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可通过与对应配体的相互作用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在维持机体的外周耐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抗CTLA-4/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阻断肿瘤的信号转导通路,已经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卓越的抗肿瘤疗效,预计未来十年内免疫疗法将用于60%晚期肿瘤的治疗。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5年生存率普遍较低,放疗、化疗、手术是食管癌目前标准的治疗手段,对于接受标准治疗无效的食管癌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由于食管癌体细胞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及新抗原的产生,免疫治疗成为改善食管癌预后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在这种情况下,食管癌的免疫疗法,或者更具体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逐渐成为食管癌治疗研究的重点。目前,依匹单抗、曲美姆单抗、派姆单抗、纳武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食管癌的相关研究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其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治疗中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疗效预测及最佳获益人群选择的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使用宣武枕颈复位内固定系统,通过单纯后路方式松解前方软组织,复位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6月诊治的37例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42.3±12.3)岁(范围:18~69岁)。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寰枕融合,颈椎分节不良等先天性骨发育异常。术中通过后路寰枢椎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阶梯式治疗过程中继发透壁性肠坏死(TIN)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9例A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2例,女性37例,年龄(45.9±12.6)岁(范围:20~69岁)。根据术后病理学结果及随访情况分为TIN组31例及非TIN组58例(其中肠狭窄18例)。AS
坏死性胰腺炎病变复杂、临床转归多样,治疗抉择困难。坏死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病理及病灶转归在不同患者、发病不同阶段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个体化差异。因此,在临床上区分并发症的类型并实施个体化治疗,对进一步提高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极为重要。当前针对坏死性胰腺炎后期的局部并发症可以选择微创和开腹等多种治疗方式,其基本处理原则为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和通畅引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实施微创和(或)开腹手术
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外科干预倾向从干预过度转向干预不足,干预时机从较早转向较迟,干预方式从以开放为主体转向以微创为先导。外科干预倾向的转化既符合微创潮流,又顺应创伤递升式诊疗模式,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外科干预不足、时机与指征把握不当及过度依赖微创手术。正确掌握外科干预的指征,准确把握外科干预的时机,合理选择外科干预的方式是解决干预不足的关键。注重多学科团队
目的评价胃镜钛夹定位联合CT三维重建对腹腔镜下早期胃癌手术切缘控制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灶位于胃中部的T1~2期胃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25例患者入组,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63.6±7.2)岁(范围:48~77岁)。术前采用胃镜下病灶钛夹定位联合CT三维重建的方法,构建胃腔与病灶的虚拟全貌,设计手术切缘;术中根据术前设计的
目的探讨原位修复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8月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同一组医师治疗的35例因陈旧性跟腱断裂行原位修复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6例,年龄(41.0±9.3)岁(范围:29~65岁)。所有患者的跟腱均为单侧断裂,左侧22例,右侧13例。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腔镜与传统开放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根治切除加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住院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根治切除加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的18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104例,年龄(41.7±6.1)岁(范围:25~51岁),开放组85例,年龄(41.6±7.7)岁(范围:27~6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