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书·洪范》曰:“无偏无颇,遵王之义”。遵义之名,取义于此。后因长征中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闻名天下。
遵义,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屯还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双遗产称号,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两个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一直被外界誉为“红色圣地,醉美遵义”。
2016年,遵义市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级城市。通过两年的努力,遵义市有3A级以上景区41个,其中4A级景区21个,占贵州省4A级景区总量的1/4,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酱香白酒工业旅游、以赤水丹霞为代表的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长征文化红色旅游、以道真务川中国傩城、仡佬之源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
记者从遵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了解到,2018年全市预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65亿元以上,同比分别增长30%和36%,实现入境过夜游客接待量增长20%以上,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以上。
如今,遵义正在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真正做到了处处皆美景,四季有耍头。
秋天的遵义,秋风中夹杂着丝丝凉雨,看起来并不是一个游玩的好时机。然而,在遵义市的一些景区、景点里,记者遇到了不少沉醉于“遵义之美”游客。
遵义市旅发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几年前,游客“风雨无阻追捧”的现象并不太多。
十月的一天,56岁的遵义市民刘莲英和舞蹈团的10多个姐妹,一早就出发前往赤水游玩。“我们报了一个三天的旅行团,这一趟就在赤水一个地方耍,要把上次没去成的景点補上,还要把前两次都没吃着的煳辣壳面也补上。”
第七届遵义旅游产业大会开幕现场。摄影/胡志刚
自从退休后,刘莲英就报名参加了一个跳坝坝舞(广场舞)的舞蹈团,平常除了定期排练和表演外,团里的姐妹们最热衷的就是一起出去玩,“东南亚都走了好几个地方了”。
正因为走了很多地方,刘莲英和团里的姐妹们越发觉得,最好玩的还是随时可以出行的本地游。“新蒲的湿地公园、桐梓的杉坪花海、乌江画廊、湄潭茶海、茅台酒镇、赤水大瀑布、四洞沟、务川洪渡河……现在大家都喜欢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们这群姐妹来说,都用来旅游了。”
即便就在遵义游玩,游客也从“一餐饭”“住一晚”演变成如今的“耍几天”“住几晚”。不单是可玩的地方多,每个季节还都有不同的玩法。
“我们一直在推广四季主题游,比如春天踏青赏花、夏天纳凉避暑、秋季采摘体验、冬季体会民俗。”上述市旅发委负责人如是说。
赤水丹霞2010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在巴西举办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为“中国丹霞”,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赤水丹霞,含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处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包括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丈洞景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所谓丹霞地貌,指的是一种有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可以定义为——“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赤水丹霞,是继遵义会议会址、国酒茅台、海龙屯之后,第四张遵义的旅游名片,全长150多公里的赤水河旅游公路驿站,现在已经成为贵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据了解,目前遵义市已经形成“一心、一圈、三线” 的全域旅游架构。一心,即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核心的红花岗、汇川城市中央休闲区;一圈,即环中心城区的播州、新蒲、桐梓、绥阳生态文化休闲带;三线,即西部仁、习、赤的赤水河谷黄金旅游线,东部湄潭-凤冈-余庆中国茶海、乌江画廊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东北部务、正、道仡佬风情生态旅游精品线。同时,遵义市有204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9个,像播州区花茂村还获得了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优秀示范村称号。
全国各地的游客同样被遵义的魅力折服。
遵义是革命老区、红色圣地。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市老城区子尹路96号。当年的遵义会议旧址,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手书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高悬于会址的大门正中。
无论哪个季节,遵义会议纪念馆里游人总是不断。游客来到遵义,一定会到这里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长征时的艰苦卓绝。走进陈列馆,看着一件件历史资料和实景,听着讲解员的描述,遵义会议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
遵义会议纪念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以遵义会议旧址为主的红色旅游,带动了遵义大旅游、大生态的发展。
上海游客何睿可以说是遵义的常客。他回想起第一次来遵义,是和家人参加了旅游团游览了遵义会议会址。“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天的行程匆匆结束。”虽然只是这样的一天,他却从此爱上了遵义,“这些年里,已经数不清来了多少次。” “不仅是桐梓,我市各地纷纷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区位优势,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握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精准旅游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精心打造好水上漂流、乡村休闲避暑、高山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快推动外向型乡村旅游和以水上游乐为主的重点景区的转型升级,加快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市旅发委负责人说。
现在,夏天的遵义,纳凉避暑、体验漂流、探索溶洞、观赏美景、品尝美食已成为其对外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为了让游客玩得尽兴,遵义市不断推出精品旅游路线以及主题旅游活动等。去年夏天,为欢迎国内“新10大火炉城市”居民畅游遵义,遵义市推出了40条一日或一至两日避暑主题游路线和30个夏季避暑主题游活动。
