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 “核心知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64-01
科学认识数学核心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进行教学,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核心知识”,从一点突破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指向实质,将问题追溯至数学的本质
教师在和学生探讨这部分题型的解法时,切忌一题一例的进行,而应该剥去问题的华美外衣,展露数学知识最真实的面目。帮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案例一】: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320千米,平均一小时行多少千米?平均行一千米要用多少小时?
多数学生的错误在于颠倒了除数与被除数的位置,其实质是对平均分问题的解决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围绕平均分的意义进行突破,带领学生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要分什么?平均分成多少份?“平均一小时行多少千米?”其实质就是要把一共的千米数按照小时数来平均分,就是把32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平均行一千米要用多少小时?”其实质就是要把一共的的小时数按照行的千米数来平均分,就是把3平均分成320份,求每份是多少?经过这样的层层剥离,数学核心知识的本来面貌才得以展现。然后我们再带领学生围绕平均分的意义来设计类似的问题,尝试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重点,从数学知识的关键之处进行突破
核心知识是一个章节教学的重点部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受知识生长的力量。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是这样进行的。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年多大了?
生:我11岁了。
师:我今年39岁了。你1岁的时候,老师多少岁呀?
生:老师29岁,因为老师比我大28岁。
师:老师60岁的时候,你多少岁呢?
生:老师60岁的时候,我32岁了。60-28=32。
师:如果老师的年龄用一个字母x表示,那么刚刚那个同学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表示成x-28,他比老师小28岁。
师: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可以表示任意的一个数吗?(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x表示的数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因为x在这里表示的是老师的年龄,一个人的年龄一般不会超过100岁的。
师:如果那位同学的年龄用x表示,那么老师的年龄怎么表示呢?
生:老师的年龄可以表示成x+28。
师:这里的x又有怎么样的范围呢?
生:这里的x同样表示年龄,一般不超过100,老师对应的年龄也应该比100要小些的。
上述环节中,老师用x同时表示了学生和老师的年龄,学生清楚地看到,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表示不同的量,每个数量都有自己的数值范围。用字母表示数的核心知识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渗透思想,凝视数学知识背后的力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应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案例三】:一位老师执教“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在教学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乘法与除法关系后,老师展示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以前我们学过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谁来举个例子?
生:比如2×4=8,那么8÷2=4,8÷4=2。
老师出示标有“单价、总价、数量”的购物单。
师:这三个量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吗?谁来说说?
生: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师:怎么这几个式子之间都有这样的乘除关系呢?
生:就是用一份的数量×份数=一共的数量,一共的数量÷一份的数量=份数,一共的数量÷份数=一份的数量。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注重新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立统一”的思想熏陶,让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得以表现,显示出数学的华贵与美丽。
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是透过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才能看到数学原本的面目,这样我们的数学知识就显得很凝练集中。我们要重视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的教与学,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学会学习、愉快学习。
(责编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64-01
科学认识数学核心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进行教学,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核心知识”,从一点突破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指向实质,将问题追溯至数学的本质
教师在和学生探讨这部分题型的解法时,切忌一题一例的进行,而应该剥去问题的华美外衣,展露数学知识最真实的面目。帮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案例一】: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320千米,平均一小时行多少千米?平均行一千米要用多少小时?
多数学生的错误在于颠倒了除数与被除数的位置,其实质是对平均分问题的解决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围绕平均分的意义进行突破,带领学生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要分什么?平均分成多少份?“平均一小时行多少千米?”其实质就是要把一共的千米数按照小时数来平均分,就是把32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平均行一千米要用多少小时?”其实质就是要把一共的的小时数按照行的千米数来平均分,就是把3平均分成320份,求每份是多少?经过这样的层层剥离,数学核心知识的本来面貌才得以展现。然后我们再带领学生围绕平均分的意义来设计类似的问题,尝试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重点,从数学知识的关键之处进行突破
核心知识是一个章节教学的重点部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受知识生长的力量。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是这样进行的。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年多大了?
生:我11岁了。
师:我今年39岁了。你1岁的时候,老师多少岁呀?
生:老师29岁,因为老师比我大28岁。
师:老师60岁的时候,你多少岁呢?
生:老师60岁的时候,我32岁了。60-28=32。
师:如果老师的年龄用一个字母x表示,那么刚刚那个同学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表示成x-28,他比老师小28岁。
师: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可以表示任意的一个数吗?(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x表示的数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因为x在这里表示的是老师的年龄,一个人的年龄一般不会超过100岁的。
师:如果那位同学的年龄用x表示,那么老师的年龄怎么表示呢?
生:老师的年龄可以表示成x+28。
师:这里的x又有怎么样的范围呢?
生:这里的x同样表示年龄,一般不超过100,老师对应的年龄也应该比100要小些的。
上述环节中,老师用x同时表示了学生和老师的年龄,学生清楚地看到,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表示不同的量,每个数量都有自己的数值范围。用字母表示数的核心知识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渗透思想,凝视数学知识背后的力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应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案例三】:一位老师执教“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在教学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乘法与除法关系后,老师展示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以前我们学过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谁来举个例子?
生:比如2×4=8,那么8÷2=4,8÷4=2。
老师出示标有“单价、总价、数量”的购物单。
师:这三个量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吗?谁来说说?
生: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师:怎么这几个式子之间都有这样的乘除关系呢?
生:就是用一份的数量×份数=一共的数量,一共的数量÷一份的数量=份数,一共的数量÷份数=一份的数量。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注重新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立统一”的思想熏陶,让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得以表现,显示出数学的华贵与美丽。
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是透过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才能看到数学原本的面目,这样我们的数学知识就显得很凝练集中。我们要重视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的教与学,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学会学习、愉快学习。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