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构性”原理赏析抽象美术作品

来源 :美术文献·学校体音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抽象美术作品的赏析,在美术史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它的抽象性,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也就更谈不上赏析。在教学中,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理为方法,引导学生赏析抽象美术作品,在提高其感受、体悟与解读的过程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史教学同构性赏析抽象美术作品
  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尤其是外国美术史教学中,抽象美术作品的赏析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进入20世纪的欧洲,抽象美术作品的比重远远高于其它风格的美术作品。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赏析这一部分作品?是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
  生活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具象美术作品基本上“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而抽象美术作品欣赏者一般较少,既使是在高智商、高层次的人群中,真正能够欣赏的也不多。在倡导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今天,不能不承认美术教学所要担负的责任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抽象风格的作品,是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将抽象作品的风格、产生、發展等因素进行介绍,这些因素当然可以帮助学生赏析,但有其局限性。它只限于指引了一个大的方向,类似于我们进人了一个陌生地域,指路者只告诉了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未进行具体路径的指引。当然,任何美术作品的赏析都存在个人的主观因素,但客观因素,共性因素亦是存在并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理论作为抽象作品赏析的方法,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体悟抽象美术作品的具体路径。
  抽象美术源自于抽象主义,亦称“抽象派”,是“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艺术流派。20世纪初产生于俄国,后流行于西欧和美国。主要存在于绘画和雕塑领域。主张艺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用抽象的符号表现‘纯精神世界’,反对用具体的造型语言描写客观物质世界,否定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和社会教育作用。”相对其它流派而言,抽象美术是一种形式语言很强的“纯造型艺术”。它是“由纯形式因素表现的美术样式,没有任何可识的客观再现内容。”由于它艺术宗旨的主观性、纯粹性,如果不是经过一定程度的美术教育的学生,是很难理解和赏析的。因为,“抽象美术样式的辨别也有个基本点,即在抽象美术作品中,我们认不出任何客观现实形象。”既然没有客观现实形象,就与人们的赏析习惯或是视觉习惯、视觉心理有较大的距离。通常人们生活在“纯具象”的环境中,我们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真实的物体,如家具、食品、树木等等。自然界的任何生物在其生活、视觉的范围内都有一种“习惯成自然”的定式,这种定式我们暂且将其称为“定式惯性”。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在这种“定式惯性”的环境中,因而具象的形象更容易被人识别与接受,抽象形象因其不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与视觉心理,接受起来也就显得困难重重。更有甚者,非但感到困难,还有一种排斥心理,对抽象美术作品采取不愿接受的态度。难道抽象美术作品真的就与客观现实生活没有丝毫的联系吗?仔细思索,世间万物任何一种形象其实都是以抽象的形态出现的。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认识它,或者叫作“熟视无睹”吧。如我们每天所触目的楼房是以方形为基本形态的;脸盆的半圆形、各种笔的圆柱形都是以抽象的几何形体为基本形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物体都是由抽象的形组成的,只是人们将其赋予了具体、实用的功能。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其视为具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抽象美术作品的赏析应注意分析这些因素,将学生的思维、视觉习惯进行整合,引导其对抽象美术作品的认识。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具象美术作品一样,是丰富而广泛的,就看我们如何去体悟。
  所谓“异质同构”即是将不同性质的事物,由于其某种相同的内涵,因而可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评价和比喻。如荷花—高洁;松柏—挺拔、坚强;狐狸—狡猾;都是以“异质同构”的原理相提并论的。


  一、形、色与情感之间的同构性关系