据遵义市旅游行业协会统计,入夏之后,各地主打“清凉一夏”牌,推出了众多主题活动和精品线路。6月29日,遵义市还组织各级旅游部门和部分景区代表参加了重庆市第二届避暑旅游节,面向重庆市民发布了避暑季主题旅游产品共55条,包括一日游、二日游和短期租住等各类旅游产品。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最早提出“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他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这些年,为了实现让遵义旅游业迈上“规模化、市场化、精品化”的新台阶,着力构建“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的新格局,遵义市在强化旅游业态的创新,以及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海龙屯201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海龙屯位于云贵高原北端的大娄山中,雄踞大娄山的东支龙岩山的险峻山巅。从山巅上,可以看到层峦叠嶂如涛如浪,万山如海。这里是中国第48項世界遗产,贵州省的第三项世界遗产,遵义市的第二项世界遗产——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土司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遗址,由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组成。海龙屯,又名龙岩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境内的龙岩山上,系播州杨氏一族兴建于其统治核心区域的山地防御城堡,与遵义老城配合使用。龙岩山地形险要,东、南、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下临深谷,屯顶平阔。屯顶海拔1350米,山下海拔约970米,仅仅东西两侧有小径用于上下通行,易守难攻。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之役”。通过考古队员的努力,如今发掘展现出的主要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遗存,5838米的城墙、9处城门、6处哨台、1处军营、1处操场,以及行政生活设施——新老王宫遗址、手工业设施——窑址3处、采石场1处,外加交通设施——三十六步天梯、龙虎大道,以及水井遗址5处。
遵义,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屯还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双遗产称号,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两个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一直被外界誉为“红色圣地,醉美遵义”。
2016年,遵义市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级城市。通过两年的努力,遵义市有3A级以上景区41个,其中4A级景区21个,占贵州省4A级景区总量的1/4,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酱香白酒工业旅游、以赤水丹霞为代表的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长征文化红色旅游、以道真务川中国傩城、仡佬之源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
记者从遵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了解到,2018年全市预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65亿元以上,同比分别增长30%和36%,实现入境过夜游客接待量增长20%以上,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以上。
如今,遵义正在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真正做到了处处皆美景,四季有耍头。
“风雨无阻”玩遵义,游客流连忘返
秋天的遵义,秋风中夹杂着丝丝凉雨,看起来并不是一个游玩的好时机。然而,在遵义市的一些景区、景点里,记者遇到了不少沉醉于“遵义之美”游客。
遵义市旅发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几年前,游客“风雨无阻追捧”的现象并不太多。
十月的一天,56岁的遵义市民刘莲英和舞蹈团的10多个姐妹,一早就出发前往赤水游玩。“我们报了一个三天的旅行团,这一趟就在赤水一个地方耍,要把上次没去成的景点補上,还要把前两次都没吃着的煳辣壳面也补上。”

自从退休后,刘莲英就报名参加了一个跳坝坝舞(广场舞)的舞蹈团,平常除了定期排练和表演外,团里的姐妹们最热衷的就是一起出去玩,“东南亚都走了好几个地方了”。
正因为走了很多地方,刘莲英和团里的姐妹们越发觉得,最好玩的还是随时可以出行的本地游。“新蒲的湿地公园、桐梓的杉坪花海、乌江画廊、湄潭茶海、茅台酒镇、赤水大瀑布、四洞沟、务川洪渡河……现在大家都喜欢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们这群姐妹来说,都用来旅游了。”
即便就在遵义游玩,游客也从“一餐饭”“住一晚”演变成如今的“耍几天”“住几晚”。不单是可玩的地方多,每个季节还都有不同的玩法。
“我们一直在推广四季主题游,比如春天踏青赏花、夏天纳凉避暑、秋季采摘体验、冬季体会民俗。”上述市旅发委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遵义市已经形成“一心、一圈、三线” 的全域旅游架构。一心,即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核心的红花岗、汇川城市中央休闲区;一圈,即环中心城区的播州、新蒲、桐梓、绥阳生态文化休闲带;三线,即西部仁、习、赤的赤水河谷黄金旅游线,东部湄潭-凤冈-余庆中国茶海、乌江画廊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东北部务、正、道仡佬风情生态旅游精品线。同时,遵义市有204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9个,像播州区花茂村还获得了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扶贫优秀示范村称号。
全国各地的游客同样被遵义的魅力折服。
遵义是革命老区、红色圣地。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市老城区子尹路96号。当年的遵义会议旧址,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手书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高悬于会址的大门正中。
无论哪个季节,遵义会议纪念馆里游人总是不断。游客来到遵义,一定会到这里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长征时的艰苦卓绝。走进陈列馆,看着一件件历史资料和实景,听着讲解员的描述,遵义会议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
遵义会议纪念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以遵义会议旧址为主的红色旅游,带动了遵义大旅游、大生态的发展。
上海游客何睿可以说是遵义的常客。他回想起第一次来遵义,是和家人参加了旅游团游览了遵义会议会址。“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天的行程匆匆结束。”虽然只是这样的一天,他却从此爱上了遵义,“这些年里,已经数不清来了多少次。” “不仅是桐梓,我市各地纷纷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区位优势,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握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精准旅游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精心打造好水上漂流、乡村休闲避暑、高山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快推动外向型乡村旅游和以水上游乐为主的重点景区的转型升级,加快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市旅发委负责人说。
现在,夏天的遵义,纳凉避暑、体验漂流、探索溶洞、观赏美景、品尝美食已成为其对外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为了让游客玩得尽兴,遵义市不断推出精品旅游路线以及主题旅游活动等。去年夏天,为欢迎国内“新10大火炉城市”居民畅游遵义,遵义市推出了40条一日或一至两日避暑主题游路线和30个夏季避暑主题游活动。
据遵义市旅游行业协会统计,入夏之后,各地主打“清凉一夏”牌,推出了众多主题活动和精品线路。6月29日,遵义市还组织各级旅游部门和部分景区代表参加了重庆市第二届避暑旅游节,面向重庆市民发布了避暑季主题旅游产品共55条,包括一日游、二日游和短期租住等各类旅游产品。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最早提出“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他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这些年,为了实现让遵义旅游业迈上“规模化、市场化、精品化”的新台阶,着力构建“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的新格局,遵义市在强化旅游业态的创新,以及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