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采拾锥栗

来源 :小火炬·阅读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a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暑时节,家乡的锥栗已咧开了嘴,等待主人的采拾。我也终于盼来了一次采拾体验,心情无比兴奋。出发前一晚,我还梦见自己化身小松鼠,在锥栗林里灵活地穿梭,采拾着锥栗呢!
  第二天,全家出动咯!一路上我像只欢快的鸟儿,顾不得山路两侧繁茂的杂草和湿冷的露水,直奔在前头,嘴里还问个不停:“爷爷,锥栗是长在树上的吗?要爬到树上采吗?”“爸爸,锥栗林大吗?今天我们能采多少?”……大人们估计被一大堆问号给绕晕了,只好说:“等会儿你就知道了!”
  沿着山路绕过几个大弯,爸爸突然指着前方说:“忻忻,快看,那里就是锥树林了。”“终于到了!”我小跑着向前,又转过一道弯。咦,地上满铺的刺球是什么?有的绿,有的黄,有的还泛着红色。大的似皮球,小的像鸡蛋,外表还长满长长的金针,仿佛是一只只小刺猬。我伸手去拾,“哎呀!”被扎到了,生疼生疼的,原来这些刺这么坚硬啊。爸爸闻声快步跑来,边跑边喊:“要小心,这些就是锥栗,会刺人的。”我惊讶地问:“锥栗不是圆圆的吗?怎么是这样的呢?”爸爸拿出一把竹镊子,将刺球翻转过来,再将镊子收紧,小心翼翼地把尖的一头从刺球的裂口处刺入,一个栗色小圆球就被夹了出来。原来,我们平时吃的锥栗就藏在里面呀!没想到锥栗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宝宝,不仅给它穿上“棉衣”,披上坚硬的外壳,还织了一件百兽不侵的“护身甲”。
  开始采摘了,爷爷和爸爸负责把树上成熟的刺球用长竹竿打下来,我、妈妈和奶奶负责将锥栗从“护身甲”中剥出。妈妈和奶奶猫着腰娴熟地捡着,我也小心谨慎地剥起来。可是好一会儿才弄出一个,一不小心就会被刺着。摆弄了一会儿我的手就酸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在这默默的劳作中,时间悄悄地流走了,布袋里的锥栗也多了起来。大人们的腰也猫疼了,时不时要站直伸一伸,敲一敲。我也觉得很累了,懒懒地坐在旁边的草垛上,望着他们劳动的身影。真是“谁知锥栗甜,粒粒皆辛苦”啊!
  陈致锋老师点评:小作者将第一次采拾锥栗的各种心情描写得丰富、逼真,采拾过程叙述详略得当,体会真实深刻,是一篇较好的习作。
其他文献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4株产脂肪酶高的微生物菌株,采用正交试验对4株菌产脂肪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结果表明,碳源种类和油含量对各种菌株产酶的影响效果较大;其
研究和探索远程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针对远程教育的特殊规律,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适宜的教
8月12日,雷沃重工·中国交通建设·青岛港战略合作暨巴基斯坦项目首批设备交付仪式在雷沃工程机械集团举行,首批雷沃装载机完成交机,正式启运“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电大办学中的非教学信息包括投诉信息、招生咨询信息以及周边信息。这三种信息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工作纠错和宏观决策都有重要参考作用。为了使非教学信息的促进
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找出了对旋式轴流通风机两级电机功率特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并对合理利用功率差提出了技术途径与建议。
通过对1株假丝酵母诱变株发酵合成谷胱甘肽的条件进行研究,发现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4%,蛋白胨1.7%,磷酸二氢钾0.2%,硫酸铵0.6%,硫酸镁0.14%,硫酸锌0.001%,控制发酵条件初始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