  形和色是构成抽象美术作品的两大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形和色彩中的“异质同构”原理,引为佐证。生活中人们常常用红色表达喜庆、欢快、危险;以绿色表达青春、生命、和平;以白色表达圣洁、高尚、寒冷;以黑色表达庄重、深沉、严肃;以黄色表达高贵、明亮;以蓝色表达深邃、优郁、宽广……就颜色的本身属性而言,它是不具备这些内涵的,它是“纯抽象”的,只是人们根据长期积系的视觉与心理习惯,赋予它这些情感内涵。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习惯定式。不仅色彩如此,形的内涵也一样。如我们常常用横线来表达平静、开阔、遥远;用竖线表达挺拔、牵升;用斜线表达动荡;用波浪线表达律动、美好;用折线表达躁动与不安;用弧线表达平滑、圆润……用三角形表现坚强、稳固;用圆形表现美满、封闭;用方形表现方正、规则……由于这些纯抽象的形与色被人为地、主观地斌予了情感内涵,在赏析的同时,尽可以将这些内涵引人其中,在解读、赏析这部分作品时,再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个人经验与体悟,赏析起来就会感到游刃有余多了。抽象美术的创始人康定斯基曾经就其创作理论,对色彩和抽象形体的象征惫义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黄色是典型的大地的颜色,意味着世俗,任何时候都无深刻的含义;蓝色是典型的天空的颜色,是高贵的色彩,象征着升华;绿色是夏天的颜色,它是动荡不定的春天向着金色秋天过渡,平静自我满足……红色与绿色相对立,它是前进的动力和力量;紫色意味着衰败和枯谢,白色象征诞生前的虚无,犹如生命出现之前的冰峰时期,而黑色意味着死亡,是无生命的沉寂。”康定斯基关于色彩与情感之间的感悟与联系,既是出于“同构性”理论的。他还指出:“点是绘画的开始,它有大小、形态等的分野;在时间上,点是一种简洁的形态;在建筑与雕刻中,点是各种面相交而产生的顶端……线是点的运动,可以归纳为两大类:水平线和垂直线。水平线承载物质,是寒冷的;垂直线高昂向上、温暖的……色彩和线条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例如,水平线就可以与黑色或蓝色呼应,而垂直线则可以与白色和黄色呼应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抽象美术的理论其实并非高深莫测,它在形与色的应用和处理过程中,其实都是运用了一些概念的内在含义,以这些内涵为基础,以“异质同构”的原则加以组合、构成,表达艺术家的某种感受。它与具象美术作品道理一样,其区别无非是一个用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的形象表达内容,而另一个是以非具体的、非客观的、偏于主观的形象表达内容。无论什磨风格流派的美术作品,“艺术家作画只能以有目的地碰触人类的灵魂这一原则为基础。”不仅康定斯基将形、色与情感之间的同构关系进行了论述,点彩派大师修拉也曾就这方面的关系进行过论述,他指出:“愉快,在调子中产生于明亮占优势时,在色彩中产生于温暖占优势时;在线条中,产生于从水平向上升的线。安定,在调子中产生于明和暗的平衡时;在色彩中产生于暖与冷的平衡时;在线条中呈水平线。悲凉,在调子中产生于暗调子占优势时;在色彩中产生于冷色占优势时;线条从水平向下延伸的线。”任何事物的产生都非纯梓的偶然性,他必定与周围的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我国古代书法家张旭从公孙氏的舞剑中悟得书法的真谛,也是得益于两者抽象运动的形式——力的变换和节奏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同构关系。”抽象美术作品的产生与表现亦是相同的道理,无论它再抽象,再荒唐无稽,再难以理解,它必定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创作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必定会受到周围客观因素的影响。艺术家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他在其作品中,必定会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主观些,对事物的体悟比常人更深刻些。可以用这样的图例来表示艺术家与现实、作品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艺术家与客观现实是相依相存相通的关系,而在创作过程中,抽像流艺来家受客观现实的启发,更强料主观感受,从而创作出美术作品。换而言之,也就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同构性”关系产生了抽象美术作品。
  二、声音、形象、色彩之间的同构性关系
  抽象美术作品的“同构性”关系不单单存在于形、色与情感之间,它还表现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人这样比喻音乐美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色彩犹如键盘,眼睛好似音锤,心灵仿佛绷着弦的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他有意识地按动着各个琴键,以激起心灵的有目的的展动。”诚然,自然界存在的声音如同色彩一样,本无实际意义可言,只是人类依据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斌予了它某种涵义,而这种赋予的基础亦是“异质同构”原理。在这方面康定斯基也认为:“音乐与绘画之间有着必然的共性。”这种“共性”其实就是“同构性”。心理学家对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同构性”关系也作过试验,试验表明:當一个受测验者随着音乐的弹奏,他能够准确地根据声音来选择放在他面前的各种与之相对应的颜色(或花朵)。比如当弹奏高音区时,他往往选择明亮而温暖的色阶(如黄或红);当弹奏低音区时,就会反之去选择深暗或寒冷的色阶〔如蓝或紫)。正是由于人们内心中存在着这种“音乐—绘画”之间的通感(其实就是“同构性”——笔者),所以,当人们听到喇叭的声音的时候,他就会联想到一种进发的黄色,换言之,他能够“听见”,黄色;而当人们看到深沉的蓝色的时候,他则会联想到一支长笛在吹奏,也就是说,他可以“看见”声音。从心理学测试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对外界事物普遗存在着“同构性”关系,不单单是艺术家有所感受,就是一般的人也有所感受,只是我们忽略了这些感受,没有将其运用于对抽象美术作品的体悟中来。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普遥的、共存的“同构性”原理,引导、启发学生赏析抽象美术作品。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尹少淳先生,曾经针对抽象美术教育的方法作过明晰的论述。他指出:“抽象美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在掌握形式特征的基础上,在同构的层面上去感受和体悟其表现性,并以此作为理解和掌握抽象艺术表现的契机。”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利用“同构性”原则赏析抽象美术作品的重要性。当然,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使用何种方法,在教学中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式。因为“这种同构性的把握,仍具有个人感受和经验的墓础,所以,在教学中要茸重和保护学生的不同感受和体悟。”不应强行加上施教者的主观惫识,只能借助这种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留以更多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因为“思维止于结论,始于问题”。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使学生通过教育的引导,提升自身的体悟能力,“如果你不世得体验事物,世界上所有的思考都无法帮助你”。


