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革新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评改一直是令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头疼的一件大事,费时费力不说,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未能有大的促进。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做过多年的中学国文教员,尽管老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朱老先生在谈到作文评改时,也说“那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事情”。然而,作文评改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眉批、总批一应俱全,圈点勾画一点不缺,认为这是教师尽职尽责的表现。家长们也往往这样认为,越是详批详改(哪怕将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家长就越认为是对孩子负责。确实是这样,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认真地进行评改。但问题是:一方面,老师们搬作文的大山不止,从金乌西坠到曙光初露,从工作日到星期天、节假日,辛苦之极;另一方面呢,学生们在作文本发下来之后,有的稍看一下评语、等级,有的甚至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便“束之高阁”。很少有学生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改,更少有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再作修改。作文中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同样的毛病一犯再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辛苦劳作,然而高耗低效,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高耗低效的症结何在?该怎样做才能走出作文评改高耗低效的误区?作文评改,路在何方?痛定思痛,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耗低效的症结恐怕在于:学生的作与老师的改的分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评改中的淡化、消亡,学生只管作,老师只管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改与作脱节,主导与主体分离,形不成合力,当然也就造成了作文评改的高耗低效、事倍功半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由此可见,是该对精评细改、由老师主宰评改全程的旧模式说“不”的时候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观能动性,建构师生互动的评改模式已时不我待。
  那么,应如何建构师生互动的评改模式呢?
  作文评改也应如其它的教学活动一样,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在作文评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此,笔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作文评改的新路子——“三环五步式作文评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治“高耗低效”的痼疾的作文评改新法。
  其具体做法如下:
  1、“三环”
  第一环节:讲意义,让学生乐于动手修改。古人说:写十篇,不如改一篇。所以,在作文评改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修改的意義。可引导学生从贾岛对“推敲”二字选定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锤炼以及现代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从而乐于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此环节可称作心理准备环节。
  第二环节: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学生乐于修改,还得交给方法,让其会改。可引导学生从卷面、格式、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主题、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文采、有无创意等方面拟定评分标准,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注重真情实感的原则,分项给分,综合评定。同时,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写作的乐趣。此外,还要因年级段、训练目标的不同,每次评改提出不同的要求。此环节可称作方法准备环节。
  第三环节:定流程,让学生的改具有可操作性。流程的设计要规范化、程序化,便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师生互动的评改不流于形式,使作文评改低耗高效、优质高效。此环节可称作评改实践环节。
  2、“五步”
  所谓“五步”,是指“三环”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分小组,自改互改。可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为一组,由一名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先自改自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相互交换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最后由小组写出初评等级。
  第二步:荐作品,鉴赏指导。各小组推荐1~2篇优秀习作,在全班范围内交流(朗读或大屏幕投影),供大家鉴赏。 然后在全班找出3~4篇习作质量较差的文章,由教师当面个别指导。
  第三步:抓共性,精当点评。在学生习作中选出带有共性的作品,由学生或教师朗读,或者大屏幕投影,再由教师作针对性的精当点评。
  第四步:写反思,总结得失。在相互鉴赏、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针对本次作文的情况写出总结、感想或体会,反思本次作文的成败得失。反思内容要具体,忌空洞无物、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力求每作必有思,每思必有得。
  第五步:再修改,同题重作。很多人认为,经过上述四个步骤之后,应该尘埃落定、万事大吉。而事实上,经过学生认真的评改、分析、鉴赏得失,学生对原作已不够满意,达到了“愤”“悱”的状态,有了再作的冲动。此时趁热打铁,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作文(至少较前一篇而言)。这,或许才是构建师生互动的作文评改模式的最终归宿——评改为写作服务,优质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诚然,有人可能会担心学生的自改互改能力,认为学生可能会改得一塌糊涂。是的,学生可能会改得不如老师的精彩,甚至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然而,有哪位老师能说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谁又能说自己评改百分之百的准确、没有一丝误差?只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的自改互改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得到逐步提高。
  综合上述,就让我们一起享受作文评改的快乐吧。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义兴小学)
其他文献
一、课件过度使用的失败    我在一次数学优质课设计中,选择二年级上册的统计,主要目标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1格代表多少个单元。当时我把课堂活动所有内容集中于课件,我把统计表制作在电脑里,要填的数也以鼠标点、按设计好,然后,将此统计表放大在电脑条形统计图里,也以鼠标点、按的形式展现每格的阴影部分,并赋予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色彩,屏幕四周以跳动的卡通人物作点缀。  在后面的拓展练习中,我采用了王
期刊
【摘要】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职业,是需要用“正形”,“诚心”,“真情”,“关爱”去浇灌学生的职业。作为班主任更应该以“正形”引导学生,以“诚心”呼唤学生,以“真情”感化学生,以“关爱”教育学生,将“正形”,“诚心”,“真情”,“关爱”这一秘诀铭记在心,把“诚爱”融进教育,把“真心”投入学生,以爱动其心,以形导其行,在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天地里,做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正形” “诚心” “真情” “
期刊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被禁锢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中,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评价方式以全班或个人为评价对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它的弊端表现在:⑴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教师高高在上,师生间缺乏理解与沟通。⑵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往技能,社会适应性差。⑶教师一言堂,学生不敢发
期刊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学校领导在贯彻教学改革时要求教师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而在期末考核教师时,要严格评比学生考试的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在国家考试制度没有取消之前,这种教学改革和评比制度会不会自相矛盾?我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动力。  首先,学习是一项智力活动。任何活动一旦天天进行,尤其是进行必要重复活动时,枯燥感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无可避免,即使是最迷人,最刺激的游戏也有令人厌倦的时候,
期刊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问题提得好,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如何做好课堂的提问呢?    一、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的动力,就是学生
期刊
大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教学内容必须开放。虽然我们这里是农村学校,但我们却不缺乏教学内容。曾记得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话,但现实中“教材是整个语文”的做法却不少见。事实上,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资
期刊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规划和设想;而生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新的东西。在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教育技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业务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未来的社会,我们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信息,还需要自如地运用它们,为此,我们今天的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指导: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读的美”“得其法”便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与文章中表现的人或物产生感情,从而感受各种各样的美。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篇文章,要教好它,不能单单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而是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作者所寓含的心情,从而进一步揭示文章的内涵,把握课文的旨意。但从学生的阅读现状看,一般往往仅停留在对内容的浅层理解上,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去体味作者的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