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现在家庭结构的原因,使得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少挫折感,缺少问题意识,更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学科学所探究的物质科学领域中的“物质与物体、运动和力以及声、光、电、磁”等都是学生生活环境中所必须遇到的,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些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物体做详细的研究,从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对这些规律的了解在生活中合理地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整合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得好,有利于引起孩子的兴趣,从而能发现问题。有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直接采取教材安排的。如说《雨的形成》一课,就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举例“蒸锅盖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从冰箱里拿出饮料瓶静置一会瓶壁上有小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等这些生活情境中入手,孩子会很快发现问题。有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则需要教师整合教材,进行重组设计。如《盐到哪里去了》这课,可以用故事导入:小马驮盐过河后,盐的重量轻了。还可以用聪明的运水工从王宫里偷盐等,在通过这些故事中引起孩子兴趣,让孩子发现问题。再如《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可以用这样的情境导入:先让孩子玩吹泡泡,然后教师告诉孩子刚才你是用嘴吹的泡泡,现在我能用烧瓶吹泡泡你信不信?孩子肯定不信呀,教师把烧瓶口蘸上泡泡液,把烧瓶放在热水中,烧瓶就吹出了泡泡,这时候孩子兴趣就来了,这个泡泡是怎么吹起来的?他就想要研究了,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孩子的研究动机。
2.教师要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到特定的目标
面对同一个情境,常因心中关注的方向不同而有不同的问题产生,例如面对磁铁,有的孩子想研究“磁铁从哪里来的”,有的想研究“它都能吸什么”,有的想研究“磁铁那部分力量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将孩子的思考方向引导到特定的目标,并让孩子朝那方面去观察,自然而然就能引起他们这方面的回忆。如前面提到的“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孩子对烧瓶吹出的泡泡,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热水中热气跑到泡泡中去了”,有的认为是“烧瓶中的空气把泡泡吹起来了”,那么对于第一种想法教师就要引导:烧瓶口蘸上泡泡液后,它是一个密封的,外面的热气能跑进去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知道了是烧瓶中的空气把泡泡吹起来了,那烧瓶中的空气为什么能跑到泡泡里呢,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了,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给学生提供理性思维的帮助
孩子通过情境发现了问题,并确立了研究方向,这时候就要动手来解决问题,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先小组讨论,再交流,教师将各组的方案罗列出来,让孩子再修改完善,将类似的方法合并,将不可能的方法讲评后删除,最后将可行的方法加以整理,成为一个个明确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以创造性的思考提出各种方法,如果孩子在思维时遇到困难,教师也要及时帮助。如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孩子设计方案研究“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受冷后体积变小”,教师可以帮助孩子思考:空气是流动的,得把它装在一个容器中,你打算用什么容器装空气?怎样使装好的空气受热或受冷?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体积的变化?
2.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教材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基本上是开放性的,给了老师一个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为孩子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一是要有一定的数量,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二是要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揭示相应的科学道理。如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教师可以给孩子准备塑料瓶、烧瓶、气球、泡泡液、带玻璃弯管的胶塞、冷热水等等。还有一些材料的准备,要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发展,比如《光的传播》一课,在研究光是怎样传播时,按照教材的编排,是出示给孩子打好孔的三块纸板,然后对比两种实验方法:一种是三块纸板的孔在一条直线上,一种是三块纸板的孔不再一条直线上,让孩子研究哪种方法能在屏幕上看到光,如果按教材上的安排提供材料,会发现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孩子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等于是嚼完了饭喂孩子,孩子只会照单全收,往下咽就行了,品味不到饭香。得让孩子自己嚼,甚至自己做,他才会吃得香。教师可以不采用教材中的材料,给孩子提供三张不打孔的纸板,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使手电筒的光通过这三张纸板到达屏幕上。孩子会想,让光通过必须得有孔,然后孩子自己会想办法打孔,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把孔放到一条直线上,光才能通过,孩子能形象直观地懂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在这个实验中,材料的提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发挥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3.给学生整理分析形成概念的时间
在前面解决问题中,孩子得到的相关信息,观察到现象变化的规则性后,给孩子一个梳理分析,形成概念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相互学习借鉴,受到启发,通过分析比较,深化科学认识,提升思维水平。
