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纪录片作者怀斯曼常年坚持不懈地将摄像机贴近一个社会的公共机构:医院、学校、军队、法庭、警察局、精神病院、福利院……他的一系列纪录电影可以看作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像标本,纪录片作者的主旨之一也是让影片“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层次,在这个抽象的层次上,电影就成了一个对社会问题的隐喻。”这也正是怀斯曼作品价值所在。【关键词】 “直接电影” 戏剧性 暧昧性 “存在主义”
弗雷德里克·不斯曼作为美国“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其静眼旁观的拍摄理念树立了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影片衍生出的多义性在得到观众不同理解的同时,更是招致纪录片学者的质疑,这也是“直接电影”拍摄手法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深入研究怀斯曼的影片创作过程,不难发现其所推崇“客观式的再现”是建立在主观选择拍摄对象、高片比剪辑、有目的结构影片之上的,分析怀斯曼的工作方式,可以窥得其纪录影片的一些美学特征。
(一)戏剧性的编辑模式
在一次放映后与观众的对话中,怀斯曼坦言“纪录片是生活中分辨出什么是真正有趣的东西,并且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它。”诚然,纪录片中戏剧性的体现来源于真实的环境,依靠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怀斯曼的着眼点就是在于美国公共场所环境中,挖掘发生于其间的事件。他的拍摄步骤首先是选择一个限定的公共机构,开拍前基本不做调查,一两天后就开始拍摄,拍摄周期是漫长的,且素材是庞杂的(一般片比是30:1,成片一般为90分钟左右),选择这种方式仿佛一切都是未知的,拍摄过程中,怀斯曼坚信摄影机在场并不会影响被拍摄者的正常活动:不断发生出乎意料的事件更加令作者着迷,除了类似“壁上蝇”式的拍摄方式,怀斯曼正是带着些许幸运捕捉到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当素材拍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就开始着手剪辑,把每一个素材完整浏览过后,进行编号并明确区别素材段落的价值,以确定哪些段落是要编辑的:剪辑时先进行内部剪辑(internal editting),花五、六个月的时间将所有的段落剪辑完成:其后进行内部剪辑(external editting),在此过程中,找出单个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串接起来,把不同时间段的素材排列组合在一起,显示出一定的因果联系。可以看出,怀斯曼的剪辑过程正是挖掘事件联系、发现戏剧性的过程。在了解怀斯曼的拍摄剪辑方法之后,不难发现:“直接电影”貌似客观,却是建立在主观的缜密操作之中,素材的编排、影片讲述甚至等同于剧情片。
(二)暧昧性的接受心理
当影片《高中》在美国放映时,一位保守的女政治家的反应让怀斯曼觉得当时的交流是一段情景喜剧,因为观者对片中学校的理解与怀斯曼有所隐藏的观点截然相反。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直接电影”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拒绝任何旁白,影片《法律与秩序》的结尾还类似于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显示出一种开放性:在某种意义上,“直接电影”经过观众观赏并产生各种观影效果才具备完整的意义。“真正的电影不发生在银幕上,而是发生在来看电影的人的头脑和眼睛中。”不加说教的影片极易产生理解的歧义,怀斯曼所追求的接受效应不是呈现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把问题交给观众独立思考和认识,唤醒人们去思考人存在的现象:同时,这种多义性还是对不同公共机构的隐喻,相同题材、成系列的纪录影片组合起来就是对整个美国社会的解剖,并且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很多问题也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来概括的,因为任何能够解释清楚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或许,怀斯曼本人也不知道解决问题根源的方法,他也在思考事件的原委。加上观众的身份背景的差别,影片结束又没有一个明切的答案,所以形成多义性乃至矛盾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一些怀斯曼和观众的交流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本人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态度的,这就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直接电影”倡导忠实于未加操纵的现实,拒绝损害自然呈现的生活形态,怀斯曼却未必能让每一部影片都显得“中立”和“客观”,这也多少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三)“存在主义”的体现
怀斯曼早年学习过法律,参加过军队,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这段生活对他影响很大:他一直保持着阅读小说和诗歌的爱好,虽然还无法确切考证怀斯曼偏爱何种类型的小说,但回顾世界文学史:上世纪60年代正好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盛行的时期。这类小说突出的特征就是对“存在”、“环境”、“人”的感受,其哲学基础便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创作不再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环境支配人物,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自发选择行动。而这似乎与怀斯曼的拍摄思想不谋而合,或者就是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他在60年代拍摄了第一部影片《提提卡蠢事》,拍摄环境是一所疯人院,这是一个让人觉得荒诞的地方,更像一所监狱,自行其是的病人和麻木的医生同处一所,却是各不相同的境遇:片中一场触目惊心的手术让人心惊肉跳,病人仿佛像牲口一样任由医生摆布,没有了尊严,这种怪诞的气氛一直笼罩着整部影片。在怀斯曼的另一部纪录电影《医院》中,很多文盲、破碎的家庭成员、吸毒者和罪犯等人都汇聚到医院中,与医院这个环境发生各种联系。怀斯曼很多纪录片的初衷主要是想描述环境与人物的关系,通过“存在”、“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现状进行反思,这种关系是通过各种公共机构的形式来表现的。怀斯曼的影片所指与黑色幽默小说中的创作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形成了具备鲜明哲学思辨性和“黑色幽默”特征的影像读本。
当代世界纪录电影发展到现在。涌现出各种流派风格,“直接电影”也早已不是主流,甚至招致了很多纪录片作者及理论家的反对(例如“新纪录电影”就是对“直接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但不能否认“直接电影”的深远历史意义,美国电影专栏作家菲力普·罗帕认为:“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三十部纪录片组成了最接近美国生活面貌的“一部长片”,实际上他是在构造着一部美国史诗。”在中国的“新纪录运动”中,也有遵循“直接电影”风格的影片出现,而这些也只是昙花一现,真正能把“直接电影”风格“一条道走下去”非怀斯曼莫属了。
