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丰富积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还较低,思维狭窄,题材多数雷同,语言枯燥无味,缺乏个性与真情,多数学生一听到作文就从心里打怵,可以说语文教师最苦恼的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目前作文教学一般都是选择多灌输,少感染的方式;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对写作缺乏兴趣
  农村部分初中学生没有作文的欲望,对作文缺乏浓厚的兴趣。有教师曾在所任的班级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学生对作文没有较大兴趣,认为写作枯燥无味,心存畏惧感;9%的学生对作文没有一点兴趣,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负担,心存厌恶感;只有3%的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写作文。
  (二)没有充足的阅读积累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阅读问题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四百万字。假设每本书都为十万字,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的读书量为四十本,平均每人每年要超过五本。然而农村学生的阅读量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农村乡镇中学的具体了解,学生订购课外读物的人数基本为零,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更是少之甚少。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学直到中学的阶段里的阅读量都是有限的,即便是阅读了也没有读经典的著作,语言以及词汇方面仍然较为贫乏,思想以及情感更欠缺。一个自身多个方面都欠缺的人,对写作当然不会有较大的兴趣,自然在写作中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可以写。
  (三)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因为课业负担较大,造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乐趣,没有充足的时间以及浓厚的兴趣将自己的生活充分的展现出来。即便学生具有一定的时间也不能够很好的被利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电视、漫画,或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写作源于实际生活,但是生活自身较为枯燥,同时,较少时间去充分感受多种多样的外部世界,写作起来当然会很困难。
  二、改进农村初中作文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教育论)中相关内容表示:“必须在教师耐心的培养下,让学生利用童真的心灵去真正体会生活中所有美好的食物。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心以及希望,并形成较强的表达欲望。”由此可见,学生一切从生活出发,才能使写作兴趣不断提高,进而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写”。所以,想要促使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的激发。
  观察是写好作文重要基础。部分学生感觉作文不知道写些什么、胡乱编造,就是没有对生活的细心的观察,拥有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必须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拥有像哨兵一样的警觉。将自身的所见与所闻能够随时记下来的精神。所以,老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切实的走进生活,真正的对生活进行观察、感受以及领悟,不断开拓视野,将自身的所见所闻不断丰富起来,并将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
  作为农村的学生,其生活学习的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具有有利的自然条件:开门就可以渐渐青葱的远山,抬头就可以看到广阔的星空,低头就能看到潺潺的清溪……农村的生活较为多种多样:春季耕种,秋季收获果实……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内容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我喜欢一个人赤脚在泥土路上边走边跳,到了雷雨过后的夏季,泥土被雨水浇灌得全都湿透了。这时,我就会光着脚丫踩在泥土上,泥土就像海绵一样软绵绵的,将我的双脚紧紧的包裹,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瞬时,感觉自己仿佛是一块被融化的巧克力,切实的体现出了家乡的泥泞小路。”
  (二)强化阅读练习,使阅读积累有所增加
  1.熟读与背诵相关写作素材
  熟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就是使积累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快捷的方式。在熟读以及背诵的过程中,能够对语文文字的知识以及规律进行感悟,对文章的条理结构进行梳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早读以及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等,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以及熟读,直至能够背诵,进而对写作素材有所积累,促使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2.涉猎多种不同的文学作品
  不仅要对新课标中规定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还需要学生涉猎多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定时列举出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作为必读书籍,着重推荐一些满足学生口味、兴趣的文学作品。例如陶渊明、李白、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以及散文随笔……,强化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在对名著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语言以及思想进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进而使学生的语言底蕴不断积累。
  (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累多种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校园的所有活动,除了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促使教师与学生间能够和平、友好的相处,是一种促使学生作文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另外,还能够指导学生帮助家长干一些利索能力的家务,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还能去田间种植一些瓜果树木,除了体验农间劳作的辛苦,还能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见识有所增长,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家乡多做出一点贡献。
  综上所述,要想促使作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作文,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是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因此,必须坚持从农村生活具体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每次心灵触动,鼓舞学生捕捉每次的灵感,将其个性有效的彰显出来,使学生真实的自我充分的展现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连防中学;江苏邳州市新城中学。
其他文献
一、何为“诵读”及“诵读教学”实施的背景  何为“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念(诗文)”。《辞源》解释为“念、默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念、熟读、背诵”。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诵读应包括朗诵、吟诵、背诵等具体的方式,即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味情调的阅读方法。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在我国千余年的语文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无疑是一个传奇。这位旷世才女,有着花容月貌的外表,深厚的家学渊源,但人生却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她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虽然存世作品只有几十篇,却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人生后期抒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醉花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醉花阴》中,作者以“黄花”为主要意象,描绘了黄花的娉婷袅娜,瘦削孱弱,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如何“偶得”,却是令人绞尽脑汁之事,每每写起作文,学生总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究竟是何原因,颇令笔者深思。下面就结合一节作文写作课,谈谈我对学生作文语言训练的思考。  一、《爱在细微处》——作文写作课  作文题目:《爱在细微处》  寫作要求:能结合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爱,通过你细致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20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  学生完
张中行先生的散文《汪大娘》是苏教版必修三读本中的选文。《汪大娘》是一篇看似平淡寻常实则大有深意的的文章。尤其是作為叙述性的写人类散文,开头一大段的议论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段也确实成了学生最大的困惑之一。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散文时,我主要是通过三次细读文本,由浅入深,由感知到思考,再到探究,最终实现解读的目标。由对这一篇典型文章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写人散文文本的解读,
通常,我们以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来评定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高中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爱写、勤写、多写的好习惯。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可以练笔的机会,把写作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一、指导阅读,储备信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文思如泉涌,平时就要进行广泛的阅读,这样才会做到胸有成竹,自然妙笔生花。作为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少。这就要求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
项羽被后人誉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了一代英雄豪杰。如果说刘邦是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那么项羽则更是青史留名的永世英雄。  《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头衔的人。在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下,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中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从阅读入手,通过文本语言,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珍视学生
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为了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以提升作为国家、民族未来的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邦”的美誉和“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称谓名副其实。而利用传统文化,倡导传统交流、交际形式,对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礼仪规范是极为有益的,是培养“有礼貌的人”、提高民族素质、改良国民性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新教材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多元化,教师如何精准地阐明各个知识点,提高教学环节的流畅度,就成为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都促使现在的教师们要想把课上好,上得精彩,在语言的组织上就必须考究一番。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对课堂教学在语言组织方面的要求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语言的运用和组织在教学中起到串联的作用  一次正常的课堂教学需要好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