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语文教育是借助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应对、诵诗、作文能力,又成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人才的“大语文”教育。其遵循“积累——感悟——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现代语文教育应扬长避短,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育;技能;培养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言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全面发展人的语文素质,目的在于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古代语文教育遵循“积累——感悟——运用”这一教学传统。积累阶段就像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为学生终身的不断发展夯实基础。诵读是积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读书首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大声吟诵,字字响亮,既容易体验音韵特色,又增强了记忆;熟读成诵,有助于理解,“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朱熹语),还有助于敏锐语感的形成,对写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感悟既指熟读后的精思,也指整体把握,模糊性理解。朱熹讲:“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只熟读而不善思考,没有感悟,将终无所获。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粗放地读书,整体性体会,反可把握大观。
运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一方面是指用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古代的写有两个方面,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就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而言,只有通过反复书写才能增强识记和理解;也只有书写流畅,才能使思维运动与书写运动同步,适应作文的需要。
我们了解了古代语文教育的概况后,再来看看古代语文教育中语文技能的培养。
总体来说,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
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阅读,特别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就是以“读书”(阅读)为主的教育。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读经”为主要内容,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读经,思问结合,讲究自求自得,重视自学和感悟。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文教育是“经典”教育,拓宽了读经的范围,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诵、咏、览、抄”的自学方法非常盛行。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仍以阅读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虽然当时书院盛行,讲学之风渐起,但学习还是靠自己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代语文教育的整体思路是先记诵,再开讲,后作文,以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写”是最重要的,是语文素质的集中体现。我国汉代以前早已是集中识字写字,讲究六书,学习汉字的造字法,大大提高了汉字的教学水平。古代语文教育注重炼字、炼句、属对、叶韵,十分重视写作的基本训练,写文章从抄写、模仿到独立创作,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古人关于文章的作用和功能,有的轻道重文,专务铺陈事物、雕绘辞采;有的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而占优势的说法,则主张将文道统一起来,“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学习写作应该从修身养气入手,这种修养包括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襟怀、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见闻。至于如何修养,有的提出“养而致”,有的主张“学而能”,有的则从“不平则鸣”、“文穷后工”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开拓情怀、积聚文思的作用。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同时必须随机应变,不为固定的成法所束缚。要“转益多师”,广为借鉴,吐故吸新,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精妙的构思,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要多读勤练,反复修改。虽然在科举考试后写作逐渐走向重形式轻内容的死胡同,但古代语文写作教学提倡的文道并重、讲究修身养气、强调基础、循序渐进、勤练多改、文道并重等作文主张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听和说的教育是先于读写教育的。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靠听说进行。有听说的活动,就必然有听说的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潜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离不开听说。但是千百年来,没有专门开设听说课,听说教育只能是一种相互影响、自我感悟式的潜教育。大量的诵读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语语感,而口语语感的培养似乎是一个空白。
现代语文教育虽然曾经一度背离了古代语文教育的方向,但由于应试教育惟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从本质上也同古代语文教育一样,现代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能力培养上形成了重读写、轻听说的畸形趋势。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就听说读写本身来说,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写是信息的输出。既然听、读都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说、写都有助于信息的交换,何必厚此薄彼呢?当代语文教育虽然不排出考试的因素,但重点在于关注生活,应淡化语文运用中过度功利化的倾向,考察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本身就是生活。扬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听读过程中,要以章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表达技巧,形成敏锐的口.语语感,促进其说写能力的提高。在说写训练中,要尽量利用借鉴、模仿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注意读写的有机结合,还要设法安排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古人论写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2]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3] 张隆华、曾仲山.《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关键词:语文;教育;技能;培养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言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全面发展人的语文素质,目的在于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古代语文教育遵循“积累——感悟——运用”这一教学传统。积累阶段就像在人生的画布上涂抹底色,重在民族语言色彩的浸润,为学生终身的不断发展夯实基础。诵读是积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读书首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大声吟诵,字字响亮,既容易体验音韵特色,又增强了记忆;熟读成诵,有助于理解,“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朱熹语),还有助于敏锐语感的形成,对写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感悟既指熟读后的精思,也指整体把握,模糊性理解。朱熹讲:“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只熟读而不善思考,没有感悟,将终无所获。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粗放地读书,整体性体会,反可把握大观。
运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一方面是指用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古代的写有两个方面,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就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而言,只有通过反复书写才能增强识记和理解;也只有书写流畅,才能使思维运动与书写运动同步,适应作文的需要。
我们了解了古代语文教育的概况后,再来看看古代语文教育中语文技能的培养。
总体来说,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
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阅读,特别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就是以“读书”(阅读)为主的教育。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读经”为主要内容,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读经,思问结合,讲究自求自得,重视自学和感悟。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文教育是“经典”教育,拓宽了读经的范围,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诵、咏、览、抄”的自学方法非常盛行。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仍以阅读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虽然当时书院盛行,讲学之风渐起,但学习还是靠自己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代语文教育的整体思路是先记诵,再开讲,后作文,以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写”是最重要的,是语文素质的集中体现。我国汉代以前早已是集中识字写字,讲究六书,学习汉字的造字法,大大提高了汉字的教学水平。古代语文教育注重炼字、炼句、属对、叶韵,十分重视写作的基本训练,写文章从抄写、模仿到独立创作,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古人关于文章的作用和功能,有的轻道重文,专务铺陈事物、雕绘辞采;有的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而占优势的说法,则主张将文道统一起来,“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学习写作应该从修身养气入手,这种修养包括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襟怀、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见闻。至于如何修养,有的提出“养而致”,有的主张“学而能”,有的则从“不平则鸣”、“文穷后工”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开拓情怀、积聚文思的作用。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同时必须随机应变,不为固定的成法所束缚。要“转益多师”,广为借鉴,吐故吸新,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精妙的构思,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要多读勤练,反复修改。虽然在科举考试后写作逐渐走向重形式轻内容的死胡同,但古代语文写作教学提倡的文道并重、讲究修身养气、强调基础、循序渐进、勤练多改、文道并重等作文主张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听和说的教育是先于读写教育的。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靠听说进行。有听说的活动,就必然有听说的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潜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离不开听说。但是千百年来,没有专门开设听说课,听说教育只能是一种相互影响、自我感悟式的潜教育。大量的诵读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语语感,而口语语感的培养似乎是一个空白。
现代语文教育虽然曾经一度背离了古代语文教育的方向,但由于应试教育惟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从本质上也同古代语文教育一样,现代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能力培养上形成了重读写、轻听说的畸形趋势。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就听说读写本身来说,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写是信息的输出。既然听、读都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说、写都有助于信息的交换,何必厚此薄彼呢?当代语文教育虽然不排出考试的因素,但重点在于关注生活,应淡化语文运用中过度功利化的倾向,考察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本身就是生活。扬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听读过程中,要以章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表达技巧,形成敏锐的口.语语感,促进其说写能力的提高。在说写训练中,要尽量利用借鉴、模仿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注意读写的有机结合,还要设法安排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古人论写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2]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3] 张隆华、曾仲山.《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