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揭阳惠来人
参与主持国际华文微诗群
半卷书文化网站专栏作者、网站诗歌编委
澳门《柠檬周报》“如华读诗”专栏作者
诗歌、小说、散文、评论见于中外报刊杂志和诗歌选本
出版有电子诗集《如华如诗》
老房子的诗内容多样,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被我称为“地理诗歌”的诗作——写各地(最多的是他生活的川藏高原)美景的诗歌。读他的这些诗,大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诗人似乎要调动全部的词语为你呈现每一寸河山的温柔或粗犷。在诗的天空上,展翅的词汇串成一行行飞翔的风,去承载那些风景全部的情感与意蕴,在现代语义尚能触及的阵地,构筑一个有明显老房子特色的地理诗歌。这一部分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诗人形象,我把他称之为“在风景中种植灵魂的人”。因为老房子诗歌里的风景,在呈现自然美的同时,最后总要引发诗人本身与读者灵魂深处的悸动。
写名山大川胜景的名篇自古数不胜数,生活在大江南北的诗人们出于对故乡风景的偏爱,往往在写作中寄予了更多的情感要素。如杜甫就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经典名句。而李白就直接说过自己“一生好入名山游”。老房子身居成都,也许与李白有某种遥相呼应的山水情结,使得他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礼赞故乡山水和其他地方风光的诗。作为现代人游走天下更为方便,对各地名山大川有更多领略之后,以诗写下自己挥之不去的恋恋深情,自有其动人之处。老房子诗歌其中一个特点也由此突现——在风景的入口去纵深呈现灵魂之美。
老房子的诗《大凉山的口弦》内容非常丰富,语言富于变化,充满层次感。通过比喻、对比、特写、铺叙等手法把潜伏在大凉山深处的胜景与风情通过四节小诗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羊群在半坡上“流淌”以及“船桨”等词语把整个草原比喻为河与海,辽阔而又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视界上的阔大之感,加以“百褶裙”撩动之视觉风情,“口弦隐约”之听觉享受,一开首就把大凉山的美展露无遗。如果说第一节以眼前地下为近景描写呈现风景之整体辽阔,在第二节中诗人视线从地下转向天空,并以一匹马以及“白云”、“奔扑”为整幅风景点染一抹非常生动逼真的动态美感。以此,澄净得使人心发慌的“一丝不染”的天空“不再孤寂”。这写的何止是风景,这分明是人生的某种比况,诗的张力与质感也在这突然的突破中增加了无限的容量。其间况味,读多几遍,会突然心领神会,在不必言说之中尽得蕴藉风流。
诗的第三节由天上转向大山深处灿烂开放的杜鹃,它们的美连星星都自惭形秽。至第四节感情全然呈现,通过“察尔瓦”、“建昌月”、“彝红旋转”、“火把”、“转转酒”等独具特色的事物把大凉山的魅力提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诗人甚至醉眼朦胧“数不清星星”,幽蓝的夜空中,繁星点点,也许,就要掉落诗人的口袋里,化作明天心间永开不败的花儿了吧。读诗至此,诗人对大凉山的美的感受同样也成为了读者的感受,诗人对大凉山的留恋在读者心头同样唤起了悠然的向往。诗歌的美感与魅力在这远近、动静、色彩铺陈及昼夜转换中一点一滴凝聚成动人的诗意海洋,足以淹没一双双渴望美景的眼睛。
《大凉山的口弦》鲜明的写作特色并非个例,老房子诸多诗歌都有此种较为鲜明的写作特色。从对风景的捕捉中切入某种人生意绪与深入某种灵魂高度,在语汇的重新安排中对称生活中高于本身的事物与感悟,以此获得诗歌更多的容量与张力,带给读者更加丰富饱满的阅读体验与惊喜。