三、在应用中,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由于物质领域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孩子学以致用,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发了孩子的成功欲望,还能发现更多的有趣的问题,使学习呈开拓性,思考得层次更深刻,更广阔。所以教师要多给孩子设置问题,提供机会,有效地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孩子在学了《让灯亮起来》一课后,教师就可以给孩子一个房屋模型,让孩子给房间拉电路,使房间的灯亮起来。孩子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线路要连接并固定好,灯、开关等位置安排要合理,而且有些孩子还会发现串联和并联的奥秘等。这样做,不仅孩子的科学概念及科学技能有了增进,还能引发出更多的问题,求知的活动不因此终止。虽然有的可能没有继续研究,但是心中有了等待解决的问题,自然很容易注意到相关的信息,因而能随时随机地去思考、去吸取新知,以促进智力发展。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整合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得好,有利于引起孩子的兴趣,从而能发现问题。有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直接采取教材安排的。如说《雨的形成》一课,就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举例“蒸锅盖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从冰箱里拿出饮料瓶静置一会瓶壁上有小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等这些生活情境中入手,孩子会很快发现问题。有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则需要教师整合教材,进行重组设计。如《盐到哪里去了》这课,可以用故事导入:小马驮盐过河后,盐的重量轻了。还可以用聪明的运水工从王宫里偷盐等,在通过这些故事中引起孩子兴趣,让孩子发现问题。再如《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可以用这样的情境导入:先让孩子玩吹泡泡,然后教师告诉孩子刚才你是用嘴吹的泡泡,现在我能用烧瓶吹泡泡你信不信?孩子肯定不信呀,教师把烧瓶口蘸上泡泡液,把烧瓶放在热水中,烧瓶就吹出了泡泡,这时候孩子兴趣就来了,这个泡泡是怎么吹起来的?他就想要研究了,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孩子的研究动机。
2.教师要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到特定的目标
面对同一个情境,常因心中关注的方向不同而有不同的问题产生,例如面对磁铁,有的孩子想研究“磁铁从哪里来的”,有的想研究“它都能吸什么”,有的想研究“磁铁那部分力量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将孩子的思考方向引导到特定的目标,并让孩子朝那方面去观察,自然而然就能引起他们这方面的回忆。如前面提到的“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孩子对烧瓶吹出的泡泡,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热水中热气跑到泡泡中去了”,有的认为是“烧瓶中的空气把泡泡吹起来了”,那么对于第一种想法教师就要引导:烧瓶口蘸上泡泡液后,它是一个密封的,外面的热气能跑进去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知道了是烧瓶中的空气把泡泡吹起来了,那烧瓶中的空气为什么能跑到泡泡里呢,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了,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给学生提供理性思维的帮助
孩子通过情境发现了问题,并确立了研究方向,这时候就要动手来解决问题,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先小组讨论,再交流,教师将各组的方案罗列出来,让孩子再修改完善,将类似的方法合并,将不可能的方法讲评后删除,最后将可行的方法加以整理,成为一个个明确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以创造性的思考提出各种方法,如果孩子在思维时遇到困难,教师也要及时帮助。如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孩子设计方案研究“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受冷后体积变小”,教师可以帮助孩子思考:空气是流动的,得把它装在一个容器中,你打算用什么容器装空气?怎样使装好的空气受热或受冷?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体积的变化?
2.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教材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基本上是开放性的,给了老师一个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为孩子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一是要有一定的数量,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二是要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揭示相应的科学道理。如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中,教师可以给孩子准备塑料瓶、烧瓶、气球、泡泡液、带玻璃弯管的胶塞、冷热水等等。还有一些材料的准备,要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发展,比如《光的传播》一课,在研究光是怎样传播时,按照教材的编排,是出示给孩子打好孔的三块纸板,然后对比两种实验方法:一种是三块纸板的孔在一条直线上,一种是三块纸板的孔不再一条直线上,让孩子研究哪种方法能在屏幕上看到光,如果按教材上的安排提供材料,会发现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孩子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等于是嚼完了饭喂孩子,孩子只会照单全收,往下咽就行了,品味不到饭香。得让孩子自己嚼,甚至自己做,他才会吃得香。教师可以不采用教材中的材料,给孩子提供三张不打孔的纸板,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使手电筒的光通过这三张纸板到达屏幕上。孩子会想,让光通过必须得有孔,然后孩子自己会想办法打孔,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把孔放到一条直线上,光才能通过,孩子能形象直观地懂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在这个实验中,材料的提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发挥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3.给学生整理分析形成概念的时间
在前面解决问题中,孩子得到的相关信息,观察到现象变化的规则性后,给孩子一个梳理分析,形成概念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相互学习借鉴,受到启发,通过分析比较,深化科学认识,提升思维水平。
三、在应用中,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由于物质领域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孩子学以致用,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发了孩子的成功欲望,还能发现更多的有趣的问题,使学习呈开拓性,思考得层次更深刻,更广阔。所以教师要多给孩子设置问题,提供机会,有效地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孩子在学了《让灯亮起来》一课后,教师就可以给孩子一个房屋模型,让孩子给房间拉电路,使房间的灯亮起来。孩子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线路要连接并固定好,灯、开关等位置安排要合理,而且有些孩子还会发现串联和并联的奥秘等。这样做,不仅孩子的科学概念及科学技能有了增进,还能引发出更多的问题,求知的活动不因此终止。虽然有的可能没有继续研究,但是心中有了等待解决的问题,自然很容易注意到相关的信息,因而能随时随机地去思考、去吸取新知,以促进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