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经济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各级需要和驱动创业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好坏关键在师资。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队伍建设和构建互动机制等措施,可以更好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师资队伍 建设
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策驱动和学校推动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各级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针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仍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经历缺乏、方法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1.数量不足,结构失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相对较晚,加上本身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经过专业培训且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更是非常缺乏。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中没有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多数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是以本校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为主,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专业背景等结构不合理。虽然有少数院校聘请了校外兼职教师,但素质参差不齐。
2.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前时期的一项国家战略任务,高职院校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具体执行层面,都非常重视且当成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抓。但具体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创业教育轻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实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位不清、把握不准。从整体来看,管理和教育意识不强、观念相对落后。
3.经历缺乏,方法单一。从学校教师看,执教主体的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他们本身没有创业经历,都是在接受短期相关知识培训后就直接为学生授课。从兼职教师看,他们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更缺乏创业或投资经历,无法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且不灵活,理论讲解过多,照本宣科,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对创新创业各级政策和方案的宣读解读。在学生创业实际过程中,对遇到的困难缺乏独到见解和实质性帮助,更谈不上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二、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要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在实际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专业技能教学,而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师资保障是基础和前提。
2.经济发展需要。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提出要“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在“三期叠加”時期,更需要助推新经济体的产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就业创业驱动。教育部网站信息统计显示,2017届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创历年新高,就业压力大。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介绍,我国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要继续保持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必须要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完善细化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课程)休学创业等政策,做好创业指导服务。做好这一切工作,教师是关键。
三、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完善制度保障。一是政府层面。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让《意见》落到实处。二是学校层面。针对《意见》制定学院相关配套文件,选派合适的专技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工作,支持和鼓励部分专技人员兼职(离岗)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对这部分人员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专技人员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和考核的重要依据,绩效工资分配予以适当倾斜,等等。营造让专技人员积极主动参加创新创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可以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储备师资。
2.更新教育观念。一是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知识更替速度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该以创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多鼓励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教学,有效发军线上线下教育和第二、三课堂教育的作用。二是做好跨界与融合。职业教育本身就是跨界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对接。三是建立协作沟通机制。开放办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沟通协作,让教师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和流程,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价值认同。保持师生定期沟通制度,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指导或与大学生共同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
3.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扩充数量。高职院校要适当引进有企业管理实践经历或创业经验的老师,做到有意识的储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二是加强培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选派优秀的教师进行全面的“专业—职业—创业”教育培训。除掌握本身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让教师了解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模拟活动,增强教师队伍创业体验;举办或参与产学研活动,提升创新发展方向和创业实践的洞察力。三是鼓励创业。学校提供场地和资金,鼓励有条件且有能力的老师组建团队创立公司或成立工作室。四是参加与指导比赛。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并指导在校学生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4.构建互动机制。一是建立高校互动机制。由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沟通交流会,让院校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改进与扬长避短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纵横比较发现各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理论素养、学术水平、企业任职经验以及创业经验的差距。二是建立校企互动机制。组建校企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定期开展沟通。通过举办论坛,分享创业经验和为师生提供创业咨询与指导,形成校企之间互动帮扶机制。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新任务,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其成败和得失。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按“项目”开展工作,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学校专业优势,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只有做好统筹谋划,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增艳,阚湘苓,李佳恒,王帅英.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的方向探讨[J].亚太教育,2016,(29):120.
[2]杨景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016,(16):92-93.
[3]高国平,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51-52+101.
[4]吴刚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7):19-21.
作者简介:蒋世军(1982—)男,重庆巫山人。硕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师资队伍 建设
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策驱动和学校推动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各级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针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仍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经历缺乏、方法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1.数量不足,结构失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相对较晚,加上本身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经过专业培训且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更是非常缺乏。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中没有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多数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是以本校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为主,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专业背景等结构不合理。虽然有少数院校聘请了校外兼职教师,但素质参差不齐。
2.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前时期的一项国家战略任务,高职院校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具体执行层面,都非常重视且当成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抓。但具体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创业教育轻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实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定位不清、把握不准。从整体来看,管理和教育意识不强、观念相对落后。
3.经历缺乏,方法单一。从学校教师看,执教主体的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他们本身没有创业经历,都是在接受短期相关知识培训后就直接为学生授课。从兼职教师看,他们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更缺乏创业或投资经历,无法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且不灵活,理论讲解过多,照本宣科,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复述,对创新创业各级政策和方案的宣读解读。在学生创业实际过程中,对遇到的困难缺乏独到见解和实质性帮助,更谈不上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二、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要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在实际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专业技能教学,而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师资保障是基础和前提。
2.经济发展需要。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提出要“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在“三期叠加”時期,更需要助推新经济体的产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就业创业驱动。教育部网站信息统计显示,2017届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创历年新高,就业压力大。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介绍,我国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要继续保持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必须要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完善细化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课程)休学创业等政策,做好创业指导服务。做好这一切工作,教师是关键。
三、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完善制度保障。一是政府层面。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让《意见》落到实处。二是学校层面。针对《意见》制定学院相关配套文件,选派合适的专技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工作,支持和鼓励部分专技人员兼职(离岗)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对这部分人员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专技人员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和考核的重要依据,绩效工资分配予以适当倾斜,等等。营造让专技人员积极主动参加创新创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可以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储备师资。
2.更新教育观念。一是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知识更替速度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该以创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多鼓励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教学,有效发军线上线下教育和第二、三课堂教育的作用。二是做好跨界与融合。职业教育本身就是跨界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对接。三是建立协作沟通机制。开放办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沟通协作,让教师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和流程,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价值认同。保持师生定期沟通制度,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指导或与大学生共同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
3.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扩充数量。高职院校要适当引进有企业管理实践经历或创业经验的老师,做到有意识的储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二是加强培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选派优秀的教师进行全面的“专业—职业—创业”教育培训。除掌握本身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让教师了解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模拟活动,增强教师队伍创业体验;举办或参与产学研活动,提升创新发展方向和创业实践的洞察力。三是鼓励创业。学校提供场地和资金,鼓励有条件且有能力的老师组建团队创立公司或成立工作室。四是参加与指导比赛。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并指导在校学生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4.构建互动机制。一是建立高校互动机制。由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沟通交流会,让院校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改进与扬长避短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纵横比较发现各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理论素养、学术水平、企业任职经验以及创业经验的差距。二是建立校企互动机制。组建校企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定期开展沟通。通过举办论坛,分享创业经验和为师生提供创业咨询与指导,形成校企之间互动帮扶机制。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新任务,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其成败和得失。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按“项目”开展工作,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学校专业优势,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只有做好统筹谋划,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增艳,阚湘苓,李佳恒,王帅英.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的方向探讨[J].亚太教育,2016,(29):120.
[2]杨景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016,(16):92-93.
[3]高国平,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51-52+101.
[4]吴刚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7):19-21.
作者简介:蒋世军(1982—)男,重庆巫山人。硕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