老房子的诗《我想携九寨水出走》以及《在哪一处高原,读你》与《大凉山的口弦》在写法与情感表达上有共通之处。九寨沟有其庄重更有其妩媚,在前面四小节对九寨美景的铺陈中突然喷发心中炽烈的爱意。读诗人此诗,如见九寨于眼前,“锅庄”“海子”“五花藏马”“青稞酒”“苍鹰”等排列出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神奇九寨。而“眩晕”“欲望”“打捞”“醉态”“春梦”等词汇所隐藏的九寨魅力也使最后诗人脱口而出的“在灵魂的高度”“携妖娆出走”显得如此自然。深入九寨,其高远,清澈,绚丽,空明的景观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在灵魂深处,更是流淌着最洁净的梵音。以景传情在诗歌表达上往往比较容易,但透过词语的内核去揭示一种风景直达灵魂的本质而且没有生硬之感却是非常难得的。这首诗由外及内,相当自然,读到最后,仿若看见诗行的空隙里行走的灵魂的风,吹透了世间每一颗空明的心。
《在哪一處高原,读你》诗歌结构与质地并没有特别求新求异之处,依然是老房子的诗歌风格,在风景的描述铺排中一步步不动声色地深入风景的灵魂,实际上也是深入诗人和读者的灵魂,所以诗歌最后以“挂住读凉的星辰,没有影子的自己”这一句为结尾也就自然而然了。纵观这三首写诗人家乡风景的诗,内容的延展及诗歌结构上虽有相似,却没有重复模仿之感,因为诗人通过自身深入观照之后的风景,写景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每一处风景中,诗人以其敏感的心灵去捕捉那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并以自己的独特感悟为每一处风景标上独特的韵味。对于读者来说,读任何一首诗都能引发新的审美感受,诗人诗歌质地的新奇独特由此也就很好的得以完成了。
老房子的诗歌是成熟的,无论是语言的质感与张力,还是结构的完整深入或者诗歌里子的深刻性,表现都相当不俗。上述诗歌的特点也贯穿在他其他的诗歌里,他对身边景物或场景的诗意再现是相当到位的,如他的另一首诗《莫舍诗话》和另一首写景的诗歌《武河词语》都有此种阅读惊喜。这两首诗对词语调遣的能力,在诗歌中不着痕迹穿插情绪的能力都很到位。读他的这些诗,仿若行走在诗的高原上,由一处处肉眼可及的美景去触及灵魂,在出窍的一瞬间,看见诗的精灵,飞翔在辽阔的诗的高空。
参与主持国际华文微诗群
半卷书文化网站专栏作者、网站诗歌编委
澳门《柠檬周报》“如华读诗”专栏作者
诗歌、小说、散文、评论见于中外报刊杂志和诗歌选本
出版有电子诗集《如华如诗》
老房子的诗内容多样,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被我称为“地理诗歌”的诗作——写各地(最多的是他生活的川藏高原)美景的诗歌。读他的这些诗,大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诗人似乎要调动全部的词语为你呈现每一寸河山的温柔或粗犷。在诗的天空上,展翅的词汇串成一行行飞翔的风,去承载那些风景全部的情感与意蕴,在现代语义尚能触及的阵地,构筑一个有明显老房子特色的地理诗歌。这一部分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诗人形象,我把他称之为“在风景中种植灵魂的人”。因为老房子诗歌里的风景,在呈现自然美的同时,最后总要引发诗人本身与读者灵魂深处的悸动。
写名山大川胜景的名篇自古数不胜数,生活在大江南北的诗人们出于对故乡风景的偏爱,往往在写作中寄予了更多的情感要素。如杜甫就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经典名句。而李白就直接说过自己“一生好入名山游”。老房子身居成都,也许与李白有某种遥相呼应的山水情结,使得他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礼赞故乡山水和其他地方风光的诗。作为现代人游走天下更为方便,对各地名山大川有更多领略之后,以诗写下自己挥之不去的恋恋深情,自有其动人之处。老房子诗歌其中一个特点也由此突现——在风景的入口去纵深呈现灵魂之美。
