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代替阅读不可取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重在“读”,“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切不可以“图像”代替学生的“阅读”。
  【关键词】 代替、图像、阅读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例如多媒体课件、投影等也随之进入阅读教学课堂。这些辅助型的教学手段的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和录像中那些声行并茂的动态画面,更有着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作用。这些教学手段应用的适时、恰到好处,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想象,有利于学生赏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使阅读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但是目前,在阅读课堂上常常出现多媒体图像介入时机超前或者根本不该介入的现象。有的课堂上学生还没有读书,教师急匆匆的先出示图像,有的全文有全文的图像,段落有段落的图像,似乎是学生欣赏了画面,就可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课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首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课除了描写桂林的山和水之外,还写了哪些景物呢?”接着就出示了桂林山水自然风光图像,让学生仅仅是看画面就说一说为什么这里被称为连绵不断的画卷?其意是在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桂林山水的图像,领略山映水、水绕山、山水相融的优美自然风光。
  课例二:一位教师在教学《海上日出》中描写海上日出全过程的自然段时,学生只是自由的读了一遍文字,还没有完全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出示了一组优美风光的“海上日出全过程”的彩色图像。
  以上二例教学,教师利用图像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动机是好的,无可厚非,但是教师在运用图像时却忽视了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
  众所周知,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读文章,而文章内容的载体则是书面语言文字符号。阅读就是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想,即感知书面语言文字符号,并且试图解码从而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活动的结果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阅读的基本特质一是阅读的对象是书面语言文字符号;二是阅读是内在吸收;三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阅读的这些特质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任务、目的和方式方法,即阅读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想象人物、事物、景物,欣赏美的事物,在朗读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一切,正是通过眼看、口读、心想的阅读过程的反复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的依靠“看图”来完成。
  从以上二例教学片段就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经过眼看、口读、心想这一阅读过程,就过早的出示了多媒体图像,挤占了学生读书、感知、理解、感悟、想象,即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以图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虽然图像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丰富想象,但是图像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以图像代替阅读,即学习语言的过程。以图像代替阅读,那不是在阅读,那是在看图像。
  综合考虑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图像准确、适时、恰当的介入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知、理解、想象——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味,读出神韵之后。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奇特风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类课文,运用多媒体图像固然有利于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美,有利于学生赏美,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还没有熟读课文,还没有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和想象之前,就匆匆的出示图像,这样以图像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把出示图像的时机放在总结全文,回归整体这一环节中,这样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即在学生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朗读理解全文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想象了桂林山水的美之后,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朗读课文,一边欣赏桂林山水奇特风光图像。学生耳听优美的录音朗读,眼看桂林山水奇特风光,就会产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之感,一种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与作者的感情再一次产生了共鸣,情感的熏陶和赏美也就水到渠成。
  同样,《海上日出》一课,也应该在学生读文理解、想象之后出示优美风光的“海上日出全过程”的彩色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日出变化过程这一难点。此时出示有三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内容与图像对比,检验自己的想象能力;三是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内容。
  所以,阅读教学重在“读”,“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切不可以“图像”代替学生的“阅读”。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正处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目标之下,那么如何将传统的以应试能力培养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有效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师的课堂有效性定位存在偏差  课堂教学有效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
高中英语考试中出现了任务型阅读,其占分比例较高,且常常是学生的伤心岭、失分坡。提高学生任务型阅读的得分率,我们不妨在阅读教学中就尝试进行任务型阅读,把教材作为训练的载体。在进入高三之后,将大量的试题作文阅读的载体,只要讲究方法,注重指导,强化实践,提高这类题型的得分率还是可能的。   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进行任务型阅读的训呢?   首先要明确任务型阅读的流程。即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阅读中的准确的信息判
化学新课程实验的成功和推广,让我们深深地领会到,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得到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让我们感到自豪。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理念不相和谐的做法,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有:
这差不多是个被废弃的小村落,村子里静静的,到处是破败的房子,墙上是斑驳的大幅标语,周围芳草芜杂,旧时的公社礼堂已被尘封好久,除了时而有散放的鸡和呆立的狗,以及被我生人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因长期疼痛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而西药的治疗,对于其临床症状的疗效有限。加减阳和汤是导师汪悦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阳虚寒湿证的经验方,通过系统性
【摘要】教、学、研、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立体化的教育实践体系,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能力。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保育见习、幼教随堂见习、分科实习、毕业实习、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观摩、毕业论文写作、做科研小助手等多种立体教育实践体系,全程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力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研、训;教育实践;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的岗位工作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教育
背景:含成骨细胞成分的组织工程材料在骨科领域广泛应用,如何提高成骨细胞对缺氧条件的耐受能力,改善缺氧条件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是组织工程的重要研究目标。目的:探究M2型巨噬细胞上清液和杜仲总黄酮对缺氧环境培养下的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复苏MC3T3-E1细胞,分离、诱导及培养M2型巨噬细胞提取上清液,分别为空白对照组、M2型巨噬细胞上清液组、杜仲总黄酮组及M2型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怎样解决好这一难题,成为众多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   数学应用题的构成要素是:具体内容,名词术语,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这些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 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