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等你老了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弄不清楚父亲的名字。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书,没有报,没有笔,一分钱一根的铅笔,都舍不得用,八分钱一张纸,仔细裁成32开,订成一本本子,要用一个学期。那时候,没有电,即使后来有了电,也是隔三差五地停电。照亮夜晚的是煤油灯,后来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小萝卜头在监狱中写字,我小小的心里竟然对小萝卜头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种情感叫羡慕。我羡慕小萝卜头什么呢?他有一支笔,写着自己的话。我就在这本本子上,写父亲的名字。写得虔诚、刻骨,可谓是使出了吃奶的劲,你可以想象,一个刚刚会写字的孩子,是如何把“洪登贵”写出来的,而且整整齐齐的,像三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
  我本以为父親看到了会很高兴,没想到父亲跟我说,是桂花的桂,不是富贵的贵。父亲用铅笔在我的本子上写下“洪登桂”三字。父亲肯定没有跟我解释过为什么他要写成“桂”字而不让我写成“贵”字,我也从来没有问过。
  父亲,从没有跟我们说过他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记忆中的父亲应该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我记忆中对爷爷的记忆是在4岁及之前。对爷爷的记忆有三处:一是爷爷去世那一夜,我烧了一夜的纸钱,别人要我去睡觉,我不肯;二是在这之前,爷爷奶奶住的丁头屋失火,火光冲天,照亮黑黢黢的天空;三是爷爷把我抱上他的牛,我恭伏在泥污的牛背上,躲避牛蝇和牛虻叮咬,爷爷要把我抱下来,我哭着喊着不要不要。但在对爷爷的记忆中,一点点都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理论上,在我对爷爷的记忆中应该有父亲的影子,但任凭我怎么搜索,都没有把对爷爷和父亲的记忆叠加在一起。
  我对父亲最初的记忆,在哪里呢?奶奶屋前有一颗楝树,会结楝水果子,果子无论是青果子还是渐变为黄果子,都很好看,但不能吃,生涩得很。奶奶丁头屋失火是在夜里,下午时分,我们吃过“节食”(下午三点左右肚子饿了,把中午的饭菜随便吃点)后,继续疯闹。“蛇”,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们看到楝树根部盘缠了无数的蛇,紧紧地裹在楝树上。父亲闻讯赶来,用火剪一条一条地把蛇解开来,放到河里,然而入水的蛇又一次地游来,继续盘在楝树上。这是我对父亲最初的印象,这么多年来,我也从未跟人说起过。父亲那时还没有三十岁,他过三十岁的时候,我已经有很清晰的记忆了。那一年,我家出了好多的事情,一是奶奶的屋子在夜里烧了;二是爷爷去世了;三是我的妹妹掉到河里溺死了;四是我人生生了第一场病——脑膜炎,在医院里住了好多天,医生数次跟我的母亲说这个孩子不行了,即使活着,也是痴呆,但是母亲不相信。我想母亲不相信,也有父亲不相信,正因为有了父亲的不相信,才让母亲的不相信有了可以坚持的理由。然而,我终究是活下来了。
  活了下来的我,回到家,看到楝水果子树已经被父亲砍去,家中贴的伟人像也已经被下掉,只剩下五六个干净洁白的像块在隔墙上,默默注视着一切。不对,其实在我第一次生病前,还有一次病。妈妈被赶去结扎,回来后,要吃安眠药,而我当时要吃打虫药,或者是宝塔糖,但我错吃了安眠药,而后昏迷不醒,是被医生救过来的。于是,父亲慢慢出现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的父亲,话不多,话不多到他什么话也不想说。陌生人会以为他是一个哑巴,但事实上,他是一个聋子。父亲耳聋,是因为得了中耳炎。后来,我跟姐姐讨论过无数次:爷(盐城称父亲为爷,称爷爷为爹爹)真的耳朵聋吗?