老房子的诗《大凉山的口弦》内容非常丰富,语言富于变化,充满层次感。通过比喻、对比、特写、铺叙等手法把潜伏在大凉山深处的胜景与风情通过四节小诗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羊群在半坡上“流淌”以及“船桨”等词语把整个草原比喻为河与海,辽阔而又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视界上的阔大之感,加以“百褶裙”撩动之视觉风情,“口弦隐约”之听觉享受,一开首就把大凉山的美展露无遗。如果说第一节以眼前地下为近景描写呈现风景之整体辽阔,在第二节中诗人视线从地下转向天空,并以一匹马以及“白云”、“奔扑”为整幅风景点染一抹非常生动逼真的动态美感。以此,澄净得使人心发慌的“一丝不染”的天空“不再孤寂”。这写的何止是风景,这分明是人生的某种比况,诗的张力与质感也在这突然的突破中增加了无限的容量。其间况味,读多几遍,会突然心领神会,在不必言说之中尽得蕴藉风流。
诗的第三节由天上转向大山深处灿烂开放的杜鹃,它们的美连星星都自惭形秽。至第四节感情全然呈现,通过“察尔瓦”、“建昌月”、“彝红旋转”、“火把”、“转转酒”等独具特色的事物把大凉山的魅力提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诗人甚至醉眼朦胧“数不清星星”,幽蓝的夜空中,繁星点点,也许,就要掉落诗人的口袋里,化作明天心间永开不败的花儿了吧。读诗至此,诗人对大凉山的美的感受同样也成为了读者的感受,诗人对大凉山的留恋在读者心头同样唤起了悠然的向往。诗歌的美感与魅力在这远近、动静、色彩铺陈及昼夜转换中一点一滴凝聚成动人的诗意海洋,足以淹没一双双渴望美景的眼睛。
《大凉山的口弦》鲜明的写作特色并非个例,老房子诸多诗歌都有此种较为鲜明的写作特色。从对风景的捕捉中切入某种人生意绪与深入某种灵魂高度,在语汇的重新安排中对称生活中高于本身的事物与感悟,以此获得诗歌更多的容量与张力,带给读者更加丰富饱满的阅读体验与惊喜。
老房子的诗《我想携九寨水出走》以及《在哪一处高原,读你》与《大凉山的口弦》在写法与情感表达上有共通之处。九寨沟有其庄重更有其妩媚,在前面四小节对九寨美景的铺陈中突然喷发心中炽烈的爱意。读诗人此诗,如见九寨于眼前,“锅庄”“海子”“五花藏马”“青稞酒”“苍鹰”等排列出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神奇九寨。而“眩晕”“欲望”“打捞”“醉态”“春梦”等词汇所隐藏的九寨魅力也使最后诗人脱口而出的“在灵魂的高度”“携妖娆出走”显得如此自然。深入九寨,其高远,清澈,绚丽,空明的景观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在灵魂深处,更是流淌着最洁净的梵音。以景传情在诗歌表达上往往比较容易,但透过词语的内核去揭示一种风景直达灵魂的本质而且没有生硬之感却是非常难得的。这首诗由外及内,相当自然,读到最后,仿若看见诗行的空隙里行走的灵魂的风,吹透了世间每一颗空明的心。
《在哪一處高原,读你》诗歌结构与质地并没有特别求新求异之处,依然是老房子的诗歌风格,在风景的描述铺排中一步步不动声色地深入风景的灵魂,实际上也是深入诗人和读者的灵魂,所以诗歌最后以“挂住读凉的星辰,没有影子的自己”这一句为结尾也就自然而然了。纵观这三首写诗人家乡风景的诗,内容的延展及诗歌结构上虽有相似,却没有重复模仿之感,因为诗人通过自身深入观照之后的风景,写景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每一处风景中,诗人以其敏感的心灵去捕捉那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并以自己的独特感悟为每一处风景标上独特的韵味。对于读者来说,读任何一首诗都能引发新的审美感受,诗人诗歌质地的新奇独特由此也就很好的得以完成了。
老房子的诗歌是成熟的,无论是语言的质感与张力,还是结构的完整深入或者诗歌里子的深刻性,表现都相当不俗。上述诗歌的特点也贯穿在他其他的诗歌里,他对身边景物或场景的诗意再现是相当到位的,如他的另一首诗《莫舍诗话》和另一首写景的诗歌《武河词语》都有此种阅读惊喜。这两首诗对词语调遣的能力,在诗歌中不着痕迹穿插情绪的能力都很到位。读他的这些诗,仿若行走在诗的高原上,由一处处肉眼可及的美景去触及灵魂,在出窍的一瞬间,看见诗的精灵,飞翔在辽阔的诗的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