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评改一直是令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头疼的一件大事,费时费力不说,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未能有大的促进。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做过多年的中学国文教员,尽管老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朱老先生在谈到作文评改时,也说“那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事情”。然而,作文评改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眉批、总批一应俱全,圈点勾画一点不缺,认为这是教师尽职尽责的表现。家长们也往往这样认为,越是详批详改(哪怕将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家长就越认为是对孩子负责。确实是这样,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认真地进行评改。但问题是:一方面,老师们搬作文的大山不止,从金乌西坠到曙光初露,从工作日到星期天、节假日,辛苦之极;另一方面呢,学生们在作文本发下来之后,有的稍看一下评语、等级,有的甚至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便“束之高阁”。很少有学生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改,更少有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再作修改。作文中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同样的毛病一犯再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辛苦劳作,然而高耗低效,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高耗低效的症结何在?该怎样做才能走出作文评改高耗低效的误区?作文评改,路在何方?痛定思痛,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耗低效的症结恐怕在于:学生的作与老师的改的分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评改中的淡化、消亡,学生只管作,老师只管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改与作脱节,主导与主体分离,形不成合力,当然也就造成了作文评改的高耗低效、事倍功半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由此可见,是该对精评细改、由老师主宰评改全程的旧模式说“不”的时候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观能动性,建构师生互动的评改模式已时不我待。
那么,应如何建构师生互动的评改模式呢?
作文评改也应如其它的教学活动一样,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在作文评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此,笔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作文评改的新路子——“三环五步式作文评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治“高耗低效”的痼疾的作文评改新法。
其具体做法如下:
1、“三环”
第一环节:讲意义,让学生乐于动手修改。古人说:写十篇,不如改一篇。所以,在作文评改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修改的意義。可引导学生从贾岛对“推敲”二字选定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锤炼以及现代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从而乐于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此环节可称作心理准备环节。
第二环节: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学生乐于修改,还得交给方法,让其会改。可引导学生从卷面、格式、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主题、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文采、有无创意等方面拟定评分标准,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注重真情实感的原则,分项给分,综合评定。同时,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写作的乐趣。此外,还要因年级段、训练目标的不同,每次评改提出不同的要求。此环节可称作方法准备环节。
第三环节:定流程,让学生的改具有可操作性。流程的设计要规范化、程序化,便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师生互动的评改不流于形式,使作文评改低耗高效、优质高效。此环节可称作评改实践环节。
2、“五步”
所谓“五步”,是指“三环”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分小组,自改互改。可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为一组,由一名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先自改自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相互交换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最后由小组写出初评等级。
第二步:荐作品,鉴赏指导。各小组推荐1~2篇优秀习作,在全班范围内交流(朗读或大屏幕投影),供大家鉴赏。 然后在全班找出3~4篇习作质量较差的文章,由教师当面个别指导。
第三步:抓共性,精当点评。在学生习作中选出带有共性的作品,由学生或教师朗读,或者大屏幕投影,再由教师作针对性的精当点评。
第四步:写反思,总结得失。在相互鉴赏、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针对本次作文的情况写出总结、感想或体会,反思本次作文的成败得失。反思内容要具体,忌空洞无物、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力求每作必有思,每思必有得。
第五步:再修改,同题重作。很多人认为,经过上述四个步骤之后,应该尘埃落定、万事大吉。而事实上,经过学生认真的评改、分析、鉴赏得失,学生对原作已不够满意,达到了“愤”“悱”的状态,有了再作的冲动。此时趁热打铁,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作文(至少较前一篇而言)。这,或许才是构建师生互动的作文评改模式的最终归宿——评改为写作服务,优质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诚然,有人可能会担心学生的自改互改能力,认为学生可能会改得一塌糊涂。是的,学生可能会改得不如老师的精彩,甚至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然而,有哪位老师能说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谁又能说自己评改百分之百的准确、没有一丝误差?只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的自改互改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得到逐步提高。
综合上述,就让我们一起享受作文评改的快乐吧。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义兴小学)
高耗低效的症结何在?该怎样做才能走出作文评改高耗低效的误区?作文评改,路在何方?痛定思痛,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耗低效的症结恐怕在于:学生的作与老师的改的分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评改中的淡化、消亡,学生只管作,老师只管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改与作脱节,主导与主体分离,形不成合力,当然也就造成了作文评改的高耗低效、事倍功半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由此可见,是该对精评细改、由老师主宰评改全程的旧模式说“不”的时候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观能动性,建构师生互动的评改模式已时不我待。
那么,应如何建构师生互动的评改模式呢?
作文评改也应如其它的教学活动一样,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在作文评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此,笔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作文评改的新路子——“三环五步式作文评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治“高耗低效”的痼疾的作文评改新法。
其具体做法如下:
1、“三环”
第一环节:讲意义,让学生乐于动手修改。古人说:写十篇,不如改一篇。所以,在作文评改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修改的意義。可引导学生从贾岛对“推敲”二字选定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锤炼以及现代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中受到启迪,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从而乐于修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此环节可称作心理准备环节。
第二环节: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学生乐于修改,还得交给方法,让其会改。可引导学生从卷面、格式、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主题、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文采、有无创意等方面拟定评分标准,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注重真情实感的原则,分项给分,综合评定。同时,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写作的乐趣。此外,还要因年级段、训练目标的不同,每次评改提出不同的要求。此环节可称作方法准备环节。
第三环节:定流程,让学生的改具有可操作性。流程的设计要规范化、程序化,便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师生互动的评改不流于形式,使作文评改低耗高效、优质高效。此环节可称作评改实践环节。
2、“五步”
所谓“五步”,是指“三环”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分小组,自改互改。可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为一组,由一名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先自改自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相互交换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最后由小组写出初评等级。
第二步:荐作品,鉴赏指导。各小组推荐1~2篇优秀习作,在全班范围内交流(朗读或大屏幕投影),供大家鉴赏。 然后在全班找出3~4篇习作质量较差的文章,由教师当面个别指导。
第三步:抓共性,精当点评。在学生习作中选出带有共性的作品,由学生或教师朗读,或者大屏幕投影,再由教师作针对性的精当点评。
第四步:写反思,总结得失。在相互鉴赏、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针对本次作文的情况写出总结、感想或体会,反思本次作文的成败得失。反思内容要具体,忌空洞无物、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力求每作必有思,每思必有得。
第五步:再修改,同题重作。很多人认为,经过上述四个步骤之后,应该尘埃落定、万事大吉。而事实上,经过学生认真的评改、分析、鉴赏得失,学生对原作已不够满意,达到了“愤”“悱”的状态,有了再作的冲动。此时趁热打铁,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作文(至少较前一篇而言)。这,或许才是构建师生互动的作文评改模式的最终归宿——评改为写作服务,优质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诚然,有人可能会担心学生的自改互改能力,认为学生可能会改得一塌糊涂。是的,学生可能会改得不如老师的精彩,甚至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然而,有哪位老师能说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谁又能说自己评改百分之百的准确、没有一丝误差?只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的自改互改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得到逐步提高。
综合上述,就让我们一起享受作文评改的快乐吧。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义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