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里,突然便想念起自己在南京大学时的宿舍来:放了书就没法好好地写字的桌子、常常会钻进帐子来的蚊子、每天晚上11点半的准时停电……现在的我,坐在宽敞的房间里,灯光温暖柔和,枣子有南大的三倍宽,没有帐子也不曾被蚊子骚扰,永远不用担心下一分钟会停电……而我住的,不过是香港大学的一幢相对有些年纪的传统“舍堂”而已。
“舍堂”这称呼,从香港大学建校初就有了,当年的张爱玲便是出入舍堂的学生之一。至于“舍堂教育”的概忿就更源远流长了,它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嘿,有点儿玄了,其实这舍堂就是脱离了“学”的“院”罢了。我所在的舍堂,名叫利希慎堂(Lee Hysan Hall)。她依山傍海,拥有开阔的无敌海景,若有幸分到海景房,每天看看海上的日出日落,想必相当惬意。可惜,我拥有的只是临街的窗口。常常在凌晨时分,伴着偶尔呼啸而过的车声,以及敲打着窗户的海风,疲倦却安然地睡去。
然而港大的舍堂,不仅仅是给你安睡的。有一种说法,通常内地校友见面会问毕业几年了,而港大毕业生却会问“你住哪个舍堂”。对舍堂的归属感可见一斑。在我到达香港之前,港大学生还发起了一次罕见的游行,人数约二百,由大学堂出发,途经十三个舍堂,终抵主校区内的钮鲁诗楼,抗议校方“国际化”步伐过速,破坏了港大独有的“舍堂文化”。在这次反扩招非本地生的游行之后一个月,我这个非本地生便在幕个夜晚,拖着一个巨大的箱子,来到利希慎堂门前。
刚把赴港的琐事处理完,舍堂“迎新”便开始了。它是“为了令新生融入舍堂、更主动及活跃地参加舍堂活动”而由舍堂学生会负责筹备的、连续10天以上的统一活动。在整个迎新过程中,我们连续11天每天只能睡一小时,这实在是对体能和意志的一次重大考验。这期间,我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多项活动:第一次和几百人一起穿着正装在食堂里面一南正经地吃早餐;穿着西装高跟鞋在舞台上疯狂地甩手跺脚,和大家进行“骑马打仗”之类的比赛,输掉了被罚在布满各种食物和饮料残渣的地板上装蠕动的毛毛虫;练Hall Cheer大声喊叫一个下午还要接受学生会内阁的训骂,我可从来没试过在四个多小时内不停地被人狂骂。开眼界了……大家一起爬“断脚山”(其实没有走到断脚这么恐怖),一起玩“荒失失奇兵”(对我来说就是穿越香港的一日游),一起围坐在凌晨的校园里听鬼故事,一起从学校跑回几公里之外的舍堂,一起在沙滩上唱歌打滚……看似轻松的11天背后,是很多的疲惫、焦灼、泪水以及随之而来的成长。
迎新之后,紧随着便是RoomVisit,若是直译,恐怕就成了“探房”,也是持续10天,是给新生一个去年长舍友房间访问的机会。每个新生被要求至少访问70个堂友,有时候可能是没话找话,但我的广东话因此进步神速,而且也确实认识了不少朋友。比方说鸣,病得厉害还是很认真地和我倾谈。这样一聊时间便刷刷地飞走了,凌晨4点肚子饿了,跑到pantry,大叔给我煮面吃,真的很香……问题是第二天早晨还要上课,恐怖吧。在Room Visit过程中,我从很多当地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对政治、对文化、对学习、对未来的看法,获益匪浅。
舍堂总怖的活动告一段落以后,堂友们便安顿在自己的“村”里了。利希慎堂保留着由原“明原堂”遗留的传统村制,一个楼层称为一个村,楼友称为村民,楼长称为村长,搞得跟原始部落似的。每个村都村都会有自己的标志,如村服、村Cheer等。我住五楼,英文名为Fever Five/Fefian。因此中文名为“非凡轩”。在村里,我们每周一起煮一次“村汤”喝、做一次水果宴吃,在有“村民”生日的时候一定会在零点举办生日会;我们在节日的时候聚在一起,中秋节的夜晚爬到楼顶去看月亮、点灯笼、放烟火,圣诞节的时候一起观赏灯饰一起吃圣诞大餐互相送礼物;临近期末,我们就互相打气一起温书……其乐融融。
每个舍堂都有自己的学生会,学生会下面还有许多附属的委员会,以完成舍堂的许多功能。比如我参加的出版附属委员会,就是由14人组成,负责本舍堂三本年度刊物:《希刊》《Hysanian》以及Farewell booklet。每一次委员会会议之前都会有议程的通知,简洁明了,因此开会时效率非常高。每个舍堂还会有许多自己的社团,分为体育类和文艺类,各有十来种。体育类除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还有曲棍球、壁球、手球等内地不常见的运动。训练时大家都会非常投入,因为体育队要参加舍堂之间的竞赛,可以给自己的舍堂增添荣誉。文艺类则有书法、乐队、舞蹈团等,每学期也会有大汇演。我参加了舍堂的羽毛球队,队里每周安排两次训练,有校队成员的专业指导,我的球技进步很快。
