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英雄主义还在于,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依然向往幸福,目睹了无数次的道德沦丧之后依然坚守善良,生活在一个秩序混乱的年代依然守护做人的尊严。
作 者:[美] 卡勒德·胡赛尼 著
译 者:李继宏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灿烂千阳》以阿富汗几十年战乱的揪心历史为背景,以两位阿富汗女性玛利雅姆和莱拉苦难的一生为主线,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调描述了战乱中阿富汗人民的悲惨生活,并巧妙地呈现出爱与希望、恐惧与勇敢、宽容与救赎等多个人性主题。故事里的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摧毁,看着自己的亲人、儿时的玩伴被战争致残或者被火箭弹炸成碎片,他们不得不举家逃离家园成为难民。长期的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和折磨,更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摧残和迫害,以及希望被浇灭后的精神萎靡和思想麻木。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战乱年代的阿富汗女性,她们不仅和男人一样要面对战争灾难,而且要承受男权与宗教的双重压迫,很多人还是严重的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长期的压迫导致阿富汗女性意志的消沉和反抗意识的丧失,但她们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对美好生活微弱的向往与追求,依然期待着自我的救赎。全书呈现的几乎都是苦难,带给我们的却是幸福哲学。
(一)真正的英雄主义
什么是英雄主义?罗曼·罗兰曾言,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一个战乱年代,每一个底层的阿富汗人民都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被迫无数次去认清生活的真相,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对生活彻底失望,但有些人依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的人丧失了基本的良善与道德,有的人却始终保守着做人的底线,甚至愿意为道德、自由与尊严付出生命的代价。故事中暴怒的鞋匠疯狂施暴并企图杀死莱拉,目睹这一幕的玛利雅姆的反抗意识和内心深处的善良被激活,她用铁锹杀死了鞋匠并救下了莱拉。不管玛利雅姆的反抗是因为过失、正义还是防卫,她还是被塔利班法官判处了死刑,为她的觉醒和反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借用罗兰的箴言,我们也可以说,生活的英雄主义还在于,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依然向往幸福,目睹了无数次的道德沦丧之后依然坚守善良,生活在一个秩序混乱的年代依然守护做人的尊严。
(二)选择的意义
人生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呢?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从这本书里读到的答案是“选择”。
“选择”是一种源于人生态度的决定。决定出发之后,旅行中最难的部分已經结束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原本都有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但是某些时候,现实的禁锢会使人暂时失去选择的权利,因此某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那些基于自由的前提,选择也会很艰难,因为选择越多,越难选择。有人在战略上做出错误的选择,导致无论做出多少战术上的努力,都无法挽回颓势。而逃避、拖延选择,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必须做出选择。
越是两难的情境,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愈加凸显。该书故事中的人物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甚至为自己所作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试想,如果鞋匠选择善待他的妻子、如果玛利雅姆选择拒绝与鞋匠结婚、如果莱拉选择和深爱的塔里克一起出逃、如果玛利雅姆选择不去拯救莱拉……
但是没有如果。我们期待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年代,我们当然也要努力去为自己创造可以自由选择的条件,但是,一旦我们做了选择,更值得好好思考的就不是选择的对错,而是选择之后如何自处了。
(三)幸福源于比较,也可能毁于比较
假如有人问我:“你感觉幸福吗?”我会用“现状”和“幸福基线”进行比较,给出诸如“不太幸福”“还可以”或“非常非常幸福”之类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源于“比较”。比较是以选择为前提的,如果说“比较”是一种技术,那么“选择”则是一门艺术。“比较”前要“选择”参照物,选错了会很难感觉到“幸福”,选对了幸福感会更强。
莱拉和塔里克在巴基斯坦的生活,以及回到战后阿富汗的生活,他们内心的感觉是幸福的。与他们经历过的战乱相比,已经不需要每天提心吊胆地活着,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了例行的家暴,他们平平安安、恩恩爱爱。虽然工作还是会很辛苦,重建家园还得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但是与过去极低的幸福基线相比,他们依然会觉得幸福。
相比那些人生过于平坦的人,依然活着的阿富汗人会更觉得幸福。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战乱与苦难中留住了性命,更是因为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会更加重视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基于战乱时期非常低的幸福基线,他们更容易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丰富和发达的今天,不少人,甚至是很多非常成功和富裕的人,经常觉得抑郁,感觉不到幸福。除少数因为遗传外,大多数人是因为在错误的时空、选取了错误的对象、进行了错误的比较,最终牺牲了生活的乐趣。
