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经验,分析了应用型本科该课程特点,揭示了现行该课程教学中的弊端,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包括: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自顶向下
AbstractBased on long-term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computer network,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cours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s analyzed and the present defects in the teaching are revealed. Furthermore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deepen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for this course including using a top-down approach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choos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with reaso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forming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top-down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根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1]。对于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2],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以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这也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是培养具有电工电子技术、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网络》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但在目前的教学实施中存在限制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不突出以及教学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本文就作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和思考,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并结合的产物,因此它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它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需要课堂和实验室的结合。应用型本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应从培养目标上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5]。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 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基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各层涉及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动手能力强的网络设计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二)应从教学计划上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
应用型本科要突出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三)应从教学模式上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应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模式,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网络》现行教学现状剖析
(一)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理念主张培养知识型人才,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思维培养只强调聚合思维,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和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成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6]。这种传统授课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其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有层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主要不是指理论的创新,而是为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二次创新”,这种创新的过程是实现和验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方式远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成为计算机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 实验在教学中的位置不突出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验时既要做软件实验,也要做硬件实验。但是目前有些院系由于经费原因没有专门的网络实验室,甚至不开设实验课,严重背离了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一些实验,比如局域网的组建、Ethereal实验等,没有亲自动手,很难掌握。
(三) 教学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现在一些高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密切,因而在学生无法形成一个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的概念。比如在我院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专业,在讲授该课程时应增加工业控制网络的知识,可以结合目前工业网络结构的现状,对现代企业的“现场控制层”、“过程控制层”、“企业管理层”三个网络层次进行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现代企业网络层次有更深的理解。
三、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措施
如何突破以上所提的问题,通过思考和实践,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
(一)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的内容极为复杂,涉及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的许多概念、协议和技术。为了处理这种大的跨度和复杂性,通常都围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教学内容[7]。借助这种分层的组织结构,学生能够透过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看到其内部,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分层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从物理到应用层的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代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并非是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从应用层开始向下一直讲到物理层的自顶向下方法来处理网络,主要有这样几种好处。首先,它特别强调应用层,实际上,计算机网络领域的许多革命性创新都发生在应用层,其中包括Web,对等文件共享和流媒体。其次,作为教师的经验是,在课程开始后先讲授应用的内容,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渴望了解诸如Web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是如何工作的,这些都是多数学生每天都接触的。一旦了解网络应用,学生就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接着就会饶有兴趣地研究在较低层可能提供和实现这些服务的各种方式。再次,自顶向下方法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介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学生可不仅能够看到流行的应用程序和协议的工作原理,还能体会到创造自己的网络应用程序和应用层协议并不那么复杂,通过这种成就感鼓励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另外,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后,学生可以极早搞清楚应用程序接口,服务协议和协议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后继讨论的各层中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
(二)实行以“教”为辅,“学”为主的方法
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更新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生变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督促者,使得“教”是以引导为主、起“辅”的作用,而“学”起“主”的作用。主题教学和问题教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主题或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回答。比如在讲授网络接入时,考虑到学生平时能够经常接触到该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设置一个“网络接入类型”的主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常见的网络接入类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灵活引导和控制。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网络接入方式作小结,并作出进一步的提示,留待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因此,不论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还是其它课程的教学,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三)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各个高校以及不同的院系都有其不同的办学和培养目标,作为计算机学科中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围绕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准确定位,从而使得教学计划和目标有效实现。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应该侧重于网络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材中有些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删减,对于有些实际应用的部分要结合专业适当地进行增加。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应当作为重点,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后继课程,就能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应把握住六个基本模块,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授课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
1.计算机网络基础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网络定义和功能、网络分类和组成、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
2.数据通信基础
知识点: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技术、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信道复用技术、差错控制技术、传输媒体类型和特点。
3.局域网构建
知识点:传统以太网、高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4.网络互连
知识点:网络互连设备和广域网的相关技术。
5.Internet及相关内容
知识点:TCP/IP 协议(协议概述、IP 地址类型、子网与子网掩码、IP 路由、TCP/IP 的配置及测试、DHCP 服务等)、Internet 的域名管理(域名、DNS 结构、域名解析过程及DNS 服务方式等) ,Internet 服务(Web 服务、FTP 服务、邮件服务等),Internet的用户接入技术。
6.计算机网络安全
知识点:网络安全要求、访问控制与设备安全、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的攻击与防卫。
(四)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用”为主旨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以实验为手段,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规划、设计、组建、测试、维护网络的能力。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教学设计应具有两大特点:①要突出实验课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②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实验内容。
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主要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计划上进行改革,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取消演示性实验。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摈弃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而是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尽可能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完成所规定的实验任务。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强化和激励措施,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转化为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在规定时间提前完成实验的同学,教师应安排一些更具实用性和工程性的实验,鼓励其完成,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同一个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只要把握问题求解的大方向,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让优秀方案提出者讲解其设计思路、心得体会,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较强,发展速度很快,使《计算机网络》教学愈显重要,同时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探讨和研究其教学具有深刻意义。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注重学以致用,突出能力培养,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不断学习,多实践,多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跟上网络发展步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模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雪梅.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47-49.
[2] 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和职业,2006,32:20-22.
[3]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5,20(6):773-776.
[4] 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
[5] 宋思远.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2):11-13.
[6] 陈璟,张基温. 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75-77.
[7] James F.Kurose Keith W.Ros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5.3-5.
