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能较好地解决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利用构建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来引导学习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教学设计,应该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教学重点;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提出现阶段要达成的目标;分析达成目标已具备的条件和需要怎样的新条件,从而做出教学问题诊断;根据上述分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最后是目标检测设计.其中,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是重中之重.
下面就以“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统计与概率”是本次课改的新增内容.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教科书的相关描述为“一般地,在大量重复实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概率的频率定义,反映了在大量重复实验的条件下,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就是概率的性质.其中既有频率的随机性(每人每次实验都是变化的),也有频率的规律性(也就是稳定性).
对于数学教学,要把知识体系当成核心,围绕知识体系开展教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概念的来源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是什么?概念有什么作用?在新的概念引入后,原有的知识可以做出什么新的解释?等等.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要树立“整体观”,不仅要分析所教学内容所在节的教材处理,更要看到这部分内容所在章的教材处理,甚至全套教材对于相关内容的处理,要深入理解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编写意图,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也是有好处的.
例如,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古典定义、统计定义和公理化定义阐述了其各自意义和联系.从直观上讲,统计定义是非常容易接受的,这个定义也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它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涉及到大数定律,在初中阶段,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其严格的形式和证明.因此,只能是通过实验获得,而没有明确的数学化的计算方法.与学生以往学习确定性数学的经验相比,概率的值无法确定,学生会有存在与不存在的困惑.在概率的古典定义中,“等可能”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它是古典概率思想产生的前提.正是因为“等可能”,才会有“比率”.这里,“等可能”虽然无法确切证明,但借助实际背景,学生是能够感知的.因此,我们理解教材将概率的频率定义放在了古典定义之后的用意,这样做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借助熟悉的古典概型,从频率角度探讨,让学生感受到用实验的方法是有效、科学、合理的,最后推广到任意随机实验上,学生接受起来便顺理成章.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从具体的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等的认识过程中提炼概括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对数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数学方法是指数学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方式、手段、策略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很强的联系性.数学思想方法蕴涵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逼近思想本质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一定要注意“过程性”,“没有过程就等于没有思想”,要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步体会和理解. 我们知道,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随机的、不确定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概率教学的始终.在“概率的率估定义”的教学中,除了随机性,还有频率的稳定性.亲自实验获得的结果能够给学生以真实感和确切感;亲自实验的过程就是感受这种随机性和稳定性的过程.因此,对于概率与统计的学习,学生应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实验权,在动手和动脑中感受概率与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对于这节课,授课教师采用“掷硬币”的实验.“掷硬币”可以用古典定义求概率,所以概率值是明确的,而通过实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频率就可以和这个明确的概率值相比较,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频率具有稳定性”这一事实,从而感受到“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但“掷硬币”或“掷骰子”的随机实验只能起到让学生直观感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理解其必要性.
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又该如何体现呢?教师在课堂引入的“姚明罚球命中率”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该问题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能说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还能通过求命中率引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姚明罚球的命中率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知道该值的大小对对方球员是否有必要犯规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知道它,概率的统计定义就给出了这样一种方法──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师在“掷硬币”后采用的“掷图钉”的例子,不能用古典定义求概率,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是“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这两者一定存在落差.解决的关键是加强教学设计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也才有保证.
下面就以“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统计与概率”是本次课改的新增内容.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教科书的相关描述为“一般地,在大量重复实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概率的频率定义,反映了在大量重复实验的条件下,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就是概率的性质.其中既有频率的随机性(每人每次实验都是变化的),也有频率的规律性(也就是稳定性).
对于数学教学,要把知识体系当成核心,围绕知识体系开展教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概念的来源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是什么?概念有什么作用?在新的概念引入后,原有的知识可以做出什么新的解释?等等.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要树立“整体观”,不仅要分析所教学内容所在节的教材处理,更要看到这部分内容所在章的教材处理,甚至全套教材对于相关内容的处理,要深入理解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编写意图,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也是有好处的.
例如,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古典定义、统计定义和公理化定义阐述了其各自意义和联系.从直观上讲,统计定义是非常容易接受的,这个定义也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它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涉及到大数定律,在初中阶段,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其严格的形式和证明.因此,只能是通过实验获得,而没有明确的数学化的计算方法.与学生以往学习确定性数学的经验相比,概率的值无法确定,学生会有存在与不存在的困惑.在概率的古典定义中,“等可能”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它是古典概率思想产生的前提.正是因为“等可能”,才会有“比率”.这里,“等可能”虽然无法确切证明,但借助实际背景,学生是能够感知的.因此,我们理解教材将概率的频率定义放在了古典定义之后的用意,这样做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借助熟悉的古典概型,从频率角度探讨,让学生感受到用实验的方法是有效、科学、合理的,最后推广到任意随机实验上,学生接受起来便顺理成章.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从具体的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等的认识过程中提炼概括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对数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数学方法是指数学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方式、手段、策略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很强的联系性.数学思想方法蕴涵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逼近思想本质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一定要注意“过程性”,“没有过程就等于没有思想”,要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步体会和理解. 我们知道,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随机的、不确定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概率教学的始终.在“概率的率估定义”的教学中,除了随机性,还有频率的稳定性.亲自实验获得的结果能够给学生以真实感和确切感;亲自实验的过程就是感受这种随机性和稳定性的过程.因此,对于概率与统计的学习,学生应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实验权,在动手和动脑中感受概率与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对于这节课,授课教师采用“掷硬币”的实验.“掷硬币”可以用古典定义求概率,所以概率值是明确的,而通过实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频率就可以和这个明确的概率值相比较,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频率具有稳定性”这一事实,从而感受到“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但“掷硬币”或“掷骰子”的随机实验只能起到让学生直观感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理解其必要性.
对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又该如何体现呢?教师在课堂引入的“姚明罚球命中率”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该问题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能说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还能通过求命中率引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姚明罚球的命中率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知道该值的大小对对方球员是否有必要犯规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知道它,概率的统计定义就给出了这样一种方法──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师在“掷硬币”后采用的“掷图钉”的例子,不能用古典定义求概率,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概率的统计定义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是“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这两者一定存在落差.解决的关键是加强教学设计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也才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