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不在年少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90%的高中校园拥有文学社或校刊社,也几乎90%的文学社编辑部或校刊社编辑部常常为杂志愁到秃头:
   “江湖救急,杂志经费又不够了!”
   “为什么同学们都不爱看呢?出校园杂志真是吃力不讨好……”
   “我们的杂志什么时候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
   对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而言,参与制作一本杂志的经历是青春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将自己的文字、名字铅印在杂志上,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如何做好一本学生杂志?小编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最佳答主——一群来自北京的高中生,他们的校刊《附中人Further》被《三联生活周刊》称为“最酷的中学生杂志”。而他们的故事也将告诉你——“志”不在年少,高中生杂志也有大作为!
  谁都没想到,促使郭旭峥回到阔别2年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是一封邮件。
   寄件人是师大附中的团委老师姚茜,在信中她希望这位曾经的视觉总监可以为校刊在排版上提供些帮助,让杂志做得更好。但郭旭峥却察觉到如今的《附中人Further》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它不会因为我重新排个版就能变好,如果我们想把它再做好,可能需要重新来过”。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大二学生郭旭峥和老搭档杨雅芳返回母校,决定推翻四年前由他们亲手改版的《附中人Further》。
  既成功又失败的改革
   作为百年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刊,《附中人》拥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自1988年创刊以来,由原来只有“薄薄几页的纸”变为“厚厚的小册子”,从油印到铅印,从“发行量有限的小刊物”到“定期定页发行的校园刊物”。在这里,编辑部人员更新换代,但改革早已深藏于血液中。
   2010年,郭旭峥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名字也将和他们一起被打上“改革者”的烙印。
   此时的郭旭峥正在读高二,从小就喜欢阅读杂志的他与其余五位才华横溢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共同组建了新一届校刊编辑部的领导班子。
   因为没有现成的中学校刊做参照,编辑部成员参考了包括《青年视觉》《文艺风赏》在内的四本国内杂志,随后,春夏更转,从文字策划到照片拍摄,再到排版印刷,种种细节都在悄然向前推进。
   如今,我们很难相信,一群高中生可以花费一年的时间打磨出一本全新的校刊,而这本校刊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同样令人难以想象。第40期校刊《附中人Further》于2011年3月28日正式发刊,首发日销售503本,仅此单日销量便突破近五年来校刊总销量。首印的1000本在两日内售罄。
   但辉煌背后,隐患也已埋下。毕业多年后,学习了编辑出版的专业知识,并在《人物》周刊积攒了一定实习经验的郭旭峥察觉到,当年的改版其实并不算成功。在他看来,从第41期“植物季”专题开始,校刊选择的专题与校园生活逐渐脱轨,朝着文艺小资的方向发展,他说:“我们把校刊做小了。”
  课堂里的编辑部
   2010年,《附中人》的名字后面多了一个单词“Further”,改名为《附中人Further》。郭旭峥给出这样的解释:“‘Further’的意思,就是既不做井底之蛙,也不是毫无边际,而是一步一步,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2014年,在返回母校之前,郭旭峥和杨雅芳已经为再次改版制订了计划。为了保证杂志的专业度与高质量,他们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名为“杂志编辑与制作”选修课,为学生普及“什么是杂志”“怎么策划杂志”“什么是专题”“怎么做采访”等基本知识;第二年,这门课更名为“校刊编辑与制作”,并分为“采编”和“视觉”两个大方向。