  我们的童年中,为什么难以找到父亲的影像?是因为父亲常年都在挑河工。除去一年两季的农忙,便是挑河。父亲大概挑了多少河工?大运河、串场河、蟒蛇河、通榆河……还有大纵湖,大纵湖一直挑到我上初中还在挑。河工一般都是要去挑的,但有一些机灵的人,便会找出各种理由不去挑,当然,不去挑河工会有很艰难的申请过程。我想说的是,父亲每年去挑河工,挑了很多年的河工,让他得到了三样终生相伴的东西,一是他一生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几乎都是和他一起挑河工的人,从年少到青年再到中年。二是抽烟,烟成了挑河工最好的伙伴,烟见证了父亲是如何把一担泥从泥坑里挑到高处,挑成了河堤,挑成了小山的。三是他的耳聋,那年父亲回来后一直用棉签(那时候还没有这么高档的东西,只是把棉花裹在一个细细的树枝上)从耳朵里掏出脓来。后来扔在地上的棉花团子,我两只手都抄不起来。再后来,父亲的耳聋就慢慢传开了。
  父亲挑河工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父亲对泥土的热爱和机器的渴望。挑河工让父亲走出了闭塞的村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烟囱、工厂、汽车、拖拉机……父亲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于制砖坯。此话已经快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已经停止了生病,开始专注于跟着姐姐后面屁颠屁颠的上学。
  制砖坯,是一个辛苦活儿。父亲带领着一群人开始制砖坯,从饮马沟开始,转战到宋楼。饮马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从小时候就不相信这么一个小沟子能够养活王子的千军万马,但饮马沟让我文言文的学习比同学多了一份自信,那就是饮马,是给马喝水的意思,要读去声。
  后来,父亲给我和姐姐买过很多宋楼的烟火,毕竟宋楼以烟火闻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只见过石子路,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柏油马路,往往都是跟烟火厂爆炸联系在一起的。父亲有一天夜里,被幺爷叫起来盖砖坯(幺爷那年才当上新郎官,幺妈是宋楼人)。我跟父亲去了十里之外的宋楼,颠簸了一路上。到了父亲的工厂,夜间乌云密布下的砖坯,盖上的草席,如新娘的披肩。
  如果父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城,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他选择了起房子。将原先的土坯墙的房子扒掉,要砌砖墙,而且要青砖、青瓦和小结瓦。在扒原先房子时,土墙里突然串出了一条小红蛇,里面还有许多蛇,当时拆房子的人很是诧异,要把蛇抓住。父亲说那毕竟是一条小生灵,而且还是红色的。传说家里有红蛇是个好吉兆。农村人对于自然界万物的认知不是来自于课本,来自于学校教育,而是来自于家传祖训。茅草房里有一燕子窝,拆房子时,父亲也很是犹豫。不把燕子窝拆掉,房子就拆不了,拆了燕子窝,燕子回不来怎么办?多少年来,我一直琢磨燕子的灵性,究竟是什么让燕子能够时隔半年之后仍然准确无误地飞回来。后来,离开家,离开父母,到了陌生的城市,一有假期,最先要做的就是像燕子一样的飞回家,回到父母的身边。   父亲对待小红蛇、小燕子这样的生灵是充满了敬畏的,这种敬畏不是我给父亲追加的,而是一个淳朴的农民植根于心底的善良。后来,我到南京读书,工作。我弄不懂为什么一提到中国的农民,人们就会说农民式的狡黠。我想辩驳的是,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市民而言,农村人更多的是大气大方。
  小红蛇和燕子窝,还是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好运。譬如说,我终于结束了生病。而父亲的制砖坯事业也是风调雨顺,带领村里村外一批人成为了首批万元户。当时,表彰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锣鼓震天,余音绕梁。
  父亲制的砖坯成为各种砖瓦厂抢的热货,当然也有很多人以各种手段想从父亲这里分一瓢羹,开始从父亲这里定砖坯再倒卖到小窑厂。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赚钱了之后,不是用来把订货钱还掉,而是先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从买二八杠的永久牌自行车,到买黑白的电视机,买长长的大衣,再到修建自己的房子。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跟父亲去要债。有些老赖自然是要不到的,老赖也不是真的赖,他确实是把窑厂的钱用于消费了。
