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79-01
众所周知: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往往要借助数学语言进行,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故此,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教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下面就是我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然而,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在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都要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我采取:个人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操作过程等,都能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是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十几减9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算?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例1 “12-9”时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根据我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让学生观察,我边演示边叙述:出示12个风车图,拿走9个,还剩几个?用破十法计算:12-9,先把12分成10和2,10减去9得1,最后1加上2得3,所以12-9=3;接着让学生学着教师说法,自己试一试,说一说,然后找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
第二层:我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计算,这样学生由详尽的思维动力逐渐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12-9”就能说出得数差的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学生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一外部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来自己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1后,让学生做一做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
11个○,去掉多少个,还剩多少个?15个△,去掉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先让学生弄清图意,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题中的要求摆,然后请两个学生演示和口述过程,你是怎样摆的?算式是什么?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第一题是在11个○里拿走9个,还剩2个,所以11-9=2;这个算式表示从11个○里去掉9个还剩2个。第2题是在15个△里拿走9个还剩6个,所以15-9=6,这个算式表示从15个△里面去掉9个还剩6个。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说得真好!大家都像刚才那样互相地说一说,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说得很热烈,学生通过有条理地说出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成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会继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思维水平,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言行一致”的效果,为学生到高年级服务,使学生终身受益。
众所周知: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往往要借助数学语言进行,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故此,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教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下面就是我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然而,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在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都要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我采取:个人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操作过程等,都能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是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十几减9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算?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例1 “12-9”时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根据我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让学生观察,我边演示边叙述:出示12个风车图,拿走9个,还剩几个?用破十法计算:12-9,先把12分成10和2,10减去9得1,最后1加上2得3,所以12-9=3;接着让学生学着教师说法,自己试一试,说一说,然后找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
第二层:我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计算,这样学生由详尽的思维动力逐渐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12-9”就能说出得数差的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学生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一外部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来自己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1后,让学生做一做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
11个○,去掉多少个,还剩多少个?15个△,去掉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先让学生弄清图意,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题中的要求摆,然后请两个学生演示和口述过程,你是怎样摆的?算式是什么?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第一题是在11个○里拿走9个,还剩2个,所以11-9=2;这个算式表示从11个○里去掉9个还剩2个。第2题是在15个△里拿走9个还剩6个,所以15-9=6,这个算式表示从15个△里面去掉9个还剩6个。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说得真好!大家都像刚才那样互相地说一说,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说得很热烈,学生通过有条理地说出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成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会继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思维水平,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言行一致”的效果,为学生到高年级服务,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