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中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在近几年政治课教学改革中,阅读已被广泛地引进课堂,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了可读性。许多内容和道理一般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初步理解。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就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加强对学生课堂阅读指导,把读和教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政治课;阅读;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认真设计好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这样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如高一经济生活政治中的《神奇的货币》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列出如下阅读提纲:①什么是货币?其本质是什么?②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③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含义、纸币的优点、发行规律分别是什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可以更好地理清头绪,理解基本原理。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堂阅读时不仅要带者教材中的问题去阅读,还要带者生活中的问题去读。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哲学与生活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纠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带者三个问题去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①什么是联系,“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②联系的内容是什么,联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③联系的范围是什么。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去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重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有些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去加以理解,但有些教学重点并不是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阅读也可以初步弄懂。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有所选择,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高一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这一节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这个重点去反复阅读,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重点。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应当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不断地加深理解。然后再加以讲解。
首先要重点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如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原则、源泉、决定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有一年全国政治高考试题中有一题不定项选择题,题干是:某省要求干部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上下工夫。他们提出,只有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勤政廉政,才能促使经济“中心”升位,兴省兴国。这一要求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从题干上看,这一题的已知条件有三个:①要求干部脚踏实地;②工作“重心”下移和经济“中心”升位;③蕴涵的哲学道理。这就不难看出第一个已知条件要我们想到从实际出发。第二个条件是要求我们想到矛盾的转化。第三题目的要求是用哲学的原理,那就既要考虑唯物论原理。也要考虑辩证法原理。当我们找出了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已知的条件去做题,那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也不会在做不定项选择题时出现多选或漏选的现象。做问答题时也就不会出现答错的现象。
三、联系高考实际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政治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政治课源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或用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去说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能把政治课本教活,把政治课本读活。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不管这些材料是否过时,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把课本正文中的观点与这些材料进行联系、思考,这样能熟悉课本,加强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对于现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导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①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③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联系高考和社会热点去读。把读和教师的教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阅读去发现问题,通过阅读去加深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08全国一卷)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采,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顾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在阅读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制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等社会热点去读,可以更好的理解题意。
关键词 政治课;阅读;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认真设计好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这样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如高一经济生活政治中的《神奇的货币》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列出如下阅读提纲:①什么是货币?其本质是什么?②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③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含义、纸币的优点、发行规律分别是什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可以更好地理清头绪,理解基本原理。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堂阅读时不仅要带者教材中的问题去阅读,还要带者生活中的问题去读。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哲学与生活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纠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带者三个问题去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①什么是联系,“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②联系的内容是什么,联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③联系的范围是什么。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去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重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有些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去加以理解,但有些教学重点并不是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阅读也可以初步弄懂。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有所选择,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高一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这一节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这个重点去反复阅读,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重点。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应当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不断地加深理解。然后再加以讲解。
首先要重点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如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原则、源泉、决定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有一年全国政治高考试题中有一题不定项选择题,题干是:某省要求干部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上下工夫。他们提出,只有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勤政廉政,才能促使经济“中心”升位,兴省兴国。这一要求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从题干上看,这一题的已知条件有三个:①要求干部脚踏实地;②工作“重心”下移和经济“中心”升位;③蕴涵的哲学道理。这就不难看出第一个已知条件要我们想到从实际出发。第二个条件是要求我们想到矛盾的转化。第三题目的要求是用哲学的原理,那就既要考虑唯物论原理。也要考虑辩证法原理。当我们找出了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已知的条件去做题,那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也不会在做不定项选择题时出现多选或漏选的现象。做问答题时也就不会出现答错的现象。
三、联系高考实际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政治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政治课源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或用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去说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能把政治课本教活,把政治课本读活。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不管这些材料是否过时,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把课本正文中的观点与这些材料进行联系、思考,这样能熟悉课本,加强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对于现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导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①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③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联系高考和社会热点去读。把读和教师的教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阅读去发现问题,通过阅读去加深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08全国一卷)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采,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顾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在阅读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制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等社会热点去读,可以更好的理解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