   不论是在编辑部还是在课堂上,“专业”二字都被反复提及。编辑部成员们阅读着大量来自《人物》《智族GQ》等杂志的文章,这正是郭旭峥和杨雅芳为《附中人Further》找到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多更好的渠道可以刊登同学们的文艺作品,但作为媒体平台,你应该去报道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且这件事情是只有你这个平台才能做的。”
   46、47、48、49、50……每一期,编辑部的成员们遵循着“书写具有广泛意义的校园故事”的选题标准。在第47期的《霾困附中时》里,原本封闭的校园世界与公共议题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透过文字与影像,真实的中国社会脱离课本的桎梏,走进高中生的视野里。
   “做杂志其实是很综合的一件事情,它不仅仅是写作,还包括拍照,包括我说的新媒体、视频、营销……各个方面。”郭旭峥告诉我们,“作为半个老师,我最欣慰的并不是他们能写出多么专业的稿子,而是他们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自己愿意投入的事情,并坚持去做。”
  走远一点,再远一点
   2016年4月,一篇名为《他们办了一本最酷的中学生杂志》的推文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平台,至今已获得了7万人次的点击量。
   出乎意料大规模曝光后,《附中人Further》逐渐被校园外的更多人知晓:他们的宣传视频被凤凰卫视播出;魅族手机全资赞助他们拍了一支宣传片……在无所遁形的聚光灯下,郭旭峥却显得十分矛盾:“我觉得大家对我们抱有某种幻想,我们不完全是个热血的中学生社团。事实上,无论从团队自身还是从与学校的关系来说,我们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不管怎样,就像《附中人》曾拿着市面上流行的杂志作为改版的参照,这本杂志现如今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学生校刊的参考对象。
   “高中见过学校校刊,感觉平平,对‘校刊’没有特别多的感触。但《冠军之路》以及《附中人Further》之后的几篇文章,刷新了我对‘校园媒体’的理解。”《附中人Further》第49期刊登了一篇来自2000 千米外的文章,作者是福州三中 2017 屆毕业生黄璟泠,从这本校刊中,她发现“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原来图可以这样配”。    与《附中人Further》一起走得更远的还有那群少年。理科生予涵在选修课上发掘了自己摄影的爱好,为此她放弃了高考,选择了艺考,之后远赴英国伦敦艺术学院继续深造;而伴随着《附中人Further》成长的郭旭峥,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小型创作工作室,继续在出版业乘风破浪。
   《附中人Further》给了少年们三年的追梦期,哪怕未来不一定从事编辑工作,但所有人都相信这个经历会成为青春里最美妙的回响。
  (采写:方 昕 冯勇勇)
   时至今日,我还是经常想起那条发在我、高浩原和郭旭峥三人小群里的微信。那是2018年9月20日凌晨2点52分,一条郭旭峥从印刷厂打车回家的行程动态链接。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关于责任这件事。
   第49期出刊后期,上一届编辑部的同学已经升入高三。而新一届升上来的成员还没有太接触杂志,几乎就是我们三个在做事情。那段时间,我每天放学都会从和平门骑过两三条街到郭旭峥家抱着电脑校对稿件,挑剔排版,联系印刷公司,和快递协商运费。记得临下厂的前一夜,我们还在通宵审查。
   但杂志的印刷还是出了问题。我们选择的纸张在印刷时出现了透字问题,还有一张图片因为印刷错误吞了半行字。虽然都是些不仔细看发现不了的小错,但是附中的学生等第49期已经很久了。最后我们决定放弃速度,追求质量,重新印刷。
   我刚做主编时非常慌张,总想起郭旭峥说害怕把Further砸在自己手里,我也很怕被钉在Further的耻辱柱上。所以我总是满怀敬畏,在大家刚开始自满的时候当头打下一棒。我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先拥有责任感,你才配成为Further的人,才配得上自豪感。校刊的故事还将继续,虽然关于我的已经结束,但我会带着这份成长迎向未来。
   主编是干什么的?写稿吗?那是采编干的活。拍照片,做视频吗?那归视觉管。公众号排版吗?那是新媒体的任务。我到底要干什么?
