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乡情散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ianxuey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人文气息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与融洽,而初中语文教材中便摘录了许多有关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将结合教学实例,分析教师该如何从乡情散文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读其“韵”
  乡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价值,使学生从朗读中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认知文章。在朗读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实现有目的地读,提升学习效率。
  《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散文,介绍了他的家乡京郊运河过年的情景。文章主要描写了春节时,家乡火热的气氛,如同一组色彩鲜明的乡村年景图。文章用词准确生动,语言朴素自然、贴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在学生第一次朗读文章前,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熟悉文章的大致内容。接着,让学生重点朗读第4自然段,并总结作者的语言写作特点。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这个自然段的语言以短句居多,十分口语化,就像和人拉家常一样亲近。比如“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最后,再找学生朗读文中作者的奶奶手拿锅铲,口中念念有词的话语,在朗读时应当怀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将其自然化。甚至要略带些乡音,才能将奶奶对子孙的祝福表现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重在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散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原录音,让学生听一听名家朗读的细节。从而將散文赋予更多的生命力,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二、会其“意”
  散文是一种思维比较抽象的文体。在对文章把握得不够完整的情况下,很难挖掘文章背后所潜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学生还原出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文章里,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激发。
  散文意境的传达可以通过文字,但是考虑到有些内容距离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较远,所以仅凭语言讲授的教学方式可能有些单调无力。而对散文意境最好的解读方法是启发学生基于课文发挥想象力,将其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突破理解障碍。
  在教学《本命年的回想》这篇乡情散文时,在学生多次朗读后,可以让学生拿出笔和草稿纸,将文中所提到的有关新年的场景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来。比如炒瓜子、喝腊八粥、吃糖葫芦、走街串巷卖五颜六色绒花的小贩、拜灶王爷、包饺子、猜谜语、拜年等。这些画面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绘画起来并不难。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将我国春节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利用视频或照片的形式播放出来,配上与新年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真正置身其中,思绪追回到了儿时的新年记忆。
  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乡俗文化正在离学生远去。而语文课本中所设置的这些文章的作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勿忘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打破学生阅读乡情散文的隔阂,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散文所要传达出的意境与思想。
  三、品其“情”
  散文是情的文学,而乡情重在于情。散文的魅力可以说是作者本身的情感以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所赋予的。没有情感的散文只能是一篇空洞冰冷的文字。在情感的分析上,教师可以运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最终达到与文章共鸣的学习效果。而情感解读最直接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动感知的积极性。
  在分析乡情散文《本命年回想》的思想感情时,教师可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儿时过年的回忆。小时候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习俗?令你最深刻的春节记忆是什么?现在的过年景象与过去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更喜欢以前还是现在的新年?这三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几乎不用思考,学生就可以回答出许多有关习俗的变化与消失。教师将学生拉回文章本身,思考作者借助这篇散文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一种是对家乡的怀念,第二种是对于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惋惜。因此,作为现代中学生,更要珍惜并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使其源远流长。
  散文拥有形神兼备和意蕴深厚的特征,能够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触碰美、感知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除了通过朗读文章、品味意境和情感分析外,教学散文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万年初级中学(226100)
其他文献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学习不少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要能读懂简单浅显的文言文作品,懂得文言文常用词汇的语义,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性活用等文言文特殊的语法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互动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词义辨析、多元比较、成语拓展等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文言文词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借助構字,辨析相近词义  初中生往往有个性主有见,喜欢辩论,教师可以利用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层面对写作教学做了总体规定,但课程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地渗入课堂,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自能作文教学注重对目标达成路径的研究,从目标实现方式上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围绕“写什么”“怎么写”,生成有效的作文教学内容。  一、围绕“写什么”设定教学内容  “写什么”,即出现在作文中的内容。写作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围绕题目,我要写些什么。在作文课上,教师进行
期刊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有明确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师,所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他们的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农村学生生活涉历面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的作文普遍存在着写作素材匮乏、真情实感缺乏等问题。作为扎根农村教学的一位普通语文教师,笔者深感责任重大。一篇佳作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又译作《悬崖上的一课》,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代表作。讲述“我”小时候在悬崖边发生的故事,以及这段经历给“我”一生的影响。语文教材虽几次修订,但此文依然保留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且这次编进统编教材,还进行了更细致的补充和调整。  笔者发现,《走一步,再走一步》篇幅由原来的1300多字,增加到了2100多字,且由精读课文变为自读课文,在单元学习提示中,对此文的学习要求也
期刊
作文有些东西可教,有些东西可不教。如学生的经历、学生的选材、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的语言风格是可不教的;文体的特点、文章的构思、字词的推敲、写作的技巧等是可教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教学生一些可教的、值得学的东西,指导学生训练。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经典写法借鉴  案例一:一般文章抒写亲情习惯于“正面突破”,写亲人的深切关爱、细致呵护等,虽感人至深,但角度不新。《散步》从反面突破,着力写散步过程
期刊
一直以来,学界和执教老师都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和艺术手法作出了近乎公式化的同一观点,即作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们的毒害,表达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一判定很显然违背了基本事实和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一种人为的拔高式的文本解读,是不科学的解读。鲁迅的很多作品都肩负起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如果据此给他的所有作品都贴上反封建的标签是不科学的。鲁迅无疑是个战士,但他首先是一个
期刊
2016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正式启用,提出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正式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钱理群先生说过:“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看书浮光掠影,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教育者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在学校以部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为例,进行了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探索。  一、制定课外
期刊
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教读走向课外自读的一座桥梁。教好自读课,才能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读课教学又极容易被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现象:  一是自读课文被“情不自禁”地精读化。新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们常常囿于教学的惯性,习惯性地把自读课文上成以往的精读课。字词句段精雕细琢,篇
期刊
鲁迅先生在评论拜伦作品时说过这样的话:“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与其说是先生评论拜伦对同胞的话,不如说是先生对我们国人的评价,用于先生的作品中亦是合适的。下面笔者就以我们初中语文的《孔乙己》为例,来谈谈这种态度是怎样体现的,帮助我们解读文本的内涵。  一、哀其不幸——苦人、弱者  从鲁迅先生的小说里看,孔乙己大概是命运最为悲惨的弱者。鲁迅先生小说中和孔乙己一样命运悲惨的人
期刊
想起跟我的學生一起学习《寒风吹彻》这篇散文时的情形,纠结沮丧的情绪还历历在心……  “你怎么选这篇难懂的散文上公开课,你有这样深沉的人生感受吗?”面对同事的质疑,我也犹豫过,但是,因为喜欢刘亮程文字中的忧伤、清明和深邃,还是硬着头皮开始备课了。  “来,将你颇有感触的文字大声朗读出来!”带着大提琴曲我期待中的阅读之旅开始了。伴着音乐,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情绪,甚是动人。  “这真的是一篇易感染人的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