虽然校长在内地进行招生宣传的时候依然引“舍堂教育”为豪,但它是否还能够承担起“全人教育”的重任,却越来越遭受质疑。但至少,当出入电梯时,无论熟悉不熟悉大家都会主动打招呼,当清晨有课时会有村民来叫你起床(虽然有时候进来的是男生);当临近考试时,房门上贴满大家祝你考试“劲过”的红纸条……舍堂的的确确给了我安睡之外的温馨。
“舍堂”这称呼,从香港大学建校初就有了,当年的张爱玲便是出入舍堂的学生之一。至于“舍堂教育”的概忿就更源远流长了,它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嘿,有点儿玄了,其实这舍堂就是脱离了“学”的“院”罢了。我所在的舍堂,名叫利希慎堂(Lee Hysan Hall)。她依山傍海,拥有开阔的无敌海景,若有幸分到海景房,每天看看海上的日出日落,想必相当惬意。可惜,我拥有的只是临街的窗口。常常在凌晨时分,伴着偶尔呼啸而过的车声,以及敲打着窗户的海风,疲倦却安然地睡去。
然而港大的舍堂,不仅仅是给你安睡的。有一种说法,通常内地校友见面会问毕业几年了,而港大毕业生却会问“你住哪个舍堂”。对舍堂的归属感可见一斑。在我到达香港之前,港大学生还发起了一次罕见的游行,人数约二百,由大学堂出发,途经十三个舍堂,终抵主校区内的钮鲁诗楼,抗议校方“国际化”步伐过速,破坏了港大独有的“舍堂文化”。在这次反扩招非本地生的游行之后一个月,我这个非本地生便在幕个夜晚,拖着一个巨大的箱子,来到利希慎堂门前。
刚把赴港的琐事处理完,舍堂“迎新”便开始了。它是“为了令新生融入舍堂、更主动及活跃地参加舍堂活动”而由舍堂学生会负责筹备的、连续10天以上的统一活动。在整个迎新过程中,我们连续11天每天只能睡一小时,这实在是对体能和意志的一次重大考验。这期间,我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多项活动:第一次和几百人一起穿着正装在食堂里面一南正经地吃早餐;穿着西装高跟鞋在舞台上疯狂地甩手跺脚,和大家进行“骑马打仗”之类的比赛,输掉了被罚在布满各种食物和饮料残渣的地板上装蠕动的毛毛虫;练Hall Cheer大声喊叫一个下午还要接受学生会内阁的训骂,我可从来没试过在四个多小时内不停地被人狂骂。开眼界了……大家一起爬“断脚山”(其实没有走到断脚这么恐怖),一起玩“荒失失奇兵”(对我来说就是穿越香港的一日游),一起围坐在凌晨的校园里听鬼故事,一起从学校跑回几公里之外的舍堂,一起在沙滩上唱歌打滚……看似轻松的11天背后,是很多的疲惫、焦灼、泪水以及随之而来的成长。
迎新之后,紧随着便是RoomVisit,若是直译,恐怕就成了“探房”,也是持续10天,是给新生一个去年长舍友房间访问的机会。每个新生被要求至少访问70个堂友,有时候可能是没话找话,但我的广东话因此进步神速,而且也确实认识了不少朋友。比方说鸣,病得厉害还是很认真地和我倾谈。这样一聊时间便刷刷地飞走了,凌晨4点肚子饿了,跑到pantry,大叔给我煮面吃,真的很香……问题是第二天早晨还要上课,恐怖吧。在Room Visit过程中,我从很多当地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对政治、对文化、对学习、对未来的看法,获益匪浅。
舍堂总怖的活动告一段落以后,堂友们便安顿在自己的“村”里了。利希慎堂保留着由原“明原堂”遗留的传统村制,一个楼层称为一个村,楼友称为村民,楼长称为村长,搞得跟原始部落似的。每个村都村都会有自己的标志,如村服、村Cheer等。我住五楼,英文名为Fever Five/Fefian。因此中文名为“非凡轩”。在村里,我们每周一起煮一次“村汤”喝、做一次水果宴吃,在有“村民”生日的时候一定会在零点举办生日会;我们在节日的时候聚在一起,中秋节的夜晚爬到楼顶去看月亮、点灯笼、放烟火,圣诞节的时候一起观赏灯饰一起吃圣诞大餐互相送礼物;临近期末,我们就互相打气一起温书……其乐融融。
每个舍堂都有自己的学生会,学生会下面还有许多附属的委员会,以完成舍堂的许多功能。比如我参加的出版附属委员会,就是由14人组成,负责本舍堂三本年度刊物:《希刊》《Hysanian》以及Farewell booklet。每一次委员会会议之前都会有议程的通知,简洁明了,因此开会时效率非常高。每个舍堂还会有许多自己的社团,分为体育类和文艺类,各有十来种。体育类除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还有曲棍球、壁球、手球等内地不常见的运动。训练时大家都会非常投入,因为体育队要参加舍堂之间的竞赛,可以给自己的舍堂增添荣誉。文艺类则有书法、乐队、舞蹈团等,每学期也会有大汇演。我参加了舍堂的羽毛球队,队里每周安排两次训练,有校队成员的专业指导,我的球技进步很快。
虽然校长在内地进行招生宣传的时候依然引“舍堂教育”为豪,但它是否还能够承担起“全人教育”的重任,却越来越遭受质疑。但至少,当出入电梯时,无论熟悉不熟悉大家都会主动打招呼,当清晨有课时会有村民来叫你起床(虽然有时候进来的是男生);当临近考试时,房门上贴满大家祝你考试“劲过”的红纸条……舍堂的的确确给了我安睡之外的温馨。