作者简介:
陈景波男(1978- ),籍贯:江苏常熟,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系讲师,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网络。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自顶向下
AbstractBased on long-term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computer network,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cours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s analyzed and the present defects in the teaching are revealed. Furthermore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deepen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for this course including using a top-down approach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choos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with reaso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forming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top-down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根据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1]。对于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2],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以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这也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是培养具有电工电子技术、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网络》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但在目前的教学实施中存在限制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不突出以及教学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本文就作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和思考,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并结合的产物,因此它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它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需要课堂和实验室的结合。应用型本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应从培养目标上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5]。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 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基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各层涉及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动手能力强的网络设计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二)应从教学计划上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
应用型本科要突出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三)应从教学模式上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应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教学模式,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网络》现行教学现状剖析
(一)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理念主张培养知识型人才,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思维培养只强调聚合思维,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和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成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6]。这种传统授课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其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有层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主要不是指理论的创新,而是为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二次创新”,这种创新的过程是实现和验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方式远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成为计算机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 实验在教学中的位置不突出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验时既要做软件实验,也要做硬件实验。但是目前有些院系由于经费原因没有专门的网络实验室,甚至不开设实验课,严重背离了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一些实验,比如局域网的组建、Ethereal实验等,没有亲自动手,很难掌握。
(三) 教学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现在一些高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密切,因而在学生无法形成一个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的概念。比如在我院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专业,在讲授该课程时应增加工业控制网络的知识,可以结合目前工业网络结构的现状,对现代企业的“现场控制层”、“过程控制层”、“企业管理层”三个网络层次进行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现代企业网络层次有更深的理解。
三、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措施
如何突破以上所提的问题,通过思考和实践,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
(一)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的内容极为复杂,涉及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的许多概念、协议和技术。为了处理这种大的跨度和复杂性,通常都围绕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教学内容[7]。借助这种分层的组织结构,学生能够透过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看到其内部,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分层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从物理到应用层的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代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并非是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从应用层开始向下一直讲到物理层的自顶向下方法来处理网络,主要有这样几种好处。首先,它特别强调应用层,实际上,计算机网络领域的许多革命性创新都发生在应用层,其中包括Web,对等文件共享和流媒体。其次,作为教师的经验是,在课程开始后先讲授应用的内容,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渴望了解诸如Web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是如何工作的,这些都是多数学生每天都接触的。一旦了解网络应用,学生就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接着就会饶有兴趣地研究在较低层可能提供和实现这些服务的各种方式。再次,自顶向下方法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介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学生可不仅能够看到流行的应用程序和协议的工作原理,还能体会到创造自己的网络应用程序和应用层协议并不那么复杂,通过这种成就感鼓励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另外,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后,学生可以极早搞清楚应用程序接口,服务协议和协议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后继讨论的各层中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
(二)实行以“教”为辅,“学”为主的方法
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更新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生变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督促者,使得“教”是以引导为主、起“辅”的作用,而“学”起“主”的作用。主题教学和问题教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主题或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回答。比如在讲授网络接入时,考虑到学生平时能够经常接触到该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设置一个“网络接入类型”的主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常见的网络接入类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灵活引导和控制。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网络接入方式作小结,并作出进一步的提示,留待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因此,不论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还是其它课程的教学,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三)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各个高校以及不同的院系都有其不同的办学和培养目标,作为计算机学科中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围绕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准确定位,从而使得教学计划和目标有效实现。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应该侧重于网络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材中有些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删减,对于有些实际应用的部分要结合专业适当地进行增加。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应当作为重点,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后继课程,就能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应把握住六个基本模块,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授课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
1.计算机网络基础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网络定义和功能、网络分类和组成、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
2.数据通信基础
知识点: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技术、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信道复用技术、差错控制技术、传输媒体类型和特点。
3.局域网构建
知识点:传统以太网、高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4.网络互连
知识点:网络互连设备和广域网的相关技术。
5.Internet及相关内容
知识点:TCP/IP 协议(协议概述、IP 地址类型、子网与子网掩码、IP 路由、TCP/IP 的配置及测试、DHCP 服务等)、Internet 的域名管理(域名、DNS 结构、域名解析过程及DNS 服务方式等) ,Internet 服务(Web 服务、FTP 服务、邮件服务等),Internet的用户接入技术。
6.计算机网络安全
知识点:网络安全要求、访问控制与设备安全、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的攻击与防卫。
(四)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用”为主旨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以实验为手段,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规划、设计、组建、测试、维护网络的能力。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教学设计应具有两大特点:①要突出实验课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②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实验内容。
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主要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计划上进行改革,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取消演示性实验。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摈弃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而是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尽可能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完成所规定的实验任务。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强化和激励措施,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转化为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在规定时间提前完成实验的同学,教师应安排一些更具实用性和工程性的实验,鼓励其完成,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同一个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只要把握问题求解的大方向,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让优秀方案提出者讲解其设计思路、心得体会,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较强,发展速度很快,使《计算机网络》教学愈显重要,同时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探讨和研究其教学具有深刻意义。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注重学以致用,突出能力培养,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不断学习,多实践,多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跟上网络发展步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模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雪梅.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47-49.
[2] 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和职业,2006,32:20-22.
[3]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5,20(6):773-776.
[4] 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
[5] 宋思远.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2):11-13.
[6] 陈璟,张基温. 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75-77.
[7] James F.Kurose Keith W.Ros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5.3-5.
作者简介:
陈景波男(1978- ),籍贯:江苏常熟,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系讲师,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