弗雷德里克·不斯曼作为美国“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其静眼旁观的拍摄理念树立了独特的纪录电影风格,影片衍生出的多义性在得到观众不同理解的同时,更是招致纪录片学者的质疑,这也是“直接电影”拍摄手法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深入研究怀斯曼的影片创作过程,不难发现其所推崇“客观式的再现”是建立在主观选择拍摄对象、高片比剪辑、有目的结构影片之上的,分析怀斯曼的工作方式,可以窥得其纪录影片的一些美学特征。
(一)戏剧性的编辑模式
在一次放映后与观众的对话中,怀斯曼坦言“纪录片是生活中分辨出什么是真正有趣的东西,并且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它。”诚然,纪录片中戏剧性的体现来源于真实的环境,依靠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怀斯曼的着眼点就是在于美国公共场所环境中,挖掘发生于其间的事件。他的拍摄步骤首先是选择一个限定的公共机构,开拍前基本不做调查,一两天后就开始拍摄,拍摄周期是漫长的,且素材是庞杂的(一般片比是30:1,成片一般为90分钟左右),选择这种方式仿佛一切都是未知的,拍摄过程中,怀斯曼坚信摄影机在场并不会影响被拍摄者的正常活动:不断发生出乎意料的事件更加令作者着迷,除了类似“壁上蝇”式的拍摄方式,怀斯曼正是带着些许幸运捕捉到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当素材拍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就开始着手剪辑,把每一个素材完整浏览过后,进行编号并明确区别素材段落的价值,以确定哪些段落是要编辑的:剪辑时先进行内部剪辑(internal editting),花五、六个月的时间将所有的段落剪辑完成:其后进行内部剪辑(external editting),在此过程中,找出单个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串接起来,把不同时间段的素材排列组合在一起,显示出一定的因果联系。可以看出,怀斯曼的剪辑过程正是挖掘事件联系、发现戏剧性的过程。在了解怀斯曼的拍摄剪辑方法之后,不难发现:“直接电影”貌似客观,却是建立在主观的缜密操作之中,素材的编排、影片讲述甚至等同于剧情片。
(二)暧昧性的接受心理
当影片《高中》在美国放映时,一位保守的女政治家的反应让怀斯曼觉得当时的交流是一段情景喜剧,因为观者对片中学校的理解与怀斯曼有所隐藏的观点截然相反。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直接电影”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拒绝任何旁白,影片《法律与秩序》的结尾还类似于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显示出一种开放性:在某种意义上,“直接电影”经过观众观赏并产生各种观影效果才具备完整的意义。“真正的电影不发生在银幕上,而是发生在来看电影的人的头脑和眼睛中。”不加说教的影片极易产生理解的歧义,怀斯曼所追求的接受效应不是呈现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把问题交给观众独立思考和认识,唤醒人们去思考人存在的现象:同时,这种多义性还是对不同公共机构的隐喻,相同题材、成系列的纪录影片组合起来就是对整个美国社会的解剖,并且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很多问题也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来概括的,因为任何能够解释清楚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或许,怀斯曼本人也不知道解决问题根源的方法,他也在思考事件的原委。加上观众的身份背景的差别,影片结束又没有一个明切的答案,所以形成多义性乃至矛盾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一些怀斯曼和观众的交流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本人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态度的,这就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直接电影”倡导忠实于未加操纵的现实,拒绝损害自然呈现的生活形态,怀斯曼却未必能让每一部影片都显得“中立”和“客观”,这也多少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三)“存在主义”的体现
怀斯曼早年学习过法律,参加过军队,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这段生活对他影响很大:他一直保持着阅读小说和诗歌的爱好,虽然还无法确切考证怀斯曼偏爱何种类型的小说,但回顾世界文学史:上世纪60年代正好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盛行的时期。这类小说突出的特征就是对“存在”、“环境”、“人”的感受,其哲学基础便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创作不再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环境支配人物,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自发选择行动。而这似乎与怀斯曼的拍摄思想不谋而合,或者就是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他在60年代拍摄了第一部影片《提提卡蠢事》,拍摄环境是一所疯人院,这是一个让人觉得荒诞的地方,更像一所监狱,自行其是的病人和麻木的医生同处一所,却是各不相同的境遇:片中一场触目惊心的手术让人心惊肉跳,病人仿佛像牲口一样任由医生摆布,没有了尊严,这种怪诞的气氛一直笼罩着整部影片。在怀斯曼的另一部纪录电影《医院》中,很多文盲、破碎的家庭成员、吸毒者和罪犯等人都汇聚到医院中,与医院这个环境发生各种联系。怀斯曼很多纪录片的初衷主要是想描述环境与人物的关系,通过“存在”、“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现状进行反思,这种关系是通过各种公共机构的形式来表现的。怀斯曼的影片所指与黑色幽默小说中的创作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形成了具备鲜明哲学思辨性和“黑色幽默”特征的影像读本。
当代世界纪录电影发展到现在。涌现出各种流派风格,“直接电影”也早已不是主流,甚至招致了很多纪录片作者及理论家的反对(例如“新纪录电影”就是对“直接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但不能否认“直接电影”的深远历史意义,美国电影专栏作家菲力普·罗帕认为:“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三十部纪录片组成了最接近美国生活面貌的“一部长片”,实际上他是在构造着一部美国史诗。”在中国的“新纪录运动”中,也有遵循“直接电影”风格的影片出现,而这些也只是昙花一现,真正能把“直接电影”风格“一条道走下去”非怀斯曼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