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我观摩了全省语文教学大比武。这次听课之前,我就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带着这个目的,我做了认真的记录。回来以后,我对这些老师在上课时的问题设计做了一些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收获不少。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师:悲凉的洞箫声因何而起?
  生: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苏轼是思念某个美女吗?
  生:不是。
  师:美人是什么意思?
  生:……
  师:最早的写美人的诗歌是哪篇?
  生:曹植
  师:不是,还要更早。
  生:……
  (有几个同学又小声地猜测了几个,被老师一一否决,看看学生实在答不出,于是就直接点拨,是屈原的《离骚》,运用了香草美人的写法,美人象征的是君主,对于美人的思念,体现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呈现出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备课之前没有做到对于学情的了解,这节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新生,想让他们通过回顾自身的积累来解决“美人”的问题,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其次是问题的设计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只能进行猜测。再次是问题设计的价值,对“最早的写到美人的诗篇是哪篇”的猜测,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以及连续的追问都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算是好的问题呢?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我手头有一篇《祝福》的教学案例,这篇教学案例曾获宁波市一等奖。下面我就结合这篇案例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课堂问题设计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1.问题设计应该突出重点、难点
  一般来讲,一堂课我们尽量能够做到解决一两个问题,而這一两个问题体现的就是我们对于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它构成我们一堂课的中心问题。所以,在备课之初,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其实就是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成功的课堂的主框架往往只有一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其它的子问题都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展开。获奖的《祝福》教案的主体框架是这样的: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引出“解读冷漠”的话题,课堂讨论——解读《祝福》中的冷漠,总结提升——鲁迅在很多作品中表现这个能杀人的“冷漠”,他要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思想。紧紧围绕“冷漠”的话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当然,设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要求教师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
  2.问题设计应简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问题设计的简洁与否,反映的不仅是一个老9币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更是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成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应该保持一种连续性,教师罗嗦拖沓的语言,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链条,从而影响课堂的效果。而语言的拖沓,思维的混乱必然会导致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比如上文中关于“美人”的那个问题,虽然看似每一个小的问题的提得都比较简洁,事实上,有很多中间的环节是完全不必要的。细究起来,这位老师在设计这个问题之前肯定没有弄清楚自己提问的目的,没有给这个问题准确的定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3.问题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与逻辑性
  一堂课往往由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问题组成,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能不能在课堂上良性运转,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问题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一般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由易而难、由已知而未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也要充分体现出这种规律,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次所听的一堂《赤壁赋》中,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先找学生翻译一些重点字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然后引用了《古文观止》中的一段评论,让学生思考“到底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出悲感”“为什么而悲?”最后老师点出是因为苏轼被贬。这样的设计就是典型的缺乏层次性与逻辑性的体现。
  4.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把课堂当成是一个“任务”,上课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当我们的一篇教案设计完成之时,也就具有了不可更改性,在课堂上无论学生对于我们设计的问题能否回答,回答到哪个层次,我们都照着既定的方向,到最后一个问题结束,“任务”完成。其实,每一个学生群体都有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学情,就应该让自己的问题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其实,课堂上问题的灵活性通常不来源于教师课堂的灵感,大多来源于备课前对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预判。当你设计一个问题时,你要首先设计出大致的答题的思路与角度,同时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较难回答,或回答出多样性的答案时,你应该进行后续的引导,只有如此,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其他文献
我是197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的,至今已有40个年头了,记得刚工作时,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出十届学生,教熟百篇课文,写好千字论文,完成万言专著,戏称“个十百千万工程”。如今这些都已实现,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三,从一个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其乐融融。  一、在课堂问题探讨中走向教改  “教书是饭碗,教好书是本领,教实书
一、学生议论文拟题中呈现的问题  在学生写作中,拟题呈现的问题往往是:题目单词化,如合作,选择,教育等;题目没有表明态度的词,未能形成断定语,如论人性,议道德,罚与不罚等;题目缺少必要的质或量的限定,如权利是害,合作共赢,勤奋出人才等;题目无逻辑思辨,如理性不是爱,惩戒学生是错误的,真理之路只有一条等。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之道  1.针对拟题问题,设定课时“学习点”清单,明确学什么  学生议论文
结合现代社会人人都需要应聘的实际情况,从诸葛亮应聘成功的角度分析传统课文《隆中对》,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现“古为今用”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去阅读经典。  《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教师讲过很多次,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可谓是驾轻就熟。可是我发现老师熟并不代表着学生能会。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一直在强调,但老师们心知肚明,学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些
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设想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人们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头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致使人们自食其果。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一般人认为: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刚开始虽会被大自然包容,但总有一天会得到来自大自然的惩罚。这就是一篇环保主题的科
一、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语文老师的教学对教材、教学案例和课件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常规的教学也只是封闭在有限的教室里,语文教师的眼睛也还是目无旁视的盯着“考试”两字,严重地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语文老师没有充分地将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关注不够,教学资源观念较为狭窄,以致于缩小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范围。因此开发与利用
我们目前的教学,特别是高三年级的教学,在一种强烈的考试意识的支配下,教师视学生为做题的机器,旨在讓学生对高考题有一种熟稔感,而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多年,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改变观念;只有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三语文复习应遵循“五化”教学法。  一、主体知识网络化:据点辐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至今无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也看过不少优秀的阅读写作示范课例,其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往往只能供上好一节课作参考,而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像这些示范课一样一节课引导学生去读一篇作品,在时间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学生的积累少。那么究竟应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爱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呢?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这二者割裂开来,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自教学改革以来,有人早就提出“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然而多数教师的做法仅停留在“读中插写”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写作中“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样写”等有关深层次的问题,教学中往往给予回避,正是这种教学回避导致了读与写在实质上的割裂。
语文阅读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构建更完善的语文学科思维。在完善阅读教学的探索中,师生应当紧密配合,增强在阅读课堂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就在于获取阅读信息,扩展语文学科思维并且培育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从现状来看,语文阅读课通常运用探究式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具体在运用时,教师还需要密切结合语文课堂的现状,选择最适合用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探究式语文阅读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曾作过陇东本土文化资源课程价值研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等课题。本文是依据笔者进行的“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结合陇东本土文化研究性学习专题之一:《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案例,探究提出的开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