  有些帐不得不去打官司,时隔多年后,我在盐城一中读书了,还得去龙冈法庭看看父亲,父亲为要这些老赖的钱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但即使走上法庭也难以要回血汗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场龙卷风席卷了建湖县庆丰镇,在我家西边,隔着三个村庄。其中有个老赖就在这个庄子上。龙卷风过后,爸爸带我去看他,幸好他生命无虞。然而,他在断壁残垣前,眼色游离。他诺诺道歉,来日一定还债。父亲手一挥,前债皆免,好好生活。
  龙卷风把一切能够挟裹而去的东西尽数挟裹去,两三个人才能抱起来的大树被连根刨起,屋顶全部掀开,家具不知道被卷到哪里了,就连人都不知道被风刮到哪里了。那时候我还小,还不知道生死之别,听说有一个人一直刮到七十里外的大冈镇,挂在一个树上,这才对死亡产生了刻骨的伤痛。在自然的暴力面前,人实在是渺小得如蚍蜉,但即使如此,却仍有撼动大树的信念,不只是不自量力,而是在证明自己曾经存在。
  父亲在制砖坯之前,是生产队里的保管员,看管着生产队里的农具、粮食、草垛。父亲的好脾气是最受我们一群淘气鬼的喜欢的。我们曾经把草垛掏空,把草垛与草垛之间通过垛道联系起来,然后在里面睡觉。当炊烟升起又落下,薄暮燕尔,夜色初上,此起彼伏地响起:“讨债鬼,回家吃饭。”才作鸟兽散。
  父亲制砖坯的好搭档、好伙伴三姑夫承包了一座砖窑,大姑父承包了一座立体窑。因为三姑夫要把砖坯从西冈河的船上要自己挑到窑里,饱受着体力、高温、烟呛的折磨,他终于病倒了。父亲很是难受,妈妈、姐姐和我坚决不肯让父亲继续做制砖坯的事情了。不管如何,哪怕只在家喝粥,哪怕没有肉,我们都不让他继续做制砖坯,不要父亲被风吹日晒,被烟熏火燎。
  大概父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机工的。他热爱柴油机、拖拉机、水泵、传送机,此时的父亲还承担着生产队里会计、管账的事,然而没有那么多的事情,父亲就开始琢磨着机械。阴雨连绵的日子,我们看着他把柴油机拆下来,大大小小的零件,摊满一地,他用油抹布把这些零件擦洗一遍之后,再一次把它们安装起来。父亲学会了车床,他自己做了一个传送装置,把稻谷传送到天空中,用鼓风机把秕糠吹走。这解决了全队在没有风的日子里,能够抢在大雨来临前把麦子稻子收好。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麦子稻子更重要的了。在我小时候,亲戚总会到乡下来带点米、鸡蛋走和蔬菜走。美其名曰:乡下的东西新鲜。
  父亲在他的新宅后,种了两排水杉树,但是水杉树长得太快了,没几年便比碗口粗,加上对土地营养汲取过快,父亲当机立断刨了。母亲在田埂边,植一株栀子花,夏夜乘凉,栀子飘香。但根系发达,破坏土质,父亲也忍痛刨去。在砍去的楝树边,父亲种了两棵凤凰花,每年春末到秋初,悠悠香飘。一直到了近几年,我偶然用一款手机软件才知道这不是凤凰花,而是合歡树。合欢树边,有桂花树。当合欢香淡退时,桂花香飘来。桂花树边,有槐树若干。但在小妹妹于此树下溺亡,父亲便把槐树全部锯倒,沤在闸塘深处。此槐现在尚在河底否?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后来不在河里玩耍了。
  多少年后,当我读到安徒生的一句话:“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我才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一手修黑乎乎的机器,一手却种植那么多的树。父亲不善摆弄小花小草,甚至他连摆弄都没有,他要的就是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父亲绝没有任何的附庸风雅,父亲植树与毁树,有他的哲学,也有他的审美。庭中曾植桃树,树型极美,结桃硕大,树冠铺展。我初二时曾从同学徐必尧家扛回三株木枣树,结木枣百余斤,邻居嫌木枣树挡风,北风从巷口进不来,南风从巷口出不去,嫌桃树挡风,父亲二话不说,砍掉,让我们惋惜了好多年。门口河边,父亲曾种泡桐树,挺拔入云霄,顶端枝丫间有喜鹊窝,喜鹊日日叽叽喳喳,父亲尤为喜欢。后因门口修路,父亲二话没有,亲手把一排泡桐悉数刨去。泡桐树可以造纸,但父亲把树枝放在火塘里,当柴火烧了。
