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世界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f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发展中的各种难题,都是通过劳动破解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铸就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
  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是它的车架、轮子、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是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展翅”,一抽线能拉得很长很长。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纺车摆在一起,在同一段时间里比纺线的数量和质量。成绩好的有奖励,譬如奖一辆纺车,奖手巾、肥皂、笔记本之类。那是很光荣的。更光荣的是被称为“纺毛突击手”“纺纱突击手”。举行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大家自力更生。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使大家认识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意义,自觉地“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在劳动的过程里,很少有人为了个人的什么斤斤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选自《北极星》,有删改)
  赏析
  《记一辆纺车》是一首对纺车即对劳动的颂歌,一首在“三年困难”时期激励人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颂歌。作者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生动地描述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劳动
  韩少功
   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一个晚上是怎么入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两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
   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不论到了哪里,我最大的噩梦还是听到一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的声音。
   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洪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消退,对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
   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意: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经预言:将来的人类都形如章鱼,一个过分发达的大脑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细弱的游须,只要能按按键盘就行。我暂不怀疑键盘能否直接生产出粮食和衣服,但章鱼的形象至少让我鄙薄,一台形似章鱼的多管吸血机器更让我厌恶。这种念头使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钯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陽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冽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我们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
   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选自《山川入梦》,有删改)
  赏析
  劳动,一个朴素的词,在韩少功的笔下却是一门艺术。作者先是描写自己对劳动的恐惧,紧接着提出了“想象劳动”的心境。下文举例表达对蔑视劳动者的否定和厌恶,以及自己对劳动的热爱与怀念。语言朴实无华,道理深刻,引人深思。
其他文献
入乎其内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指的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与其他言论一
期刊
名言名句的使用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有文采”,使其论据更加充实、材料更加丰富,但如何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周易》里说“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孔颖达疏:“辨别众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意思是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要想让名言名句“各得其所”,则需要在擒题、简书、引意、范式、渡化、修行等方面下一番功夫。  一、擒题  “擒题”本是格律诗写作的一般要求,是指在诗的开头就
期刊
星空璀璨,繁星点缀,我们在闪耀的征程上前行。   寒窗苦读的书生,席地而寐的工人,日理万机的领导,无不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点亮自己的一方天地,为国之昌盛尽一份奉献之力。   从下至上,皆是如此。黄大发,一位普通的农民,带领村民耗费将近36年的时间,手持铁器铁具,打造了“生命之渠”,改变了村里的缺水困状;林俊德,一位科学家,终日与黄沙为伴,埋名研究,从首颗原子弹爆发到最后一次地下核发射成功,一直
期刊
主持人语   “虚实结合”指的是在写实(叙述、描写现实生活的现象、场景等)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思考等,来表现感受和抒发情感(抒情、议论等),即写虚。或者先表达感受和抒情,再联想、思考现实生活的现象等加以深层地印证强调。体现在全文的谋篇布局上,就是整体结构上写实(记叙事件、描写情景等)与写虚(抒发情感、议论思索等)的比例要实现一定的平衡,不能走两个极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使用虚实结合
期刊
主持人语   所谓“一线串珠”,也叫“冰糖葫芦式”。冰糖葫芦,本指小生意人把一些小的果实用一根小棍串起来。在构思时,我们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将与中心有关的材料看成果实,用一根如同小棍的线索(语言标志)将它们串起来,组成一篇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的好文章。   记叙类文章的行文,除了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外,还可以考虑以人物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主题为线索等。在具体写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入门的和尚向住持求取法号,住持没说什么,只是给他们每人一石米让他们数清有多少米粒。在当天夜里,老大要求老二老三一起干,然而老二“独行侠”的性格使他拒绝了提议,三日后,三人一同来到大殿,住持问米数,三人皆答160,住持问老二如何得到的,他说:“我取他们的平均数。”住持点点头,说:“老大老三知道如何合作,也就掌握了生存的守则;老二
期刊
作家名片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运动领袖,人道主义者,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内容简介   《巴黎圣母院》(发表于1831年)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坎,有时是一个障碍,挡你的路;有时是一个台子,可以让你站得更高。坎可以是有形的山坎、土坎、田坎……也可以是无形的困惑、磨炼人的途径……   请以“我与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思路引擎   同学们在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坎的两面性,“坎”可以是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也可以是我们完成华丽转身向更高处奋进的跳板;二是“坎”的寓意性
期刊
课文解析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这篇文章讲述了平凡岗位却有着不平凡成就的张秉贵的故事。2009年他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文章通过记叙张秉贵的许多事迹,展现了他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的形象。如: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耐心细致、周到体贴的品质;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
期刊
初闻佳人,源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时,总是憧憬那位少年郎这般“冒失局促”却又潇洒肆意的忘情意境。知晓此佳句出自一位芳龄少女笔下时,细细品味,似乎能感受到青春年少时的满满娇憨之味和怡然自得之情,不禁在心中默念三声:“妙!妙!妙!”   再续前缘,应该是她在《宋词》中的多篇词话了。无论是在《如梦令》中对历经夜雨后的满地残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叹,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