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例谈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呈现出热闹、活泼的可喜场景。透过现象看实质,教师们在重视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制定。问题主要表现为:呈现方式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目标的制定既没有考虑课程螺旋上升的特点,也没有考虑单元目标的要求;既没考虑编者的意图,也没有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只有笼统的课文教学目标,没有合理的课时目标等。
  何为教学目标?《教育词典》是这样定义的:教师预期的、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即预期的教学结果。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指表述正确,要求适度,不拔高、不降低,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目标。它是品德课程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更是实施品德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与保证。现结合品德教学实际,对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
  
  1.从学生的角度正确定位
  由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内涵理解模糊,造成了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不恰当。如一教师对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秋天多美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是: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
  (2)通过寻找大自然中秋季的细微变化,使学生对探索大自然充满兴趣。
  (3)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秋天的美丽,在活动中加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上述目标中“引导”“使”“让学生”等字眼,表明行为的发出者是教师。而“通过寻找大自然中秋季的细微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则是针对学生而写的。两者互相交错,混为一谈。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不出现主语(行为的发出者)。检测表述的方式是否正确,可看每一条教学目标前能否加上“学生”两字。加上后,读起来文通句顺的表述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所有教学目标的出发点都是学生,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正确定位。上述目标的正确表述应为:
  (1)将自己融入大自然,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
  (2)在欣赏和感受秋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了解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2.让三维目标融合统一
  一些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将其分成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方面来写。如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第三单元《生命世界》(第一课时),对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知道一些生物具有生命现象,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神圣。
  情感目标:激发关心、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唤起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动植物。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而言,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所以,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让情感、态度、行为、知识、技能的培养融合统一。
  为此,对上述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调整:
  通过观察了解,交流动物在生活习性,植物在外形方面的变化,初步感受动植物生命的表现;
  通过多种途径认识一些特别的动植物,感受动植物世界的奇妙,唤起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这样的目标表述,更加符合课程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整体解读教材,准确把握年段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其中“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会重复出现,但要求螺旋上升。
  为此,我们一定要用全局的眼光,整体地解读一篇课文。何为整体?就是要把一篇课文置于一个单元、一个年段,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来解读,弄清这篇课文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整个学段的关系,从而准确地定位其价值,而不是就课文谈课文,孤立地解读。现以浙教版教材中以“节日”为主题的课文为例,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各自教学重点可确定如下:
  一年级上册《欢天喜地过新年》:知道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当地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知道拜年的礼节,能设计并参加一些新年活动;了解其他国家过新年的简单情况。
  二年级上册《中秋节》:知道中秋节的日期,能从日历中找到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培养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在活动中加深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年级上册《国庆节》:知道国庆节是新中国母亲的诞辰日,了解全国各地为母亲庆祝生日时庄严而又热闹的场面;以童心唱祖国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节日大观》:深入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与文化传统;感受世界的丰富多样,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了解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懂得现代节日的设置及其意义。
  只有通读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用整体的眼光来解读,才能恰如其分地定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该教些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只有将它们了然于胸,课文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年段目标,尊重教材编写内容交叉出现,目标螺旋上升的要求。
  2.通读整组教材,确定课文教学重点
  浙教版品德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在成长》:三篇课文分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要向你学习》《竞争与合作》。通读这一单元课文我们可以发现,第一课《天生我材必有用》和第二课《我要向你学习》都是围绕“人与自我的关系”展开的,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特而亮丽的。只有拥有自信,努力拼搏,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有个性和特长的人。
  第二课中所涉及的认识自我,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我,不仅要知道自己的优点,也要明白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了解和认识他人的优点上,重在引导学生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第三课关注点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竞争和合作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人必须既能够主动参与竞争,又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懂得竞争必须讲究规则,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道理。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这一课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从以关注自我为主走向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在通读整组教材的基础上,你会明确第一课的重点在于了解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第二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真正学会取长补短;第三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懂得有序的竞争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在参与竞争的同时要学会积极合作。
  因此,我们只有通读整组教材,才能分清每篇课文所承载的不同任务,实现课文教学目标与单元主题的相互照应,才能在课时目标的制定时做到合情合理、突出重点、真正有效。
  3.根据学情实际,力求一课一得
  在观摩许多公开课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总喜欢上教材中最好上、最容易上的课,且集中在公开课的一课时进行,而很少考虑另一课时的目标。
  例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暑假来了》一课,某乡中心校的一位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体验夏天生活的乐趣;初步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过愉快而充实的暑假;初步了解夏天的安全保健常识,培养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设置了多元的教学目标。但这么多的目标集中在一课时,学生怎么消化得了呢?而且,这也不切合农村学生的实际。从一年级农村孩子的实际来看,一旦放了暑假,大多成天在外面“野”。大人忙于上班、劳作,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去引导学生。于是,假期结束了,学生暑假作业还没有完成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课堂上应该引导他们好好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完成作业,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等。另外,农村玩耍的天地比较广阔,存在着很多安全的隐患,交通安全事故、溺水身亡事件也是屡屡发生。因此,安全教育应该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删减、整合如下:
  初步感受暑假生活的乐趣;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过一个愉快、充实的暑假。
  这样,把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上,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对一年级学生的暑期生活更具实际的指导意义。
  所以,制定课时目标,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一个课时,要在某个重点目标上着力,做透做深,力求一课一得。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核心,只有制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方向,从而紧扣目标,合理安排,大胆取舍,真正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作者单位:嘉兴教育学院浙江嘉兴314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一、“学案”提出的背景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然而,真正立足课堂的时候,教师潜意识里常常会受到教案的牵制,自觉不自觉地走“教案”的流程。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