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本质,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积累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a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的变化
  1. 主题图的变化。从新教材的主题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有的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比较国旗旗面和黑板表面的大小;有的采用重叠比较的方法比较课本的封面与新华字典封面的大小,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和实验教材相比删去老式电视机,两位学生在布置墙报和拇指盖为1平方厘米的图片。主题图由原来的侧对黑板改为正对黑板,突出体现国旗和黑板面的图形。
  2. 实验教材给出面积的定义,新教材则没有给出定义,并删除封闭图形的内容。
  3.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由原来的一幅图三种方法(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改为一幅图一种方法(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把原来长方形改为正三角形,突出在正方形上摆单个图形的比较。
  4.新教材安排两道“做一做”的内容,一是比较字典封面和侧面的大小,二是数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而旧教材没有安排练习。
  二、“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张漂亮的农民画,请大家欣赏(图1)。
  师:如果这些画要送去展览馆参加展览,送展之前,可以做些什么呢?(加边框)
  师:好主意。除了加边框,还可以给画加上什么,可以更好地保护这张画?(配玻璃)
  师:给这幅画加上边框跟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呢?(周长)
  师:给这幅画配上玻璃又跟什么知识有关呢?
  师:这就是这节课要一起研究的内容———“认识面积。”(板书课题)
  (二)观察体验,理解概念
  1. 感知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比如黑板、国旗、书本、课桌等(课件逐一出示),它们都有表面,它们的表面在哪?
  师:(出示数学书)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教师示范,摸着数学书的封面)。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受?
  学生亲身体验。教师指导操作时,一定要求学生要摸整个面。防止学生只摸数学书的部分面或只摸数学书的边缘。
  师:这些物体的表面(课件展示:课本、课桌),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师:我们就说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一些。
  师:谁会运用“面积”一词,说一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黑板的表面比国旗的表面大。
  ……
  小结:刚才说的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面大,有的比较小。
  2. 完成“做一做”。
  摸一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 回应引入的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到给这两张农民画装玻璃上,装多大的玻璃合适呢?是指什么呢?(是求玻璃的面积)
  4. 举生活中用到面积的例子。
  师:除了给画装玻璃时用到面积,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面积呢?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有用到面积的知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例)
  【设计意图】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亲历,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三)动手操作,感知单位
  1. 运用观察比较法和重叠比较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上课开始时,两幅农民画加玻璃,究竟哪幅画需要的玻璃多呢?(课件出示,将两幅图抽象为两个长方形)
  师:这两块玻璃的面积谁大谁小能看出来吗?
  师:老师想出一个主意,(出示两张不同颜色的纸)如果用这两张纸代表这两块玻璃,你能自己想方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请大家从学具袋里拿出这两张长方形纸,自己探究吧!
  学生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通过重叠的方法,然后把多余的再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谁来进行补充、质疑?
  师:这种方法确实不错,值得肯定。但这两张农民画能像纸一样撕下来比较吗?
  生:用重叠比较的方法,也不能直接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
  2. 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
  师:老师现在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片、三角形等学具,有直尺、三角尺、小剪刀等工具,请两人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学具和工具,自己制订方案,合作探究,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是否能得出结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两人一起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
  师:哪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是用小正方形作单位来摆,第一个可以摆满12个正方形,第二个可以摆满10个正方形。第一个图形面积大。
  生:我们是用三角形作单位来摆,第一个可以摆21个,第二个可以摆18个。第一个图形面积大。
  生:我们是用圆形作单位来摆,第一个可以摆12个,第二个可以摆10个。第一个图形面积大。
  师:同学们展示得都非常好,通过摆统一的图形,得出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但你们觉得用什么图形摆最好?
  生:用作单位时,无法将两个图形完全铺满,有缝隙,测量结果不准确。
  生:用△作单位时,出现半个△,测量结果也可能会不准确。
  生:用作面积单位来测量最合适。
  师:老师也摆了摆。这样摆行吗?
  课件出示:一个用圆形,一个用正方形。
  师:那这样摆行了吗?
