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班级墙面创设的经验分享

来源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不仅是赖于系统的教学,更是受到环境的熏陶。在幼儿园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只有在积极、主动、内涵丰富的活动基础上,才能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环境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隐形课程”,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足见,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创设以儿童视角出发的主题环境”是当前我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儿童视角前的墙面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教师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引导者,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是从幼儿兴趣出发,根据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需求进行规划,教师在为幼儿提供环境时,应考虑是否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否使幼儿与环境之间发生相互性作用?教师所提供墙面环境是否是动静相结合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很少关注墙面环境对幼儿发展原有的教育意义。
  (一)教师为主,幼儿参与性不高
  环境创设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与家长合作的教育过程。每一位幼儿都应该是墙面创设的参与者,但是在很多时候,教师却成为主导者,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单方面的规划、准备、操作到最终完成,忽视幼儿的主导性,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建议和感受,甚至不相信幼儿的能力,墙面出现的都是教师精加工出来的作品,装饰过后的墙面变成了“禁区”,幼儿不敢轻易去和墙面互动,从而导致幼儿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二)内容过于成人化,缺乏互动性
  环境创设是为了开发幼儿思维,增强幼儿审美以及合理的布局能力。主题墙面应从幼儿关注的问题而来,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共鸣,引发幼儿关注,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忽略了环境创设教育的真正意义,通常以自己的审美和喜好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的主题内容过于成人化。在墙面的布置过程中过分追求了画面的精致与美观,將幼儿的作品进行后期加工,使墙面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儿童“原生态”而沦为名副其实的“墙面”。在墙面的呈现方式上,教师通常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墙面几乎没有给幼儿提供操作的空间,教师也很少引导幼儿与墙面互动,整个过程中幼儿被置身事外,教师忽视了幼儿在环境在成长的重要性。
  二、以儿童视角环境创设进行的初步尝试
  通过对墙面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我园以儿童视角出发对墙面环境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那什么是儿童视角呢?儿童视角就是指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应该由幼儿做决定和做选择,支持和尊重儿童的一切想法。在幼儿本位的视角下,主张环境的创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环境主题应是来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
  幼儿熟悉的生活可以用来教育,教育也通过幼儿日常生活得以实现真正的价值,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生活即教育”。例如:在“五一”小长假之后,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互相说着自己去哪些地方游玩?都玩了什么?由于是春天,正是放风筝的时节,所以很多孩子们都谈论关于放风箏的话题,此时教师适时的启发幼儿讨论,“昨天我在广场看到了好多风筝呀”、“我也想自己放风筝”、“我早就放过风箏啦”……因此,我们以幼儿对风筝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风箏”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线索,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风筝”创设《我和风筝的约会》主题墙。
  又如创设主题环境《我的蜗牛朋友》主题活动中,有一次午后散步,孩子们看见了蜗牛很激动地说:“老师,快看!有好多蜗牛啊!”孩子们对蜗牛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个挨着脑袋问我:“蜗牛吃什么呢?”于是我们在自然角为幼儿准备了蜗牛,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记录,他们每天都抢着喂蜗牛,经常有孩子告诉老师“他的蜗牛喜欢吃什么”、“他的蜗牛不喜欢吃什么”,孩子们对蜗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二)环境设计应以幼儿为主体,自主参与主动探索
  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要尊重儿童的个人意愿和兴趣,所以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采納和吸收幼儿提供的建议,并请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的主题制定和创设活动中,使幼儿真正地成为参与者,把墙面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教师从原来的主导者、操作者变成了幼儿的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奇妙之叶》和《我的蜗牛朋友》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与爸爸妈妈回归大自然,一同去寻找秋天的常见树叶和身边常见的蜗牛,在寻找中感受、观察和体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自主摄影,用相机拍下自己见到的树叶和蜗牛,然后让他们把收集的成果带到教室中,一起布置教室。其中收集的树叶我们开展了美术活动——树叶喷画,将幼儿的喷画作品展示在墙面上;收集的蜗牛我们把它放在自然角,幼儿进入自然角近距离地去观察和发现,并设置了两个版块的内容“蜗牛吃什么”和“蜗牛喂养记”。
  幼儿应是环境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自然角的创设与管理,尽量做到“让幼儿自己做事情”。又如在《我的蜗牛朋友》主题中,孩子们围在一起对蜗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十分有价值,于是老师让每个幼儿带一只蜗牛在我们的自然角进行喂养,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定时去观察蜗牛的变化,记录蜗牛喜欢吃的食物,以孩子们画画的形式记录。
  现在环境创设留痕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留痕,如照片形式;二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如调查表、记录单等形式。基于儿童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对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进行重视。如主题活动《奇妙之叶》中幼儿通过“叶子调查表”去收集自己身边常见的树叶,将收集的叶子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再由家长或者老师帮助他们进行文字注释,这类留痕则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
  又如在主题《我的蜗牛朋友》中,幼儿通过亲自观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便激烈地讨论起来,如:“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粘液?”“蜗牛会游泳吗?”“蜗牛喜欢吃什么呢?”等等,此时教师在旁边及时记录下幼儿的语言,并张贴在照片边上,这种基于幼儿的想法、兴趣点的解读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些方式可以很容易把环境创设中儿童的视角表现出来。
