乡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十年新课改推动了教学的进步,自主学习以昂扬的姿态展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的把握自主学习课堂构建方式,倾听生命的拔节,关注个性的成长,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一路轻舞飞扬。  一、指导课前预习,为自主学习课堂助跑  自主学习是针对传统的“被动学习”而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事无巨细的替代包办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笔者担任五年三班班主任一年了,在学生即将毕业之际回顾这近一年,实在是甜酸苦辣万般滋味难以言说。班级里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比比皆是。教育他们,转化他们,使他们从思想到行动能融入整个集体中,是我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关键。  一、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从担任班主任那天起,做家访便成为我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时候还常常和学生家长通过网络交谈,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促进家校沟通,取得家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涵,体现了鲜明的主体价值和人文取向。围绕学生历史知识发展需要,突出开放性和多元化,引导学生在自我研读、协作探知和总结反思中发现问题,对帮助他们开阔认知视野,正确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注重“读”“探”和“问”等学习策略方法指导,不仅能活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品德素养。  一、“读”
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教科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不断产生,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活跃化,也更加理智客观,对原有的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也造成一定冲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教材改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会使教科书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由于篇幅及体例的限制,
抖空竹是一项民族传统健身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空竹抖起来嗡嗡作响如牛鸣,十分悦耳,同时还能做出很多花样招式,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观赏性和艺术性,还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故而使不少人乐此不疲。  一、空竹适应小学课堂教学需求  1.抖空竹运动符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指出:(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
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对教师而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自学的能力远比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理想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活动。而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更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