  参考文献:
  【l】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邵大茂.新印象主义浅议【J】.世界美术, 1985.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就是实现课程的“校本化”,美术课程也不例外。美术课程的校本化实际上就是美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融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内容,满足学生课题发展的多元需求,变“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为“践行者”,实现国家美术教材“二度开发”,使教学更富有地域特色,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材重构策略  教材
期刊
导言  从事美术教师22年来,我对自己职业的要求是:美术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美术课堂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头脑,敏锐感受的心灵,同情心、创造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偶然一次机会,我欣赏到几本国外儿童画选集,不由得惊叹于他们大胆而不拘泥于形式的画法,以及在画中自然流露出的生活味和现场感。在对比这些绘画作品之后,我觉得扼杀儿童创造力的一个巨大杀手是:我们过于追求漂亮的画面效果。在应
期刊
一、課题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利组织下放,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湖北省教学科研示范学校”、“襄阳市教科研十佳实验基地”之一的谷城县实验小学,谷城县一所课改名副其实的龙头实验学校,今天,学校乘课改——校本课程开发之东风。2010年学校再一次把体育学科教学推上课程研发之改革的浪尖。学校根据实际出发,把民间体育《打花棍》选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
期刊
中国传统绘画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讲,民国以前的绘画都统称为古代绘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等。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中国画按其表现方法,分为工笔、写意等;按其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画体,即以线勾勒,然后敷色渲染的笔墨表现样式。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始于工笔
期刊
美术课中适当的赞美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消除学生紧张忧虑的情绪,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几分绚烂的色彩,同时也能够调节、转化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忽视了孩子心理因素的关注和引导,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现代美术教学应该关注赞美的方法,讓美术教育成为解决当下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途径。在学生承受各方面压力,心理不堪重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赞美取向
期刊
现代科学表明,学习音乐是开发智力的理想手段。而训练乐器演奏,它要求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肌体要处在协调一致的状态下进行持续的同步练习,这对于记忆力的增强、注意力的集中、反应灵敏度的提高、耐力的磨炼以及启迪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大有好处。参加学校管弦乐团训练的队员们不仅开拓了艺术视野,掌握一门乐器,还能体验到乐队合作精神,增强其意志,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怎样将管弦乐队学生团结起来,发挥出管弦乐
期刊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被教育者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
期刊
摘要:水彩画本体语言是一个灵活、开放的体系,它随着水彩画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有一部分人认为水彩画的特征仅是“水色交融”、“透明流畅”、“清新淡雅”,把这些特征视为水彩画永恒不变的本体语言。使得不敢对造型深入刻画,对色彩进行反复调整,这造成水彩画色彩单薄,画面轻飘。与其它画种相比缺乏力量感。随着经济全球化、艺术的多元化,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也必定丰富起来,水彩画本体语言应是历史的、发展的,与
期刊
侯云汉  1962年生于武汉,198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全国“三版”展及参加各类专业性展览活动,被中国版画家协会评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优秀版画家”,颁鲁迅版画奖。  王尊  1979年
期刊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体育教学中核心的内容,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得到体育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锻炼来增进体质的不断健康发展,了解体育的基本内涵,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这正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