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脾肠病症的临床疗效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于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脾肠病症患者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脾肠病症疾病特点,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施治方案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脾肠病症;中医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75-01
  脾肠病症在中医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案,对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脾肠病症患者,男62例,女78例;年龄28~80岁,平均(55.2±2.1)岁,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规定符合,均符合下列入选标准:上腹部反复性或持续发作的不适,包括反酸、恶心、胀气、呕吐、早饱等症状,症状累计>3个月。经实验室、影像、临床检查,将器质性病变排除。观察组7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29~80岁,病程3~9个月;对照组68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为28~78岁,病程4~12个月。随机按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维生素B120mg/次,3次/d;雷尼替丁150mg/次,2次/d;吗丁啉10mg/次,3次/d,均为口服。观察组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方案治疗,具体包括:中药口服:槟榔15g,云木香8g,党参20g,茯苓20g,厚朴15g,白术20g,枳实20g,炙甘草12g,干姜8g,麦芽20g,水煎服,1剂/d。针灸:依据中医针灸理论,取气海、中脘、足三里行针灸治疗,阴陵泉、内关、公孙穴可配合行针刺治疗,1次/d。针对脾肠甚虚者,对相关部位行推拿按摩操作,1次/d,取药膏于脾肠部外敷。两组均以30d为1疗程,对预后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加以比较。
  1.3效果评定:效果评定[2]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有效:部分症状消失,临床症状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反应。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择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内科观点认为,脾肠病症是指在脏腑失调、外邪侵入、情志不遂、内伤饮食等病因诱导下,于肠道、脾胃、食管发生的一组病症,具有较高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西药尚无确切治疗方案[3]。 本研究选择的病例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肠症结的患者,以厌食呕吐、胃痞隐痛、嗳气不爽等为临床主要表现[4]。本研究中观察组选择的中医组方药物特性包括:槟榔味辛、苦,性温,在腹脘胀痛、消积食滞中应用;云木香味辛、苦,性温,用于行气止痛、健脾消滞、理气疏肝;茯苓味甘,性平,微酸,以宁心安神,健脾和胃;厚朴味辛、苦,性温,以行气消滞、降逆平喘;白术味甘苦,性温,可燥热利水,健脾益气;枳实味辛、苦,性寒,可作用于停滞内停,痞满胀痛;炙甘草味甘、性平,用于脾胃虚弱,可补脾和胃;干姜味辛、性热,可燥湿通脉、温肺化饮、温中散寒;麦芽味甘、性平,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上述配方中,党参为君药,可除烦渴、和脾胃、补中益气,用于调补,是针对胃虚气弱治疗的最根本药物;臣药为白术,可消食除痞、扶植脾胃,对食少腹胀有改善作用;而炙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补脾益气,除腹胀满。中药以补益脾气为主要目的,活血、行气作辅助治疗,符合辨证观点[5]。
  本研究取气海、中脘、足三里穴行针灸治疗,取阴陵泉、内关、公孙穴配合针刺治疗,针对脾肠甚虚者,对相关部位施以推拿按摩,动静结合,使预后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选择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西医单纯对症治疗比较,中医辨证施治的优点在于使患者的诊疗积极性得以调动,将心理、社会、生物医学等资源充分结合,达到共同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依据脾肠病症疾病特点,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施治方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的运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跃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126-127.
  [2]张崇泉.胃肠疾病从肝脾论治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3):42-43.
  [3]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10(1):10-11.
  [4]苏干伸.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3-14.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陪伴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足月初孕妇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程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陪伴护理。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 VS 60%);阴道分娩产妇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0.2±10.1 VS 132.4±13.2)ml。结论:全程陪伴护理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缩短阴
期刊
摘要: 中药的炮制是根据药物的调配,辨证用药以及制剂的要求逐渐发展而来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工艺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也就是说中药要确保快速高效的疗效,除辨证施治合理配伍外,合理的炮制工艺、恰当的炮制方法以及准确的炮制标准是发挥中药疗效的重要关键,不一样的炮制方法将产生不同的药效。中药的炮制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性,对其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人追求返朴归真,中药的炮制越加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篇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胃下垂的中医辩证药方治疗。方法:选取60例胃下垂患者行中医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轻度8例,中度42例,重度10例,经中医治疗其中轻度:痊愈8例,痊愈率100%;中度:痊愈28例,显效11例,有效率93%;重度:痊愈3例,显效1例,有效率40%,病情越轻疗效越好。结论:胃下垂是脾不能主升清,胃的通降功能失常,中医治疗以胃气宜降、降则和的原则,通腑降浊、调理气机,胃浊得降,气机得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青龙汤的药理、临床作用。方法: 根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总结。结论: 小青龙汤具有解毒散汗,温肺化饮。  关键词:小青龙汤;药理;临床作用【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73-01  1小青龙汤基本情况  组方来源:《伤寒论》。组方: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
期刊
摘要:目的: 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探究。方法: 2012年至2013年从我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选取68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患者以自愿为原则来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对照组采取的是西药治疗,治疗组则是使用中西结合疗法。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5%,两组的有效率对比分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增强型透明贴在PICC穿刺后在机械性静脉炎并发症所发挥的预防作用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4例行PICC治疗的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首先进行PICC穿刺治疗,对照组于穿刺后在穿刺部位使用50%的硫酸镁进行湿敷,观察组则于穿刺后立即在穿刺部位沿穿刺静脉方向覆盖10厘米×10厘米的增强型透明贴,比较两组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百分率以及机械性静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现有持续性皮肤牵引用具在患者中的应用,提出改进方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18家医院共225名医生和60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和患者认为现有的持续性皮肤牵引用具在实用性方面都需要忍受,普遍认为需要改进,在针对目前实用性的改进方案中,在透气性及与脚部的吻合度方面,医护人员中希望改进者所占比重与患者中希望改进者所占比重一致(P>0.05);在形状、固定方式、脚部抬高方式方面,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3年间急性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符合条件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缓解期戒烟,学会自我腹式呼吸锻炼,避免寒冷、沙尘天气刺激等;急性发作期西医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氧疗、福莫特罗4.5~9μg,2次/d,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祛痰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由医生和专职护理师每年三伏天施行冬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锻炼对重症肌无力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肌无力患者80 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规范化肺部康复运动干预。结果:术后5d观察组患者肺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肺部并发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鼓励患者有效咳嗽,促进肺复张;定时进行药物雾化吸入,以促进痰液排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23-01  雾化吸入疗法是帮助患者稀释痰液,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对雾化吸入的护理,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治疗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和水肿。 2.解痉。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  雾化器的种类  (1)超声波雾化器是应用超声波声能,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目的,其特点是雾量大小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