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迁,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进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农村留守儿童当中有一个极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智障儿童。在大力推广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善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随着艺术休闲课的积极推广和实施,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教育引导模式也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艺术休闲课;留守;智障儿童;孤僻心理
一、艺术休闲课的发展目标与内容设置
在新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发展要求和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我校在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后推出了艺术休闲课,其目的是通过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根据教学工作的要求,艺术休闲课的内容具有阶段性的差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对艺术休闲课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艺术休闲课有年级类别之分,也有区域教育的特色之分。当然,也有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艺术休闲课。艺术休闲课的内容一般设置有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棋牌、健身、旅游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为表现艺术。对于性格孤僻的智障儿童的艺术休闲课来说,应当着重加强其参与社会性活动内容的设置。例如集体性活动、交际性活动、表现性活动等等。
二、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表述
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素质三个方面。相对来说,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素质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其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素质表述具有特殊性,是基于个体行为诉求的一种保护性行为表述。在表述行为的过程中,智障儿童的价值观念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其主导价值与社会性的约束标准抵触性比较大。从这方面来讲,智障儿童的行为多具有混乱性和攻击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他们自我保护心理的体现,是其形成孤僻心理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社会生活之中,一般人往往从自我的行为价值和心理活动诉求出发,而忽视了智障儿童的行为表述特殊心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强烈要求智障儿童以我们共性的社会价值为行动标准,而漠视了他们的特殊心理诉求,因而使得智障儿童的行为表述更加混乱,也更具有攻击性。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能够进入智障儿童的心理活动世界,而强加给了他们一种行为标准。
三、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人际问题表现
农村留守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相应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而祖辈的教育方式又有所偏颇,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留守智障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心理及行为动机上尚不明了事物的本来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视角比较狭隘,行为方式比较单一。再加上社会性教育内容的缺失,他们在事物认知、价值选择、心理诉求等方面极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有些留守智障儿童因为家庭情感的缺失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比较缺少沟通和交流技巧的,导致了性格的孤僻,对于今后走上社会十分的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会多向化延伸。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留守智障儿童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其次是衣食住行和社会化认同等方面。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问题,这些儿童绝大部分的心理诉求会表现在生存和社会化认同方面。也就是说,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时的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自卑、消极等方面。同时,因为自我保护的需求,农村留守智障儿童行为比较过激,喜怒无常。
四、艺术休闲课对改善农村留守智障儿童人际问题的积极性作用
对于农村留守智障儿童来说,艺术休闲课的一大作用是弥补其家庭教育空间的不足。在积极引导其遵守社会共性价值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既可以改善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性行为。在提高农村留守智障儿童基础素质的过程中,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充分满足他们心理活动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准确社会性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化活动教育水平。可以说,艺术休闲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智障儿童的活动融入社会化的群体生活中。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通过艺术休闲课对这些儿童的人际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根据他们的行为动机以及社会性活动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艺术休闲课的多功能教育价值逐渐展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艺术休闲课具有提升生活品位、增加生活情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全方位的素质发展。因为教育设备条件的限制,艺术休闲课在农村的推广还有待完善,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艳杰.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刘强.农村留守幼儿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技,2009(36).
[3]赵菊花.建设和谐家庭 构建和谐社会:赏识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爱满天下,2007(1).
[4]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06(21).
作者简介:彭辉,男,1987年5月出生,就职学校:金坛市启智学校,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艺术休闲课与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关键词:艺术休闲课;留守;智障儿童;孤僻心理
一、艺术休闲课的发展目标与内容设置
在新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发展要求和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我校在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后推出了艺术休闲课,其目的是通过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根据教学工作的要求,艺术休闲课的内容具有阶段性的差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对艺术休闲课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艺术休闲课有年级类别之分,也有区域教育的特色之分。当然,也有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艺术休闲课。艺术休闲课的内容一般设置有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棋牌、健身、旅游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为表现艺术。对于性格孤僻的智障儿童的艺术休闲课来说,应当着重加强其参与社会性活动内容的设置。例如集体性活动、交际性活动、表现性活动等等。
二、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表述
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素质三个方面。相对来说,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素质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其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素质表述具有特殊性,是基于个体行为诉求的一种保护性行为表述。在表述行为的过程中,智障儿童的价值观念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其主导价值与社会性的约束标准抵触性比较大。从这方面来讲,智障儿童的行为多具有混乱性和攻击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他们自我保护心理的体现,是其形成孤僻心理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社会生活之中,一般人往往从自我的行为价值和心理活动诉求出发,而忽视了智障儿童的行为表述特殊心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强烈要求智障儿童以我们共性的社会价值为行动标准,而漠视了他们的特殊心理诉求,因而使得智障儿童的行为表述更加混乱,也更具有攻击性。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能够进入智障儿童的心理活动世界,而强加给了他们一种行为标准。
三、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人际问题表现
农村留守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相应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而祖辈的教育方式又有所偏颇,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留守智障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心理及行为动机上尚不明了事物的本来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视角比较狭隘,行为方式比较单一。再加上社会性教育内容的缺失,他们在事物认知、价值选择、心理诉求等方面极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有些留守智障儿童因为家庭情感的缺失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比较缺少沟通和交流技巧的,导致了性格的孤僻,对于今后走上社会十分的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会多向化延伸。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留守智障儿童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其次是衣食住行和社会化认同等方面。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问题,这些儿童绝大部分的心理诉求会表现在生存和社会化认同方面。也就是说,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时的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自卑、消极等方面。同时,因为自我保护的需求,农村留守智障儿童行为比较过激,喜怒无常。
四、艺术休闲课对改善农村留守智障儿童人际问题的积极性作用
对于农村留守智障儿童来说,艺术休闲课的一大作用是弥补其家庭教育空间的不足。在积极引导其遵守社会共性价值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既可以改善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性行为。在提高农村留守智障儿童基础素质的过程中,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充分满足他们心理活动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留守智障儿童的准确社会性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化活动教育水平。可以说,艺术休闲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智障儿童的活动融入社会化的群体生活中。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通过艺术休闲课对这些儿童的人际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根据他们的行为动机以及社会性活动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艺术休闲课的多功能教育价值逐渐展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艺术休闲课具有提升生活品位、增加生活情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全方位的素质发展。因为教育设备条件的限制,艺术休闲课在农村的推广还有待完善,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艳杰.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刘强.农村留守幼儿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技,2009(36).
[3]赵菊花.建设和谐家庭 构建和谐社会:赏识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爱满天下,2007(1).
[4]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06(21).
作者简介:彭辉,男,1987年5月出生,就职学校:金坛市启智学校,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艺术休闲课与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