  (三)环境布置应适时跟进,丰富幼儿经验
  主题环境的创设不是在主题一开始时就全部版块设置完成的,而是应该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时常跟进,学习过程中逐步丰富的。在整个版块过程中都是以儿童视角去发现和探索,在两个版块相互交接时,可以保留上一个主题的相关内容,随着新主题的发展逐步取代前一个主题留下的痕迹。例如:在《我和风箏的约会》主题中,老师首先让孩子们观察风箏的组成部分,再让孩子们去寻找制作风箏的材料,然后进行亲子制作风箏,最后体验自制风箏放飞的感觉,每个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墙面环境是静态的,墙面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氛围,所以墙面的环境要及时更换,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
  三、儿童视角后环境创设带来的转变
  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于幼儿的影响虽然是隐性的,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前期进行儿童视角环境创设的尝试后,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儿童视角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在主题环境创设时应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相应的主题教学与环境布置;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应大胆留白等等。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幼儿语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过去传统教法,大家重的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由成人强行灌输,幼儿不需要也不理解知识,这样,尽管幼儿也能鹦鹉学舌式地背下来,但往往缺乏理解,无法应用。现在提倡的是“人本教育”,在语言活动中,一切必须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带着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探究和发现知识,了解知识,而为幼
期刊
秉承着刊物服务儿童的坐标精神,跋涉在时间的轨道上,2019年三百多个日子又翩然翻飞而去,闪闪烁烁的流光涟漪惊喜,如一路飞奔的清澈小溪,在点点溅起的晶莹里给予所有参与者、分享者阵阵欢乐——创造着这一切的,正是一张张朝气蓬勃光泽熠熠的脸,一个个可爱的幼教人。  一年来,杂志各栏目在与同仁们一次次隔空喊话的交流中,一步一个脚印分享着幼教版图上的精耕细作,一问一答之中的深思熟虑,一招一式之间的更新迭代,刊
期刊
你会漱口吗?漱口容易学吗?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一场关于漱口的“战争”却在我和恺恺之间打响……  班上的小朋友午餐后开始漱口已经第三天了。我检查了孩子们杯子里的水,接连三天,又是恺恺没有漱口。“今天一定要让他好好学习学习!”我心里暗暗地想。  “恺恺,过来漱口!”我把他喊到面前,指着杯子对他说。恺恺望着我没有动。我心里打鼓,“这小子倔脾气又上来了。”我使出了我的第一招:循循善诱式。“我们吃
期刊
学前教育国际学术论坛在沪举行  学前教育国际学术论坛10月24日至25日在沪举行。这场由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举办的国际论坛,共有100位经过5个多月研修的上海市幼儿园园长,与国内外学前教育前沿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学前教育发展,使论坛成为一场学前教育学术盛宴。  国内外学术大家们心系幼儿教育,关注学前教育的学术热点及前沿问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芬兰奥卢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的
期刊
在我园《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涟漪式”环境创设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班对主题墙面创设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尝试,深知幼儿园墙面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资源,科学的环境创设能帮助幼儿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支持,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也是促进幼儿有效发展的平台。“儿童视角”作为环境创设中的灵魂,在主题墙面环境创设过程中应如何更好的运用及体现“儿童视角”,以我班主题教育活动《爱在行动中》和《
期刊
主题墙面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第一要务是为幼儿服务。《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也指出:“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班级环境”,并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那么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就要基于儿童视角开展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立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重视幼儿的操作体验,让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自身主动建构和积极互
期刊
幼儿文学对韵律有着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不仅表现在幼儿文学文本的语音搭配上,也表现在其故事语法的处理上。幼儿文学作品的接受大多是通过由成人朗读或讲述给幼儿听的方法来实现的,它既是一种文学欣赏,也是一种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与韵律  幼儿是伴随着对韵律的天然感觉而出生的。婴儿还在胎儿时期就感受到母亲有节奏的心跳;婴儿期出于本能的吮吸行为,也是一个具有节奏感的动作。实验发现,如果对哭闹的新生
期刊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幼儿园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园所师资水平仍亟待提高。以我园为例,编制内教师仅4名,且都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  其余教师均为聘用人员,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念与方法较为落后、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不足。在此条件下,幼儿园进行了“儿童视角”下的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实践探索。  一、成人视角下的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
期刊
班级主题墙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幼儿可以通过与主题墙的互动不断建构、重组经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因此,尊重幼儿意愿,创设有效的班级主题墙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视角  本文中的儿童视角是指成人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及其独特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学前儿童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即对班级主题墙有表达想法、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地成长。据调查分析,不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都是以教师的想法和意愿进行,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幼儿参与环境的力度、深度都有所欠缺。“儿童视角”的理念为环境创设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基于儿童的探索、基于儿童的体验、基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