  屋西边有一座桥,现在名称是“思乡二桥”,由我七舅捐建,之前是小闸桥,之前是水泥板桥,再之前是木板桥。我眼看着木板桥建起来,看着木板桥拆除,变成了水泥板的桥。我们觉得有趣,从趣中感受到美和雄伟,硕大,顺着桥中间的木桩如何滑到水里,再从水里爬上木桥。而慢慢长大之后,我们失去了雄,也失去了美。而父亲的解释就是淡淡的一句:你大了,我们老了。你小时候步子小,一座桥要走三四十步,而现在你步子大,只要七八步就过了桥。而现在银杏树高耸入云,入秋后,金黄一片,成为远处一眼分明的景点。
  父亲是村里最早使用机械的人,当别的村里还在使用纤绳把粮食拉到三十里外的城里,再从三十里外的城里拉回氨水,需要夜里三点出门,夜里十二点进家门时,父亲用他捣鼓的机桨船,来回只要三四个小时。父亲是一个懂规矩,且知道要严格守规矩的人。他不插队,不领事。他把公粮交掉之后,把船停在氨水厂,上岸,过登瀛桥(桥名与他堂哥名一模一样),桥东北有鱼市口,父亲要在鱼市口买俄罗斯面包,那种硬邦邦的要用锯子锯,这当然是我的夸张。登瀛桥西北,过西越河桥,是二姨娘家。二姨娘家大哥、二哥、大姐、四哥,个个年纪比我大,他们用过的字典,看完的书,几乎都被父亲找来带给我了,譬如说那本没有封面封底的《新华字典》。童年里,一觉醒来,最高兴的莫过于听到妈妈说:“你爷进城了。”爷进城,意味着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统统都会来。父亲带回来的不止有面包,还有报纸、图书、《新华字典》等等。我的童年,不缺吃不缺穿,只缺少有字的东西。一张报纸,都会看无数天的,因为反反复复地看,没有其他东西看,以至于后来,我做老师,几乎不去教这个字怎么写那个词用得好在哪里,而是要让学生去反复想象揣摩,要把一个个汉字在面前站立起来,还原到现场的情境之中,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能够令文字在你面前“跳”起来,令我们被文字打动。左拉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把文本中的文字所形成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从教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能够想象和还原文字的画面感。想当年,一个有着硕大脑袋的顽童,能够把《盐阜大众报》上一则小简讯、小通讯能够还原成小伙伴面前的长篇大论,那确实是需要一番刻意的想象力的。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新华字典》是我最喜欢的书,也是我寂寞童年最好的伙伴。我认识的汉字,几乎都是从那本翻破了的《新华字典》中得来的。
  父亲对村里大先生谷远望极为敬重,要我和姐姐都要向谷先生学习。父亲对我们学习的任何需求都是满足的,他在三岔路口剧社有戏唱时,总要带着我去看戏,听淮剧,听黄梅戏,听越剧。我对戏剧的一点爱好,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其实并不懂淮剧,他只是喜欢这种氛围。在喝酒微酣时,他喜欢邀请五舅舅演唱淮剧。五舅和七舅演唱淮剧,字正腔圆,而且是即兴演唱,能把现场的人、事、情等都唱出来。
  父亲过了六十岁,被村民们选举为队长。他主持了一系列的事情,譬如说禁止焚烧秸秆,垃圾集中处理,河道水草清理,铺设水泥道路。特别是水泥道路铺设,让我们这些回去的人们,一下子感觉到家乡真的变好了。父亲还把自留地拿出来,由七舅出资,修了一座小停车场,以供车辆免费停放和调头。
  小时候,往往总是心存远方,相信了鲁迅的话: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往往都与我有关。而到了自己做父亲的年纪,总是把目光投回自己成长的地方,看着父母对自己从来没有过什么期待,父母对自己只有着那份割舍不掉的付出,才明白自己当年的走出,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正如那希望,在抵达之前,我们都要走无数蜿蜒的长路,在浓雾深处,在竹林荫处,往往我们走了一半,眼不见前方,总想着回忆,回忆来时路,却想不出当初为了什么而出发。也就只能咬着牙,风里雨里,一路向前。
  在父亲面前,我只能叫洪超。即使父亲在我这儿,喜欢看书橱里的书,喜欢看我写的文章,喜欢说你这个名字啊,起得有几个人认识呢。我教他念,他没有一次能够读准的,毕竟,确实是没有几个人能念准。但此时,我想对我的父亲说:等你老了,我也会抽空去陪你夕阳下散步,聊天,等你老得坐在轮椅上了,我给你盖上毯子,推着你晒太阳……
其他文献
