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重在“读”,“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切不可以“图像”代替学生的“阅读”。
【关键词】 代替、图像、阅读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例如多媒体课件、投影等也随之进入阅读教学课堂。这些辅助型的教学手段的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和录像中那些声行并茂的动态画面,更有着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作用。这些教学手段应用的适时、恰到好处,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想象,有利于学生赏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使阅读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但是目前,在阅读课堂上常常出现多媒体图像介入时机超前或者根本不该介入的现象。有的课堂上学生还没有读书,教师急匆匆的先出示图像,有的全文有全文的图像,段落有段落的图像,似乎是学生欣赏了画面,就可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课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首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课除了描写桂林的山和水之外,还写了哪些景物呢?”接着就出示了桂林山水自然风光图像,让学生仅仅是看画面就说一说为什么这里被称为连绵不断的画卷?其意是在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桂林山水的图像,领略山映水、水绕山、山水相融的优美自然风光。
课例二:一位教师在教学《海上日出》中描写海上日出全过程的自然段时,学生只是自由的读了一遍文字,还没有完全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出示了一组优美风光的“海上日出全过程”的彩色图像。
以上二例教学,教师利用图像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动机是好的,无可厚非,但是教师在运用图像时却忽视了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
众所周知,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读文章,而文章内容的载体则是书面语言文字符号。阅读就是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想,即感知书面语言文字符号,并且试图解码从而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活动的结果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阅读的基本特质一是阅读的对象是书面语言文字符号;二是阅读是内在吸收;三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阅读的这些特质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任务、目的和方式方法,即阅读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想象人物、事物、景物,欣赏美的事物,在朗读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一切,正是通过眼看、口读、心想的阅读过程的反复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的依靠“看图”来完成。
从以上二例教学片段就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经过眼看、口读、心想这一阅读过程,就过早的出示了多媒体图像,挤占了学生读书、感知、理解、感悟、想象,即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以图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虽然图像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丰富想象,但是图像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以图像代替阅读,即学习语言的过程。以图像代替阅读,那不是在阅读,那是在看图像。
综合考虑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图像准确、适时、恰当的介入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知、理解、想象——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味,读出神韵之后。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奇特风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类课文,运用多媒体图像固然有利于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美,有利于学生赏美,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还没有熟读课文,还没有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和想象之前,就匆匆的出示图像,这样以图像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把出示图像的时机放在总结全文,回归整体这一环节中,这样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即在学生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朗读理解全文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想象了桂林山水的美之后,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朗读课文,一边欣赏桂林山水奇特风光图像。学生耳听优美的录音朗读,眼看桂林山水奇特风光,就会产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之感,一种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与作者的感情再一次产生了共鸣,情感的熏陶和赏美也就水到渠成。
同样,《海上日出》一课,也应该在学生读文理解、想象之后出示优美风光的“海上日出全过程”的彩色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日出变化过程这一难点。此时出示有三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内容与图像对比,检验自己的想象能力;三是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内容。
所以,阅读教学重在“读”,“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切不可以“图像”代替学生的“阅读”。
【关键词】 代替、图像、阅读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例如多媒体课件、投影等也随之进入阅读教学课堂。这些辅助型的教学手段的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和录像中那些声行并茂的动态画面,更有着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作用。这些教学手段应用的适时、恰到好处,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想象,有利于学生赏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使阅读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但是目前,在阅读课堂上常常出现多媒体图像介入时机超前或者根本不该介入的现象。有的课堂上学生还没有读书,教师急匆匆的先出示图像,有的全文有全文的图像,段落有段落的图像,似乎是学生欣赏了画面,就可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课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首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课除了描写桂林的山和水之外,还写了哪些景物呢?”接着就出示了桂林山水自然风光图像,让学生仅仅是看画面就说一说为什么这里被称为连绵不断的画卷?其意是在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桂林山水的图像,领略山映水、水绕山、山水相融的优美自然风光。
课例二:一位教师在教学《海上日出》中描写海上日出全过程的自然段时,学生只是自由的读了一遍文字,还没有完全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出示了一组优美风光的“海上日出全过程”的彩色图像。
以上二例教学,教师利用图像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动机是好的,无可厚非,但是教师在运用图像时却忽视了阅读教学本身的特点。
众所周知,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读文章,而文章内容的载体则是书面语言文字符号。阅读就是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想,即感知书面语言文字符号,并且试图解码从而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活动的结果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阅读的基本特质一是阅读的对象是书面语言文字符号;二是阅读是内在吸收;三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阅读的这些特质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任务、目的和方式方法,即阅读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想象人物、事物、景物,欣赏美的事物,在朗读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一切,正是通过眼看、口读、心想的阅读过程的反复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的依靠“看图”来完成。
从以上二例教学片段就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经过眼看、口读、心想这一阅读过程,就过早的出示了多媒体图像,挤占了学生读书、感知、理解、感悟、想象,即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空间,以图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虽然图像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丰富想象,但是图像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以图像代替阅读,即学习语言的过程。以图像代替阅读,那不是在阅读,那是在看图像。
综合考虑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图像准确、适时、恰当的介入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感知、理解、想象——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味,读出神韵之后。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奇特风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类课文,运用多媒体图像固然有利于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美,有利于学生赏美,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还没有熟读课文,还没有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和想象之前,就匆匆的出示图像,这样以图像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把出示图像的时机放在总结全文,回归整体这一环节中,这样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即在学生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朗读理解全文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想象了桂林山水的美之后,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朗读课文,一边欣赏桂林山水奇特风光图像。学生耳听优美的录音朗读,眼看桂林山水奇特风光,就会产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之感,一种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与作者的感情再一次产生了共鸣,情感的熏陶和赏美也就水到渠成。
同样,《海上日出》一课,也应该在学生读文理解、想象之后出示优美风光的“海上日出全过程”的彩色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日出变化过程这一难点。此时出示有三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内容与图像对比,检验自己的想象能力;三是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内容。
所以,阅读教学重在“读”,“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切不可以“图像”代替学生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