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初,一场小雨给韩国首都首尔带来了秋意。
我们一行三人在木浦大学洪淳模教授的陪同下,驱车来到首尔弘益大学附近的高层住宅社区,拜访了韩国艺术院院士、著名雕塑大师崔钟泰先生。
当推开一扇木门时,映进我们眼帘的是一座三层小楼,石材结构。院内的园林装点得十分考究,松柏苍翠,竹林欲滴。院内的小路用石板铺成,围绕一周,石板缝里的小草茸茸摇曳。几件雕塑作品把园庭点缀得有几分雅气,雨水冲刷过的树林显得格外清新。
主人热情地迎门而出,欢迎来自中国的客人。
当我们走进室内的玄关,一尊铜像坐卧在十分高雅的展台上,含蓄的目光勾勒出主人的修养,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尊铜像是夫人年轻的模样。
席间,我们参观了先生的工作室,当走进竹林簇拥下的地下一层时,被眼前的作品所感动,丰富的变化、严谨的结构、单纯的内容和岁月的重叠,勾勒出一位艺术家走过来的轮廓。
从一件件雕塑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净的世界。
那木讷的眼光流露出岁月的沧桑,弯曲的躯干又那样煽煽韵动,手心手背合十为一,敬畏、崇尚、恬静,活生生地创造出灵魂的稚气,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材质的多样化更增添了雕塑的魅力。就这样我们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世界。
崔钟泰,1931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汉城大学雕塑专业。20世纪70年代在汉城大学任雕塑专业教授,然后,任教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20世纪80年代,崔先生的作品登上了国际舞台,巴黎、纽约是他常举办个人画展的地方,同时,被许多国家邀请。1985年,在世界艺术博览会上获得国际特别艺术家荣誉的第25位、世界前10位雕塑艺术家的称号,是活动在国际舞台上著名的韩国雕塑艺术家之一。
脸·2 木雕
走进崔先生的书房,国际著名艺术大师作品画集堆积如山,成为世界艺术家的聚会,米开朗基罗、贾柯梅蒂、莫兰迪、毕加索……从中国佛教到巴比伦文化,从古埃及金字塔到玛雅文化,世界艺术的走向和风雨历程,几乎变成了这里的宿客和风景。
过后,我们落座席地攀谈起来。
崔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善谈,常常用一些典故和古词叙述着往日的云烟,精辟地论述着艺术之道,把东方的哲学点字成金,又把西方文明作了浅初的概括,一切都是那样平和又那样自然,像一位从历史烟云中走来的长者。
他认为真、善、美是艺术的灵魂,真、美才会善,善、真才会美。艺术本源是精神的,是灵魂的再造。结构是为精神塑造家园,精神是家园里的内容。意味支配着艺术,艺术离开了意味,那将是空虚并走向死亡。
精神是美的,物质才会美。
“所以,我是一个精神世界的独行者,走过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印象,从50岁出发时,我才明白挽留风景中的遗憾。过去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共品生活的甘甜,享用时间的恩赐,随着生命的延续,他们相继离去,现在只留下了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几年来,孤独在我心中徘徊,一直在影响着我的人生,因此作品里有忧伤、期盼、无奈和静穆。”
坐着的女人 大理石
当我问起他的作品风格形成时,崔先生停顿了一会儿,说起1965年,从佛像中悟出了自己要走的路,研究、探索了佛教文化中的精髓,40年间苦练修行,作品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单纯、恬静、深邃和良知是崔先生作品的理论构架。
一个人从无知的状态中脱离,当走到有知的层面上,他就会发现无知中的稚嫩带来的快乐,从无知中出发经历一种美丽的、美妙的蜕变过程,心路历程在改善和整理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是无知必然经历的途径。
美是圣洁的,也是许多丑包围的中心,它在丑中形成。
空气、大海、蓝天为人生提供了条件,我们在这里出发,延续生命,去寻找美的彼岸,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天堂”里找到了美的答案,其实不然,美是一种意境,也是我们毕生寻找的天堂,用一辈子去搜索。其间,你不断地取舍和自我否定,这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就是空气、蓝天和思想。所以,崔先生认为贾科梅蒂的作品是精神世界归属的代表,也是寻美的探险者。
在通读世界美术史、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绘画书法、诗歌散文中找到了通向美的钥匙。这个世界上战争、竞争、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数灾难和痛苦。同时,西方艺术正在冲击着东方文明。五千年的东方文明已经退守到不可言语的境地,已经缺少了它特有的魅力。
崔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亚洲国家共同努力,去寻找精神上的‘明’,才会使我们共同的文化得到‘清’。这是我们共同防御的核心,也是圣洁的东方文化价值取向。”崔先生又用贾科梅蒂的作品与中国的八大山人作比较,他认为东方的文明精髓在贾科梅蒂的作品里反映得极为强烈。为了弘扬东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必须拿起武器来,投入到文化战场里去。
站立的女人 水泥
崔先生把中国的渐江、石涛、八大山人等的作品视为珍宝,始终放在案头,揣摩精髓,吸取精华。
这些精髓是我们亚洲文化的共同财富,也是我们永远探索的方向。
当提起孔子时,崔先生更是激动不已,深感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严谨的治学思想。特别是提到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流向韩国,造就了圣洁的过程,是伟大的人类工程。
崔先生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他热爱的艺术研究中,他用崇高的理想去完成他的人生追求,在他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宗教思想和东方文化的意境。
当我们起身告别时,我记住了他的那句话——用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寻找精神上的“明”,才会使我们的文化得到“清”。
这就是一个独行者的呐喊。
我们一行三人在木浦大学洪淳模教授的陪同下,驱车来到首尔弘益大学附近的高层住宅社区,拜访了韩国艺术院院士、著名雕塑大师崔钟泰先生。
当推开一扇木门时,映进我们眼帘的是一座三层小楼,石材结构。院内的园林装点得十分考究,松柏苍翠,竹林欲滴。院内的小路用石板铺成,围绕一周,石板缝里的小草茸茸摇曳。几件雕塑作品把园庭点缀得有几分雅气,雨水冲刷过的树林显得格外清新。
主人热情地迎门而出,欢迎来自中国的客人。
当我们走进室内的玄关,一尊铜像坐卧在十分高雅的展台上,含蓄的目光勾勒出主人的修养,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尊铜像是夫人年轻的模样。
席间,我们参观了先生的工作室,当走进竹林簇拥下的地下一层时,被眼前的作品所感动,丰富的变化、严谨的结构、单纯的内容和岁月的重叠,勾勒出一位艺术家走过来的轮廓。
从一件件雕塑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净的世界。
那木讷的眼光流露出岁月的沧桑,弯曲的躯干又那样煽煽韵动,手心手背合十为一,敬畏、崇尚、恬静,活生生地创造出灵魂的稚气,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材质的多样化更增添了雕塑的魅力。就这样我们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世界。
崔钟泰,1931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汉城大学雕塑专业。20世纪70年代在汉城大学任雕塑专业教授,然后,任教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20世纪80年代,崔先生的作品登上了国际舞台,巴黎、纽约是他常举办个人画展的地方,同时,被许多国家邀请。1985年,在世界艺术博览会上获得国际特别艺术家荣誉的第25位、世界前10位雕塑艺术家的称号,是活动在国际舞台上著名的韩国雕塑艺术家之一。

