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oum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语文老师的教学对教材、教学案例和课件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常规的教学也只是封闭在有限的教室里,语文教师的眼睛也还是目无旁视的盯着“考试”两字,严重地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语文老师没有充分地将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关注不够,教学资源观念较为狭窄,以致于缩小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范围。因此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就成农村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立足课本,挖掘教材资源
  1.换换顺序,机动灵活
  现有教材的编排,已经考虑到了选编课文的内容、体裁以及时令的变化等。但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情况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内在的联系,适当地调整课文的顺序,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篇表现乡情的散文《端午的鸭蛋》(17课)《春酒》(19课),笔者期望达到重温乡情、了解端午文化的目的,特意将课文留到端午节前夕教学,让学生们在《春酒》的带领下引发对家乡物产的念想,在《端午的鸭蛋》的带领下了解端午的风俗,进而在假期里与家长一起过一个有家乡特色的端午节,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思乡、爱乡的情感共鸣。
  2.变变形式,趣味盎然
  语文学科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必然的回归。目前的语文课还少有人走出教室,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有些课文的学习,走出课堂,在校外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更能产生与课文一致的感受。形式变一变,更能达到让读者“贴近”作者、读者“成为”作者的境界。
  如在完成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谈生命》的教学以后,笔者给学生大半节课的时间到校园里面去发现、感悟生命,要求学生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于是,学生们在围墙边发现茂密的黄杨所展示的生命的蓬勃,在开着的洁白的广玉兰那里感悟到生命的博大,在丛生的三叶草身上体悟到生命的坚韧,从校外居民楼墙上攀爬的爬山虎那里了解生命的顽强。让学生们在视觉、嗅觉、触觉的综合体验中感悟生命,没有任何补充的教材能让学生获得如此真切的感受,此时的语文不再单单是无声的符号,而是充满形象、色彩的有生命的物体。
  3.演演课本剧,新鲜又有趣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表现自我,从而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从而增强了对语文课的兴趣。
  如九下第四单元都是剧本。如《威尼斯商人》的演出,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招聘”导演、演员,自制道具,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排练,完全按照剧本演出的正规程序进行。演员们将剧本中每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很到位:心胸狭窄、一毛不拔的夏洛克,谈吐文雅、机智勇敢的鲍西亚,宽宏大量、重情重义的安东尼奥等。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要动脑、动嘴、动手。通过课本剧的排练,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剖析。角色的分配、排练等环节中,学生有争论,有体验,有感悟,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体谅、相会配合的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内心情感不断丰富,形象思维得以加强,创新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二)加强学科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与英语整合,使相近概念区分更清晰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总是将代词“你”“你的”“他(她、它)”“他(她、它)的”混为一谈,句子的理解倒不成问题,但在辨析虚词的用法时,往往因为这个问题出错。于是,教师便可借助英语中“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概念明确两者的区别,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一课的教学中,惠子说的“安知鱼之乐”与庄子狡辩说的“汝安知鱼乐”中的“安”,学生总是认为都译为“怎么”。教师可以借助英语中“how”“where”提问句型分析,弄清学生的这一疑惑。当然,在语文教材已经淡化语法的新课程教学中,借助英语语法来达成教学目標的教学行为是越来越多了。
  2.与艺术整合,使情感体验更丰富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写景文章,文中好词好句层出不穷。但不管再美的描述,毕竟是文字,有很多是远离学生生活的。要是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辅助教学,让学生既能形象深刻地感知文本,又能得到艺术熏陶,岂不是更妙?
