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想优化教学设计,四环节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也许是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启发性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我们倡导“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同时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多个方面,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想优化教学设计,可以采用四环节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
四环节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自主学习——启发交流——练习反馈——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包括复习、导入、检查预习等内容。复习时教师设计好知识点,有检查,有巩固提高,又有对本节知识的联系铺垫。新课引入要自然新颖,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来争着报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来争着报春?”“小河开化”“小草发芽”“杨柳泛青”,等等,一个个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学们兴趣来潮时,紧接着再问:“还有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好朋友,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燕子”。这样,同学们带着满腔热情和求知欲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新课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共性问题共同引导。其中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时,学生们也能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启发交流阶段
启发交流阶段包括知识要点、应用举例、问题探究等内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反映的情况,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通过应用举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讲解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把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
例如,在讲《月光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知道《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时就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
三、练习反馈阶段
练习反馈阶段包括练习检查和归纳总结等内容。教师可采用课后练习、同步训练等不同方法检查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本节基本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教师要及时点拨、简要总结,站在本学科的高度,站在教学全局的高度,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到有明显收获。
四、拓展提高阶段
本阶段包括知识拓展深化和延伸提高等内容。教学可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重点点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体现通性通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结束《跳水》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船长、水手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会对船长、水手说些什么?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孩子被救以后的场面:(1)船长会说:“你为了逞强完全不顾后果,差一点失去了生命,你应该吸取这次的教训。”(2)水手会说:“幸亏你爸爸出来的及时才挽救了你的生命,要不后果真不敢想象。”(3)孩子会对船长说:“爸爸,这次经历太惊险了,为了一顶破帽子,我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后我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4)孩子会对水手说:“谢谢你们救了我。”这样,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去发现学习规律,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另外,还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在前三个环节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最后有拓展、有提高,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田本娜,高恒利.小学语文教学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8).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课题编号:GH-09103。
关键词: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启发性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我们倡导“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同时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多个方面,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想优化教学设计,可以采用四环节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
四环节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自主学习——启发交流——练习反馈——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包括复习、导入、检查预习等内容。复习时教师设计好知识点,有检查,有巩固提高,又有对本节知识的联系铺垫。新课引入要自然新颖,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来争着报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来争着报春?”“小河开化”“小草发芽”“杨柳泛青”,等等,一个个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学们兴趣来潮时,紧接着再问:“还有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好朋友,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燕子”。这样,同学们带着满腔热情和求知欲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新课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共性问题共同引导。其中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时,学生们也能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启发交流阶段
启发交流阶段包括知识要点、应用举例、问题探究等内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反映的情况,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通过应用举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讲解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把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
例如,在讲《月光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知道《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时就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
三、练习反馈阶段
练习反馈阶段包括练习检查和归纳总结等内容。教师可采用课后练习、同步训练等不同方法检查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本节基本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教师要及时点拨、简要总结,站在本学科的高度,站在教学全局的高度,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到有明显收获。
四、拓展提高阶段
本阶段包括知识拓展深化和延伸提高等内容。教学可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重点点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体现通性通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结束《跳水》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船长、水手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会对船长、水手说些什么?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孩子被救以后的场面:(1)船长会说:“你为了逞强完全不顾后果,差一点失去了生命,你应该吸取这次的教训。”(2)水手会说:“幸亏你爸爸出来的及时才挽救了你的生命,要不后果真不敢想象。”(3)孩子会对船长说:“爸爸,这次经历太惊险了,为了一顶破帽子,我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后我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4)孩子会对水手说:“谢谢你们救了我。”这样,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去发现学习规律,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另外,还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在前三个环节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最后有拓展、有提高,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田本娜,高恒利.小学语文教学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8).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课题编号:GH-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