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致力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深入钻研教材,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数学思想的整体性、有序性和过程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思索、体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的课堂除了传授丰富的知识、纯熟的技能外,更应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这才是数学课堂的本质。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揭示等都要有意识、潜移默化地启发小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领悟数学的真谛。
一、深入钻研教材,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它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我们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深刻领会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从而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隐藏在数学知识的背后,渗透在學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而逐步被理解的。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剪、拼等动手操作完成图形之间的转化,把复杂的曲线图形圆形转化为简单的“长方形”。转化后让学生观察研究圆形的各个元素和长方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圆的半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的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得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形的面积公式,更体验了推导过程及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即将未知图形剪、割、拼、组,再重新结合成可以求出其面积的其他图形的思想方法和“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思路。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但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领悟。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考方法,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
二、把握数学思想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注重数学思想的过程性
数学知识有其来龙去脉,表层的不同知识有其深层的同一性,有其深层相通的思想内核。催生学生的数学思想,要从整体出发,让学生站在整个数学学习的“链”上,把所学的零散知识串成链,铺成面,逐步教给学生联想、沟通、综合等整体把握问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概念和原理为载体。数学的逻辑性决定数学概念发展的有序性,导致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水平的高低,这种概括水平的高低是“有序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些已学过的一些分数:1/8、3/4、11/7、71/100、137/100、49/100米、6/5小时,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分类,有学生根据是否有单位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第二次分类,按照分母是不是100进行分类,重点研究71/100、137/100这两个分数,揭示百分数的概念,通過有序的分类,从分数中抽离出百分数,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中,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点明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意识地安排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如在《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推断和决策的过程。包括设计合适的调查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科学地分析数据并做出合理的决策。统计的教学要改变以往注重统计知识和技能这种数学化的倾向,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把统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统计思想方法,而不是仅仅回答枯燥乏味的纯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悟就需要过程,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逼近思想本质的过程。
三、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数学思想
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的教学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思想。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杯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小明五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学生一般是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
,通分求得五次共喝一杯
牛奶的31/32,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画一个正方形,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5次一共喝了1杯
牛奶的,这里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
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寻找解题思路,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仅问题得到解决,还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是命题的不断变换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反复运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指导思想,它存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中,例如,在解决“一个盘子可以放6个桃子,26个桃子至少需要几个盘子?”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用大椭圆表示盘子,用小圆圈表示桃子,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理解问题的含义,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很好地转化,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用“不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不断“变换”的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可以加快和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还可以达到会一题而明一路、通一类的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反思,回顾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尤其是反思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化,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能力得到提升。
让学生拥有数学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是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直至理解的过程。让学生拥有数学思想,就是让学生拥有数学眼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用数学逻辑的眼光来科学地看待世界。数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索、体验、领悟数学思想,放飞心灵,感悟数学的魅力,做一个快乐的数学思想者。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思想的,富有灵性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流淌,思想在心灵绽放。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的课堂除了传授丰富的知识、纯熟的技能外,更应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这才是数学课堂的本质。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规律的揭示等都要有意识、潜移默化地启发小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领悟数学的真谛。
一、深入钻研教材,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它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我们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深刻领会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从而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隐藏在数学知识的背后,渗透在學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而逐步被理解的。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剪、拼等动手操作完成图形之间的转化,把复杂的曲线图形圆形转化为简单的“长方形”。转化后让学生观察研究圆形的各个元素和长方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圆的半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的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得出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形的面积公式,更体验了推导过程及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即将未知图形剪、割、拼、组,再重新结合成可以求出其面积的其他图形的思想方法和“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思路。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但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领悟。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考方法,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
二、把握数学思想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注重数学思想的过程性
数学知识有其来龙去脉,表层的不同知识有其深层的同一性,有其深层相通的思想内核。催生学生的数学思想,要从整体出发,让学生站在整个数学学习的“链”上,把所学的零散知识串成链,铺成面,逐步教给学生联想、沟通、综合等整体把握问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概念和原理为载体。数学的逻辑性决定数学概念发展的有序性,导致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水平的高低,这种概括水平的高低是“有序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些已学过的一些分数:1/8、3/4、11/7、71/100、137/100、49/100米、6/5小时,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分类,有学生根据是否有单位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第二次分类,按照分母是不是100进行分类,重点研究71/100、137/100这两个分数,揭示百分数的概念,通過有序的分类,从分数中抽离出百分数,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中,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点明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意识地安排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如在《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推断和决策的过程。包括设计合适的调查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科学地分析数据并做出合理的决策。统计的教学要改变以往注重统计知识和技能这种数学化的倾向,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把统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统计思想方法,而不是仅仅回答枯燥乏味的纯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悟就需要过程,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逼近思想本质的过程。
三、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数学思想
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的教学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思想。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杯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小明五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学生一般是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
,通分求得五次共喝一杯
牛奶的31/32,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画一个正方形,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5次一共喝了1杯
牛奶的,这里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
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寻找解题思路,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仅问题得到解决,还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是命题的不断变换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反复运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指导思想,它存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中,例如,在解决“一个盘子可以放6个桃子,26个桃子至少需要几个盘子?”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用大椭圆表示盘子,用小圆圈表示桃子,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理解问题的含义,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很好地转化,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用“不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不断“变换”的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可以加快和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还可以达到会一题而明一路、通一类的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反思,回顾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尤其是反思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化,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能力得到提升。
让学生拥有数学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是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直至理解的过程。让学生拥有数学思想,就是让学生拥有数学眼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用数学逻辑的眼光来科学地看待世界。数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索、体验、领悟数学思想,放飞心灵,感悟数学的魅力,做一个快乐的数学思想者。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思想的,富有灵性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流淌,思想在心灵绽放。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