  课件出示:一个用大正方形,一个用小正方形。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要用统一的图形,也就是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在数学里就叫面积单位。
  3. 完成做一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继续在解决农民画配玻璃的问题中进行探究。猜测→观察法比较→重叠法比较→遇到实际矛盾冲突→摆图形验证→解决问题→统一单位。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大小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操作、数数、比较等系列活动,积累操作性经验;通过猜想、类比等思维活动,积累思维性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积累探究性经验;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等综合性活动以及开放性活动,积累综合性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走进清晨的校园,王老师轻叹一口气,心里暗想:“又要被烦上一天了吗?”早晨校园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树上轻盈的鸟鸣,此刻在她听来简直比噪音还难受。她逃也似的来到办公室,幸好其他老师都还没来,她重重关上门,整个世界终于清静了一会儿。她搓了搓皱得发酸的眉头,拿起教案,仿佛下了很大决心似的“冲到”教室,几乎一字不落地“宣读”了教材内容,下课后又匆匆“躲进”办公室
期刊
去年,我有幸参加海峡两岸综合实践研究活动,踏上了祖国宝岛台湾。在台南复兴小学期间经历的件件平凡小事,让我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充满了温馨的教育感怀。  一、精致创新的办学理念  复兴小学位于台南县,它创建于1947年,是台湾省著名的小学,曾多次接待过世界各国教师的参观。  走进台南复兴小学,精美雅致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我们为之赞叹。操场、花园、教室、墙壁每一处设计都展示了精致创新的办学理念,学校自主性
期刊
我的小学班主任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挚友,她在即将结束38年的班主任生涯时,不无感慨地对我说:“做了一辈子班主任,经历了那么多鲜活事例,也有过那么多感触,但我没能像你那样及时把它们记下来给自己留个备忘录,真是遗憾!你还年轻,边干边总结是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  老师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回首校园,那里永远忙碌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一会儿在讲台上呼风唤雨,一会儿在课间活动中调兵遣将,一会儿在各项比赛
期刊
雅是美德,是修养;慧是智慧,是气度。 “雅言慧行”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因此,我校提出“雅言慧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雅言,“雅·慧”少年成长之基  鲁迅先生曾说:“语言有三美,意美在感心,音美在感观,形美在感目。”文雅的语言读来赏心悦目,听来悦耳动人,用来倍感享受。 可见,语言对人的重要性。  (一)雅言,是孩子的行为向导  文雅的语言渗
期刊
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很注重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畏难情绪不低,抄袭之作不少,说假话、空话的作文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小学生的作文,那么多的“胡编乱造”?他们真实的生活和真正的情感去哪里了?如何让小学生在作文中写出埋没在他心中已久的真我呢?这是一个萦绕在不少语文教师心头的问题。  一、习作定位宜“习”宜“练”不宜“创”——明确写作性质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一种侧重书面的表达、
期刊
福建省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小学。在校学生1933人,教师计划编制96人,实际在编教师86人,其中省级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72人,初级教师6人。 近年来,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局面,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质量相对不高。  一、学校现状分析  1.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一是教师数不适应学校教育教
期刊
【编者按】戴建荣的课堂,充满童趣而又诗意沛然。有的时候,他会手舞足蹈;有的时候,他会引吭高歌;有的时候,他会击板而吟;有的时候,他还会与学生一起欢笑甚至悲歌……就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学到了更多优质的语文内容,甚至进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心力交瘁的一场又一场的苦役,而是变成了一次又一次获取智慧、生成思想的文化之旅。为此,陶继新先生走近戴建荣老师
期刊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二、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的比重。《指导纲要》还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理应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做法上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巧解汉字文化?摇?摇?摇走进
期刊
叶圣陶先生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如何让溪流自然活泼?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借助每日记事作业,提供班报交流平台,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一、在每日记事中学会细致观察  1. 变抄写练习为观察后的记事。  传统作业中的抄写、练题、背诵,固然可以使学生增加一些语文知识,但容易陷入重复训练、机械记忆的泥坑
期刊
习作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至少包括语言文字训练、认知水平提高、经验积累等方面。笔者尝试从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储备、语言文字训练三个维度对序列化的习作教学体系进行初步探索。  一、关注体验以追寻生活与习作的聚合点———逐步优化转化方式  1. 寻求生活与习作循环相生的契合点。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组成。我们要极力整合、融通各项活动的内在联系,优化习作教学的方式,有目的地组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