慵懒的阳光慢悠悠地走过田野  春风夹着冻泥微融的气息  水萩在田埂上晶莹剔透  老黄牛和小黄牛边晒着太阳边嚼着枯草  泥泞的黄土小路咬着石子糖儿  上了年纪的拖拉机嘟嘟地喘著黑烟  青石板的小桥吟着小曲儿  花鸭在水面扑嗒扑嗒地扇着翅膀  站在残荷上的水鸟眼睛显得炯炯有神  蔓藤和老树相依为命  错综的树根露着身子在外面呼吸空气  几只麻雀在枝头欢呼雀跃  野松在这片荒草中显得愈发遒劲  简单的祠
期刊
蝴蝶  把那灵魂剁碎  万花丛中  要对玫瑰负责  乌鸦  月光下的凄厉  恐吓着  礁石上的鱼卵  萤火虫  夜里努力发光  总以为  生了火的骨头都是朋友  秃鹰  借居枯木  不喜欢红色的心  更討厌黑色的眼睛  不死鸟  死亡  是摇篮也是坟墓  一场谎言便是一次轮回
期刊
城市的车擠在一起  房挤在一起  人也挤在一起  在城市里  不敢想什么时候买车  先解决吃和住  城市里,人有时比车和房更挤  工厂十一点半下班时  我被挤得喘不过气
期刊
春红  又一个立春的早晨  一匹马牵着一轮残月  在村庄里遁去  明光河边的泥团里  太阳破壳而出  河里的红马在梳洗马鬃  原野沿河岸隆起高山  天庭的第一炉银光在群峰之上浇注  云团在山腰缤纷迸裂  河水在谷底呼风唤雨  果树立在坡头向阳  瓣瓣花红凌空  一群鸟撞开玻窗  用肉身向炊烟投掷  一团柴火在地下燃烧  黑泥丸和白卵石热气蒸腾  河流的源头  红鱼在舔雪峰  雪峰尖顶鼓胀起来  山
期刊
梦见双马石  双马石, 乡愁是你留给我的孩子  所有的风都为他吹  所有日子都为他悲  当我想你的时候  他就满山遍地野跑  谁的身体在山中凝结  谁的血液在水中找开  又像一个不敢回家的孩子  坐在风口, 除了沉默  如同清溪河, 无法睡去  假如所有的日子都为你而破碎  必有伤风的诗歌持续发霉  假如所有远走他乡的人都没有好结果  我愿承受被城市掏空的命运  有些诗注定无法写出来了  双马石,
期刊
主持人点评  刘正威的这篇《窥视者》,从故事设定的“窥视”模式上,模仿了希区柯克的《后窗》,但故事剧情又截然不同,并且充满了自己的想象。他加上了“时空跨越”这一奇幻元素,渲染了悬疑的氛围,令人充满了探索欲。  刘正威最初版本的《窥视者》,讲述的是一个作家保护自己未来的恋人的故事,但是结局略显平淡。我赋予了他“屠龙者坐在金银财宝堆砌的宝座上,渐渐变成了恶龙”的创意,让他重新梳理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并利
期刊
父亲的玻璃没有藏好  她第一次在大拇指和嘴邊  看到伤口分娩血珠  九个女胎和一个男胎  不到七岁她就成为血的母亲  用无知的力气推开黑漆木门  游向鲜红的客厅 头不能回  裤子里兜满融化的玛瑙  “全是我的嫁妆……”  每走一步都向外泼溅  “大珠小珠落……”  “你把掉在地上的给我一颗颗捡起来串好”  上好的红玛瑙才是玛瑙  “天黑回家了……  给一点是一点”  红血只是褐血  “全是我的嫁妆
期刊
今年有很多人死去  其实去年也有这么多人死去  今年有很多的名人死去  每个人在他的圈子里都很有名  今年死去的人中间  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做孟浪  我几乎没有读过他的诗  但我知道他是个诗人  三十年前那是一九八八年  我们在深圳见过一面  那时他为了工作来找我  那時我也在满地找工作  我们都没有谈诗  坐在地上把一包烟抽完  从那以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我们都不关心对方的死活  他在他的世界游
期刊
常常在想,发明“衣食住行”这个词的人,一定是个穷酸秀才之类。因为他把“衣”排在了“食”的前面——可以饿着肚子,但不能衣不蔽体。而说出“民以食为天”的人,应该是一个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入体察或者切肤之痛的人。  客居异乡的人对故乡的记忆,总概起来就是家乡的味道。乡音,乡情,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乡饭食的味道。  快要过年了,从母亲买来满满一大搪瓷缸的糖稀开始,娃儿们就开始盼望着做花生糖了。  把糖稀倒入
期刊
我对网络文学认识不多,但对网络还算了解。很早就连上了网络。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发展各个阶段。大体上讲,我的印象是,从web2.0时代社区到现在大型垄断社交平台,网络文学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变化从商业上看,可以说是繁荣了。从前一个作品发在网络上,点击数几万作者就很开心了,现在可能是几百万几千万点击数。从线上到线下也完全打通了,线上点击量完全可以换算成线下出版码洋。  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