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如何能让学生学好它,相信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只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肯学习,多钻研,能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然就会有明显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尝试性的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探索。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全国各地小学(包括农村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传统学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引,有配套的教学指导书,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制度,所以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巧设任务,提高热情。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因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能力水平,从课程间、课内外等新旧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着眼,设计出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又有趣的任务。比如在母亲节前夕同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共同设计一个“献给母亲的礼物”的任务,要求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谢,并配以一幅图画,最后以电子信箱,则可以将设计好的内容打印出来,直接教给母亲。这样的设计综合了打字、作文、绘画、发送电子邮件等多种技能,并且能将最终的劳动成果献给母亲,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密切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已经游乐这么大的进步。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几点:趣味性,这是要优先考虑的,趣味性差的任务难以吸引小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集中精神;难易适当,即任务的难度要适于小学生解决,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任务也宜分层次,将任务划分为基本任务(教师给予较详细的提示,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和附加任务(针对完成基本任务且有余力的学生,教师给出关键的指点);开放任务,适合在活动时间内能顺利做好前两项的学生,教师只说明任务要求不予提示,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任务的量控制在大多数同学能在一次信息技术活动课完成。
四,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學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全国各地小学(包括农村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传统学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引,有配套的教学指导书,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制度,所以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巧设任务,提高热情。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因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能力水平,从课程间、课内外等新旧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着眼,设计出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又有趣的任务。比如在母亲节前夕同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共同设计一个“献给母亲的礼物”的任务,要求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谢,并配以一幅图画,最后以电子信箱,则可以将设计好的内容打印出来,直接教给母亲。这样的设计综合了打字、作文、绘画、发送电子邮件等多种技能,并且能将最终的劳动成果献给母亲,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密切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已经游乐这么大的进步。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几点:趣味性,这是要优先考虑的,趣味性差的任务难以吸引小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集中精神;难易适当,即任务的难度要适于小学生解决,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任务也宜分层次,将任务划分为基本任务(教师给予较详细的提示,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和附加任务(针对完成基本任务且有余力的学生,教师给出关键的指点);开放任务,适合在活动时间内能顺利做好前两项的学生,教师只说明任务要求不予提示,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任务的量控制在大多数同学能在一次信息技术活动课完成。
四,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學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