  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借助一组三峡的景观图,让学生在欣赏三峡四季景色、山水草木、清猿怪相的同时,形象地感受三峡美景的灵动,感受到郦道元文字的魅力。在《老王》的教学中,笔者将教材上老王画像的简笔画放大,让学生看着画像回答“在这张脸上你看到了什么”,很直观地将老王的“苦”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烙在他们的心底。
  (三)开展综合活动,挖掘乡土资源
  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村学校也有城市学校所不具有的优势:优厚的自然资源,浓郁的地方色彩,乡土教材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笔者从说说家乡、读读家乡、写写家乡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让学生从了解家乡的过程中热爱家乡。
  1.说说家乡
  人类先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家乡马目也是如此。家乡马目的名字有什么来历?原来它的背后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建德名称是怎么来的?据说,三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韶封领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意,建德之名因此诞生。农村一些礼俗也保存完好。我还让学生收集有特色的民情风俗。如:建德九姓渔的特殊婚嫁风俗,七月半做干层糕,大同劳村“二月八”庙会等等。此外,还可以介绍家乡的特产和风景。像里叶白莲、秋梅倒笃菜、三都桔子等特产,江南悬空寺、新叶古村、七里扬帆、三江两岸绿道等风景。学生广泛收集这些资料之后在班上与同学交流,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历史、民风民俗,自然而然就会因了解家乡而爱上家乡;同时又加强了听说的训练,提高了听说能力。   2.读读家乡
  家乡犹如一本书。少年读书,可以读读家乡的水土,读读身边的这条河。如七下第二单元“黄河,母亲”这个探究对象与我校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不如把它改为“家乡河,生命之河!”我校就座落在家乡河畔,这样更适合学生的实际。笔者就带着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家乡河的历史情况,探究家乡河在养育家乡人的贡献以及河水今昔变化的对比,对造成水乡水危机产生的原因的深层次思考。从而激起学生们的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加学生对家乡的关注。读读家乡的文化名人。如古有西汉的朱买臣,三国时期的建德侯孙绍,唐代诗人李频、翁洮,宋代的喻陟、叶问义等等。近现代有的蒋治、陈松林、马正荣、沈邦富、陈鹤轩、陈怀白等等。他们是家乡文化的代表群体,是家乡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传播者,他们共同组成了家乡文化的长廊。读家乡文化名人了解家乡文化,没有文化的传承,一个地方的文脉就难以延续。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爱上家乡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文化的使命感。
  3.写写家乡
  农村有优美的地理环境和大自然特有的风光。教师带着学生走近自然,亲近自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细心体会,就会让学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写成作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爱是那么的自然真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意。
  如教学完诗人何其芳的《秋天》,正是秋季。笔者就布置了一篇题为《家乡的秋天》的作文,带着学生来到离学校不远的田间,让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秋天田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金黄的稻子、枯黄的落叶、火红的柿子等,通过多种感官来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秋天。如有一学生写到:“走进田野,到处都是金黄一色,稻子的長势十分喜人,每颗稻穗都有八九十粒。粒粒都挺着个快要胀破的大肚皮,沉甸甸的……没想到家乡的秋天竟然这么美!家乡,我爱你!”此时学生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是学生感受到家乡实实在在的美之后,由衷地发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是有了真切的感受比任何说教都要有效果。
  “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就有办法。”早在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能过分地囿于教材,而是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以现有教材为中心,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处理教材的作用,使教材更加充实、丰富多彩,使语文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其他文献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
项羽被后人誉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了一代英雄豪杰。如果说刘邦是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那么项羽则更是青史留名的永世英雄。  《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头衔的人。在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下,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中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从阅读入手,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珍视学生
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为了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以提升作为国家、民族未来的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邦”的美誉和“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称谓名副其实。而利用传统文化,倡导传统交流、交际形式,对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礼仪规范是极为有益的,是培养“有礼貌的人”、提高民族素质、改良国民性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新教材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多元化,教师如何精准地阐明各个知识点,提高教学环节的流畅度,就成为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都促使现在的教师们要想把课上好,上得精彩,在语言的组织上就必须考究一番。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对课堂教学在语言组织方面的要求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语言的运用和组织在教学中起到串联的作用  一次正常的课堂教学需要好几个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还较低,思维狭窄,题材多数雷同,语言枯燥无味,缺乏个性与真情,多数学生一听到作文就从心里打怵,可以说语文教师最苦恼的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目前作文教学一般都是选择多灌输,少感染的方式;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
我是197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的,至今已有40个年头了,记得刚工作时,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出十届学生,教熟百篇课文,写好千字论文,完成万言专著,戏称“个十百千万工程”。如今这些都已实现,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三,从一个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其乐融融。  一、在课堂问题探讨中走向教改  “教书是饭碗,教好书是本领,教实书
一、学生议论文拟题中呈现的问题  在学生写作中,拟题呈现的问题往往是:题目单词化,如合作,选择,教育等;题目没有表明态度的词,未能形成断定语,如论人性,议道德,罚与不罚等;题目缺少必要的质或量的限定,如权利是害,合作共赢,勤奋出人才等;题目无逻辑思辨,如理性不是爱,惩戒学生是错误的,真理之路只有一条等。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之道  1.针对拟题问题,设定课时“学习点”清单,明确学什么  学生议论文
结合现代社会人人都需要应聘的实际情况,从诸葛亮应聘成功的角度分析传统课文《隆中对》,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现“古为今用”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去阅读经典。  《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教师讲过很多次,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可谓是驾轻就熟。可是我发现老师熟并不代表着学生能会。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一直在强调,但老师们心知肚明,学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些
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设想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人们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头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致使人们自食其果。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一般人认为: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刚开始虽会被大自然包容,但总有一天会得到来自大自然的惩罚。这就是一篇环保主题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