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自己学习,主动有目的地学习,这是课堂最重要的法则.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体现的正是这一理念.在听课视导和教学调研中发现,教师都在自觉践行这一理念,并应用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是“以生为本”观念在课堂中的直接体现.但也有一些教师在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及其基本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使自主学习呈现“无政府”状态,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现就自主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认识.
一、区别“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他主,就是教师牵着走,学生跟着教师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该听什么、该看什么、该做什么,都由教师做主,教师说了算.也就是说,他主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性.但是学习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学生的经验的积累、变化,最终还是通过自己来实现的,只是在教师的规划、引导下实现这一点.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来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选择阅读、实验探究、查阅资料、与同伴合作交流来获得新知和技能.
二、认识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主动性
什么是主动性?不是教师要我学我才学习,家长要我学我才学习,而是我要学.主动性是怎么来的?首先是兴趣,怎么样培养兴趣呢?新课程提供了很多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比如教材强调生活性,科学探究的大多都是与生活有关的东西——我背的书包带、我用的指甲剪、我每天骑的自行车、学生及老奶奶戴的眼镜……里面都隐藏着很多的物理知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新课程在设置上删掉了以往教材中的繁、难、偏、旧,就是让学生容易学会,有成就感、有自信,这样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是责任.并不是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能让学生马上有兴趣或能成功,也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作用、价值,但要让学生相信这个学习对充实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科技的发展都有价值、有意义.这样就不能说兴趣高于一切,还要有责任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对父母负责,怎么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所以,兴趣和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理解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独立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我们可以引用教学论专家江山野的精辟论述:首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我们只能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以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再次,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最后,每个学生,当然这不包括一些有特殊原因的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明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些什么
有一个物理教师谈了他是怎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拿起物理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图片、一个例题地教学生读,和学生一起分析,比讲授法还讲授法,而后学生知道:原来物理书是可以这样看懂的.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自主学习不是一下子就让学生自己学.学生从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要有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慢慢地把方法教给了学生.教是为了不教,到了九年级,学生就学会了自己读书,学会了分析问题,学会了自己去设计实验并进行科学探究.一次我们去听课,要进行一个物理量的测定,全班学生竟设计出了六种不同的正确方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分析说明,这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和价值.可见,从教师的主导到学生的主体,从教到学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能成为一种专制.但是,现在有许多教师不注重这个过程,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过于放纵学生的自主,致使自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任何改革和追求,都要有自己相应的观念、经历、体验、思考、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就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真正地坚持下去.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课堂教学,加强课改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多读书、会自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会对自主学习有亲身体验,才会有耐心并坚定不移地去推行自主学习.
一、区别“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他主,就是教师牵着走,学生跟着教师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该听什么、该看什么、该做什么,都由教师做主,教师说了算.也就是说,他主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性.但是学习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学生的经验的积累、变化,最终还是通过自己来实现的,只是在教师的规划、引导下实现这一点.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来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选择阅读、实验探究、查阅资料、与同伴合作交流来获得新知和技能.
二、认识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主动性
什么是主动性?不是教师要我学我才学习,家长要我学我才学习,而是我要学.主动性是怎么来的?首先是兴趣,怎么样培养兴趣呢?新课程提供了很多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比如教材强调生活性,科学探究的大多都是与生活有关的东西——我背的书包带、我用的指甲剪、我每天骑的自行车、学生及老奶奶戴的眼镜……里面都隐藏着很多的物理知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新课程在设置上删掉了以往教材中的繁、难、偏、旧,就是让学生容易学会,有成就感、有自信,这样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是责任.并不是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能让学生马上有兴趣或能成功,也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作用、价值,但要让学生相信这个学习对充实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科技的发展都有价值、有意义.这样就不能说兴趣高于一切,还要有责任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对父母负责,怎么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所以,兴趣和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理解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独立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我们可以引用教学论专家江山野的精辟论述:首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我们只能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以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再次,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最后,每个学生,当然这不包括一些有特殊原因的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明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些什么
有一个物理教师谈了他是怎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拿起物理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图片、一个例题地教学生读,和学生一起分析,比讲授法还讲授法,而后学生知道:原来物理书是可以这样看懂的.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自主学习不是一下子就让学生自己学.学生从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要有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慢慢地把方法教给了学生.教是为了不教,到了九年级,学生就学会了自己读书,学会了分析问题,学会了自己去设计实验并进行科学探究.一次我们去听课,要进行一个物理量的测定,全班学生竟设计出了六种不同的正确方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分析说明,这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和价值.可见,从教师的主导到学生的主体,从教到学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能成为一种专制.但是,现在有许多教师不注重这个过程,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过于放纵学生的自主,致使自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任何改革和追求,都要有自己相应的观念、经历、体验、思考、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就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真正地坚持下去.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课堂教学,加强课改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多读书、会自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会对自主学习有亲身体验,才会有耐心并坚定不移地去推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