如果你觉得不幸福,也许是因为你经历的苦难还不够多。那么,读一读这本充满苦难的书,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你重拾幸福。
作 者:[美] 卡勒德·胡赛尼 著
译 者:李继宏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灿烂千阳》以阿富汗几十年战乱的揪心历史为背景,以两位阿富汗女性玛利雅姆和莱拉苦难的一生为主线,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调描述了战乱中阿富汗人民的悲惨生活,并巧妙地呈现出爱与希望、恐惧与勇敢、宽容与救赎等多个人性主题。故事里的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摧毁,看着自己的亲人、儿时的玩伴被战争致残或者被火箭弹炸成碎片,他们不得不举家逃离家园成为难民。长期的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和折磨,更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摧残和迫害,以及希望被浇灭后的精神萎靡和思想麻木。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战乱年代的阿富汗女性,她们不仅和男人一样要面对战争灾难,而且要承受男权与宗教的双重压迫,很多人还是严重的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长期的压迫导致阿富汗女性意志的消沉和反抗意识的丧失,但她们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对美好生活微弱的向往与追求,依然期待着自我的救赎。全书呈现的几乎都是苦难,带给我们的却是幸福哲学。
(一)真正的英雄主义
什么是英雄主义?罗曼·罗兰曾言,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一个战乱年代,每一个底层的阿富汗人民都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被迫无数次去认清生活的真相,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对生活彻底失望,但有些人依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的人丧失了基本的良善与道德,有的人却始终保守着做人的底线,甚至愿意为道德、自由与尊严付出生命的代价。故事中暴怒的鞋匠疯狂施暴并企图杀死莱拉,目睹这一幕的玛利雅姆的反抗意识和内心深处的善良被激活,她用铁锹杀死了鞋匠并救下了莱拉。不管玛利雅姆的反抗是因为过失、正义还是防卫,她还是被塔利班法官判处了死刑,为她的觉醒和反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借用罗兰的箴言,我们也可以说,生活的英雄主义还在于,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依然向往幸福,目睹了无数次的道德沦丧之后依然坚守善良,生活在一个秩序混乱的年代依然守护做人的尊严。
(二)选择的意义
人生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呢?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从这本书里读到的答案是“选择”。
“选择”是一种源于人生态度的决定。决定出发之后,旅行中最难的部分已經结束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原本都有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但是某些时候,现实的禁锢会使人暂时失去选择的权利,因此某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那些基于自由的前提,选择也会很艰难,因为选择越多,越难选择。有人在战略上做出错误的选择,导致无论做出多少战术上的努力,都无法挽回颓势。而逃避、拖延选择,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必须做出选择。
越是两难的情境,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愈加凸显。该书故事中的人物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甚至为自己所作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试想,如果鞋匠选择善待他的妻子、如果玛利雅姆选择拒绝与鞋匠结婚、如果莱拉选择和深爱的塔里克一起出逃、如果玛利雅姆选择不去拯救莱拉……
但是没有如果。我们期待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年代,我们当然也要努力去为自己创造可以自由选择的条件,但是,一旦我们做了选择,更值得好好思考的就不是选择的对错,而是选择之后如何自处了。
(三)幸福源于比较,也可能毁于比较
假如有人问我:“你感觉幸福吗?”我会用“现状”和“幸福基线”进行比较,给出诸如“不太幸福”“还可以”或“非常非常幸福”之类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源于“比较”。比较是以选择为前提的,如果说“比较”是一种技术,那么“选择”则是一门艺术。“比较”前要“选择”参照物,选错了会很难感觉到“幸福”,选对了幸福感会更强。
莱拉和塔里克在巴基斯坦的生活,以及回到战后阿富汗的生活,他们内心的感觉是幸福的。与他们经历过的战乱相比,已经不需要每天提心吊胆地活着,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了例行的家暴,他们平平安安、恩恩爱爱。虽然工作还是会很辛苦,重建家园还得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但是与过去极低的幸福基线相比,他们依然会觉得幸福。
相比那些人生过于平坦的人,依然活着的阿富汗人会更觉得幸福。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战乱与苦难中留住了性命,更是因为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会更加重视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基于战乱时期非常低的幸福基线,他们更容易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丰富和发达的今天,不少人,甚至是很多非常成功和富裕的人,经常觉得抑郁,感觉不到幸福。除少数因为遗传外,大多数人是因为在错误的时空、选取了错误的对象、进行了错误的比较,最终牺牲了生活的乐趣。
如果你觉得不幸福,也许是因为你经历的苦难还不够多。那么,读一读这本充满苦难的书,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你重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