脸·2 木雕
走进崔先生的书房,国际著名艺术大师作品画集堆积如山,成为世界艺术家的聚会,米开朗基罗、贾柯梅蒂、莫兰迪、毕加索……从中国佛教到巴比伦文化,从古埃及金字塔到玛雅文化,世界艺术的走向和风雨历程,几乎变成了这里的宿客和风景。
过后,我们落座席地攀谈起来。
崔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善谈,常常用一些典故和古词叙述着往日的云烟,精辟地论述着艺术之道,把东方的哲学点字成金,又把西方文明作了浅初的概括,一切都是那样平和又那样自然,像一位从历史烟云中走来的长者。
他认为真、善、美是艺术的灵魂,真、美才会善,善、真才会美。艺术本源是精神的,是灵魂的再造。结构是为精神塑造家园,精神是家园里的内容。意味支配着艺术,艺术离开了意味,那将是空虚并走向死亡。
精神是美的,物质才会美。
“所以,我是一个精神世界的独行者,走过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印象,从50岁出发时,我才明白挽留风景中的遗憾。过去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共品生活的甘甜,享用时间的恩赐,随着生命的延续,他们相继离去,现在只留下了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几年来,孤独在我心中徘徊,一直在影响着我的人生,因此作品里有忧伤、期盼、无奈和静穆。”

坐着的女人 大理石
当我问起他的作品风格形成时,崔先生停顿了一会儿,说起1965年,从佛像中悟出了自己要走的路,研究、探索了佛教文化中的精髓,40年间苦练修行,作品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单纯、恬静、深邃和良知是崔先生作品的理论构架。
一个人从无知的状态中脱离,当走到有知的层面上,他就会发现无知中的稚嫩带来的快乐,从无知中出发经历一种美丽的、美妙的蜕变过程,心路历程在改善和整理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是无知必然经历的途径。
美是圣洁的,也是许多丑包围的中心,它在丑中形成。
空气、大海、蓝天为人生提供了条件,我们在这里出发,延续生命,去寻找美的彼岸,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天堂”里找到了美的答案,其实不然,美是一种意境,也是我们毕生寻找的天堂,用一辈子去搜索。其间,你不断地取舍和自我否定,这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就是空气、蓝天和思想。所以,崔先生认为贾科梅蒂的作品是精神世界归属的代表,也是寻美的探险者。
在通读世界美术史、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绘画书法、诗歌散文中找到了通向美的钥匙。这个世界上战争、竞争、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数灾难和痛苦。同时,西方艺术正在冲击着东方文明。五千年的东方文明已经退守到不可言语的境地,已经缺少了它特有的魅力。
崔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亚洲国家共同努力,去寻找精神上的‘明’,才会使我们共同的文化得到‘清’。这是我们共同防御的核心,也是圣洁的东方文化价值取向。”崔先生又用贾科梅蒂的作品与中国的八大山人作比较,他认为东方的文明精髓在贾科梅蒂的作品里反映得极为强烈。为了弘扬东方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必须拿起武器来,投入到文化战场里去。

站立的女人 水泥
崔先生把中国的渐江、石涛、八大山人等的作品视为珍宝,始终放在案头,揣摩精髓,吸取精华。
这些精髓是我们亚洲文化的共同财富,也是我们永远探索的方向。
当提起孔子时,崔先生更是激动不已,深感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严谨的治学思想。特别是提到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流向韩国,造就了圣洁的过程,是伟大的人类工程。
崔先生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他热爱的艺术研究中,他用崇高的理想去完成他的人生追求,在他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宗教思想和东方文化的意境。
当我们起身告别时,我记住了他的那句话——用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寻找精神上的“明”,才会使我们的文化得到“清”。
这就是一个独行者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