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文教育中语文技能的培养及现实思考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语文教育是借助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应对、诵诗、作文能力,又成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人才的“大语文”教育。其遵循“积累——感悟——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现代语文教育应扬长避短,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育;技能;培养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言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全面发展人的语文素质,目的在于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古代语文教育遵循“积累——感悟——运用”这一教学传统。积累阶段就像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为学生终身的不断发展夯实基础。诵读是积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读书首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大声吟诵,字字响亮,既容易体验音韵特色,又增强了记忆;熟读成诵,有助于理解,“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朱熹语),还有助于敏锐语感的形成,对写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感悟既指熟读后的精思,也指整体把握,模糊性理解。朱熹讲:“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只熟读而不善思考,没有感悟,将终无所获。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粗放地读书,整体性体会,反可把握大观。
  运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一方面是指用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古代的写有两个方面,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就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而言,只有通过反复书写才能增强识记和理解;也只有书写流畅,才能使思维运动与书写运动同步,适应作文的需要。
  我们了解了古代语文教育的概况后,再来看看古代语文教育中语文技能的培养。
  总体来说,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
  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阅读,特别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就是以“读书”(阅读)为主的教育。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读经”为主要内容,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读经,思问结合,讲究自求自得,重视自学和感悟。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文教育是“经典”教育,拓宽了读经的范围,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诵、咏、览、抄”的自学方法非常盛行。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仍以阅读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虽然当时书院盛行,讲学之风渐起,但学习还是靠自己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代语文教育的整体思路是先记诵,再开讲,后作文,以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写”是最重要的,是语文素质的集中体现。我国汉代以前早已是集中识字写字,讲究六书,学习汉字的造字法,大大提高了汉字的教学水平。古代语文教育注重炼字、炼句、属对、叶韵,十分重视写作的基本训练,写文章从抄写、模仿到独立创作,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古人关于文章的作用和功能,有的轻道重文,专务铺陈事物、雕绘辞采;有的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而占优势的说法,则主张将文道统一起来,“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学习写作应该从修身养气入手,这种修养包括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襟怀、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见闻。至于如何修养,有的提出“养而致”,有的主张“学而能”,有的则从“不平则鸣”、“文穷后工”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开拓情怀、积聚文思的作用。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同时必须随机应变,不为固定的成法所束缚。要“转益多师”,广为借鉴,吐故吸新,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精妙的构思,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要多读勤练,反复修改。虽然在科举考试后写作逐渐走向重形式轻内容的死胡同,但古代语文写作教学提倡的文道并重、讲究修身养气、强调基础、循序渐进、勤练多改、文道并重等作文主张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听和说的教育是先于读写教育的。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靠听说进行。有听说的活动,就必然有听说的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潜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离不开听说。但是千百年来,没有专门开设听说课,听说教育只能是一种相互影响、自我感悟式的潜教育。大量的诵读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语语感,而口语语感的培养似乎是一个空白。
  现代语文教育虽然曾经一度背离了古代语文教育的方向,但由于应试教育惟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从本质上也同古代语文教育一样,现代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能力培养上形成了重读写、轻听说的畸形趋势。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就听说读写本身来说,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写是信息的输出。既然听、读都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说、写都有助于信息的交换,何必厚此薄彼呢?当代语文教育虽然不排出考试的因素,但重点在于关注生活,应淡化语文运用中过度功利化的倾向,考察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本身就是生活。扬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听读过程中,要以章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表达技巧,形成敏锐的口.语语感,促进其说写能力的提高。在说写训练中,要尽量利用借鉴、模仿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注意读写的有机结合,还要设法安排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古人论写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2]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3] 张隆华、曾仲山.《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本文中,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含义的阐述以及其在我国国际贸易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同时根据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此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贴近现实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掌握好处理国际贸易业务的技巧。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实际性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之间的纽带,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操作经验,在通过案例进行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处处皆语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作文难”的问题目前仍然比较普遍,作文教学费时费力的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基于我校学生作文的现状,我校从2003年起,把“活
本文主要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心理上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
所谓“学困生”,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解释,一是绝对的学习困难,即无论在任何条件下他所能提供的能力不能达到外界所定的标准和规定,该类学生往往有智力障碍。二是相对的学业不良,即学习成绩落后于同辈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本文所讲的学困生是后者,即学习成绩没能反映其能力所提供的潜能,而表现智力正常或较高,但学业成绩低下或一般。  造成学困生“困”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缺少爱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