   初当主编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十万个为什么”,每天都充满了各种疑问。随着不断适应担任“主编”的生活,我明白了点皮毛:主编,应该是解答“十万个为什么”的人。身为主编,就应该哪里缺人补上哪里,而不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发现自己身无一技。
   今年8月下旬,我参加了一个独立出版的夏令营,学习如何使用Indesign 和公众号排版;开学后,开始接触学校内的相关事宜,跟学校领导沟通和协商;9 月中旬,开始了我在Further 的第一个选题,正式接触采访;10 月初,选题在公众号上成功发送,并且获得了1.5w 人次的阅读量……
   Further帮助我,也要求我成为一个可以解答“十万个为什么”的人。虽 然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Further 正在引导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既不做井底之蛙,也不是毫无边际,而是一步一步,越走越远,不止于远”。
   加入校刊后,我接到主编分配的第一个任务,是为一次活动全程录音、扒词。天真的我以为2个小时的录音用2个小时就能扒完,可事实是我在键盘上敲击了三四个小时后,才扒了不到一半的词,指尖麻木,肩膀僵硬,眼睛不停地流眼泪。但扒完的那一刻仍旧很兴奋———这是我为校刊做的第一件事!
   直到高一快结束,我才真正完成了一篇完整的稿子。刚开始采访的时候,我很紧张,毫无逻辑的问题把我的不熟练暴露得一览无余。每次采访过后,我都会想起来忘记问的问题,再找采访对象的时候,总有些不好意思。但我一直记得学长在选修课上告诉我们的那句话:“真正的采访是从第三次开始的。”而我也在一次次的采访里不断修正,收获到了更多的惊喜。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记者“小白”到可以独立采编的蜕变,而现在,我将从头开始,做好采编部总监。“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我想循着前辈的足迹,续写新的篇章。
   作为一个爱摄影的高中生,加入校刊一年多的时间里拍摄了各色各样的人。有一期做“粉丝”选题时,拍摄对象是位爱听德云社相声的女孩。拍摄结束后,在暖暖的夕阳下,我和女孩聊了很久。她的讲述让我了解到德云社正逐渐向年轻化转型,而现在的粉丝追星也不单单只追容貌出众的爱豆,开始粉一些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的有趣的灵魂。那次聊天打破了我对“粉丝”“饭圈”的很多偏见,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做一本不一样的校刊。
   刚加入视觉部时,总监发给每一位新成员一张纸,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做杂志只是一扇窗,希望它或多或少能帮助你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我想Further 真的帮助我看到了更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世界。
  ?《拾光》 这是一本由宁波市第四中学学生自行主编的校园杂志。在《拾光》中,不仅能看到四中学子最真实的风貌,更能触碰到他们在飞扬岁月里的缤纷幻想。
  ?《府学新荷》 作为绍兴市稽山中学文学社社刊,刊物内容均为高中生原创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涵盖青春人事和世间百态,强调风格文学化和情感真实性。
  ?《西溪水》 西溪水文学社每年两期的社刊,是对阅读与写作的艺术探索,也是对文学艺术的延续与创新。杂志中包含的文字,浸透着杭州外国语学校学子对文学的深情凝视,也浸润着他们的文学梦想。
  ?《Hello零零后》 聚集了一批千禧年代写作者,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零零后的精神风貌。
  ?《Trendier》 这是一本有关时尚的杂志,但它更多的是记录了一群來自杭州多个高中的艺术爱好者的热情和努力,年轻自由的风格偏好和社会态度。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激活高三复习课堂,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是本案例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拟从学案导学与体验式教学在高三复习课堂中的使用这个角度,探索激活课堂的策略和做法。  【关键词】学案导学 小组合作 体验式教学 情态动词  一、问题的提出  总结多年的英语教学活动,发现大多数英语课堂都存在这样一个怪现象:高一、高二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高三课堂却截然相反,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前不久,听几个比我年长的朋友聊起上世纪80年代,在他们记忆中,那是个“全民饥渴”的年代——不僅指对物质生活的饥渴,更是对于科学、文化、艺术、思想等等的渴求。那时,新华书店的门口常常排起长龙,艺术展馆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许多城市的周末英语角热闹得像集市……封闭多年的国门刚刚打开,人们怀着巨大的好奇心,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寻找资讯。尽管当年我还只是个小毛孩,但也能依稀记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的些许画
焦虑等级: ★★★★(55~65分)   处理方式: 无法解决的焦虑,不妨选择放弃   焦 虑 者: 三 少(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初三那年,父母离婚了,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上了职高。我失眠了整整一周,很多時候连饭都吃不下。网上各种治疗失眠的方法我试了个遍,可都没有太大的作用。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家里的情况好了些,我才渐渐摆脱失眠,但焦虑情绪却一直挥之不去。  
他就这样慢慢懂得:想要大事上能当家做主,先得把小事做到得手应心。  我看到悲剧在上演——却无能为力。  偶然认识的女孩:3岁那年,父亲去世,记忆中父亲唯一的形象是从自行车上把她抱下来的双臂。母亲照顾哥哥,忙于工作,完全忽略了她。她聪颖、早熟、敏感,十四五岁便是上网达人,很快成为社交宠儿,那些别有用心的大哥大叔们亲热地叫她“藤藤”,她ID的最后一个字。  她的言论越来越开放,行事越来越大胆,才十六七
我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我有许多问题……  有问题?与其纠结,不如来问他。  请把困扰你的问题写成2000字以内的信,寄给本刊特邀“知心哥哥”——夏烈老师;而他愿做一名“信使”,邀请一位合适的“神秘答主”,来与你笔上对谈,一起“为爱找方法”。  请将信件寄往“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中学生天地杂志社”,收信人注明“夏烈老师”;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责任编辑(邮箱就在本页底)。  “为爱找方法”的
脚踏赤县万里 仰眺丹霞寰宇  遥想当年  东方红邂逅九天 天人一体  千年华夏夙愿 飞天摘月  神舟领航开元 长征直指天穹  嫦娥翘盼天庭浩瀚 织女跨越星河璀璨  共和国义无反顾 任身前艰难险阻  求索高精科技研發 不怠培优培强步伐  扶摇六合 星际乐章交响  万里重云 托举民族脊梁  乾坤驻足凝睇 炎黄子孙安步琼宇  翻越重云万里 五星红旗飘扬天庭  忆云霄旧事  七十年辉煌回首意难忘  未来路
大四那年夏天,我決定放弃本专业保研的机会,去云南支教两年。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太冲动了。  但我了解自己。看到公益广告,我会不自觉地流泪;听到那些山村教师的故事,我会情不自禁地代入自己;得知一个盲人小女孩最想要的礼物是芭比娃娃时,我愿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家把芭比娃娃拿来送给她……我心里好像有一块地方特别软,像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别人的苦难总会把它碰得很痛,除非我能为此做点什么。  上大学时,在一
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科充满好奇,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时机,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语言与生活联系,让孩子在用中学。笔者通过两节三年级英语课例,将教材内容略作调整,让教学内容更富情趣,让语言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一、丰富故事语言,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  上教版牛津英语三上Module 1 Unit3 The wolf and the sheep.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故
【摘要】积累、实践、体验、日常练笔、评改,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这几点,切实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  【关键词】积累 实践 体验 练笔 评改   《新课程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叶圣陶先生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其实,作文如
【摘要】本文以《山椒鱼》为中心,浅析山椒鱼的孤独形象,再结合井伏鳟二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试图找寻出作家和作品之间不可割舍的情怀,从而窥视出独孤乃是井伏鳟二创作的原动力。  【关键词】井伏鳟二 《山椒鱼》 孤独  一、由画家转行为作家的井伏鳟二兼备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与作家丰富的感受性,以独到的视角凝视自然,描绘生活;以幽默、滑稽的文笔折射自我,反映生活。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淋淋尽致的描写,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